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学案习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学案习题(打包4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4 18:56:48

文档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
1、作者简介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
,湖北人。本诗选自

2、选词填空。
(1)于是,怀着一种
(隐秘;神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2)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
(诱骗;诱惑)着我的山顶。
3、《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歌以群山和大海为意象,其中群山比喻
,大海比喻
,用爬山比喻
,告诉人们:

4、重点词语:
瘫痪:
暴怒无常:
憔悴:
絮絮叨叨:
答案:
1、王家新
《长江文艺》
2、(1)隐秘
(2)诱惑
3、重重困难
理想
艰苦奋斗的过程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终将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4、
瘫痪:形容因某些原因使脚不能走路。
暴怒无常:时不时就生气。
憔悴:指脸色难看,身体虚弱。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烦杂。走一步,再走—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痴想(chī);隐秘(mì);攀上(pān)
B. 枯干(gū);苦涩(sè);漫湿(màn)
C. 诱惑(yòu);幻想(huàn);凝成(níng)
D. 喧腾(xuān);瞬间(shùn);朦胧(méng)
2、下列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B.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C.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D.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幻想
凝成
诱惑
喧腾
B.海潮
攀登
朦胧
痴想
C.隐秘
清彻
依然
枯干
D.漫湿
飘来
深根
瞬间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梯子
周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儿子像猴子一般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了?”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泳时跳进水里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就开花。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那个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不敢违抗父亲的话。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一……二……三!”
咬紧牙,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他睁大了眼睛,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
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花园的一角跑去。
(有删改)
4、本文通过儿子跳梯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补充儿子表情的变化过程。
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笑
6、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第一处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下面句子的含意。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吗?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综合性学习
9.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长此下去,图中的小宝能找到人生理想的“大海”吗?请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1、本课的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山”象征重重的艰难险阻,以“海”象征理想境界。象征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即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感情。请你以“松树”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使用象征手法。
一、
1、答案:B
解析:“枯”应读“kū”。
2、答案:D
解析:D项正确的停顿应为“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3、答案:C
解析:C项中“清彻”的“彻”应写作“澈”,是“清”的意思。
二、
4.【答案示例】人不能完全相信别人的话,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相互信任的。
【解题思路】文中爸爸讲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完全相信别人的话”,但文中爸爸在儿子从梯子上跳下后说的话告诉我们“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据此可概括出答案。
5.【答案示例】惊愕疑惑
【解题思路】解答此题,要紧扣下面几个句子:“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他笑着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等,据此概括即可。
6.【答案示例】运用比喻修辞,把儿子听到爸爸的话害怕得发青的脸比喻成“还没熟透的橘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儿子惊恐的心理。
【解题思路】“还没熟透的橘子”的特点是又黄又青,把儿子此时惊恐害怕而发青的脸比喻成“还没熟透的橘子”,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当儿子听到爸爸的话后惊恐的心理。
7.【答案示例】用玫瑰花鲜艳的颜色表现儿子由惊惧转为欣喜后面色的红润,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儿子的面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心情愉悦。
【解题思路】这句话是写儿子高兴的表情的,“玫瑰花”是鲜艳美好的,“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言外之意是儿子的面色恢复红润,笑容灿烂。
8.【答案示例】示例一:我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他通过让儿子跳梯子一事,告诉儿子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信任的道理,这样的做法更形象,更感性,让儿子感受深刻。
示例二:我不赞同文中爸爸的做法。他不应该让九岁的儿子冒险跳梯子,道理完全可以通过讲故事或其他的方式让儿子懂得。
【解题思路】赞同或反对都可,但要自圆其说。解答时,先明确表态,然后陈述理由,陈述理由时不要脱离爸爸的做法。
9答案:批评了家长溺爱子女的社会现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漫画的解读能力。漫画中的老人累得满头大汗,从走过的路线痕迹看,已经围绕着小区跑了好几圈,只是为了让孩子吃口饭。再结合漫画的题目“粒粒皆辛苦”,可以看出家长溺爱孩子。
10、答案:不能找到。由于长辈的溺爱,小宝将会养成懒惰、任性等很多不良习惯,不能克服人生中的艰难险阻,将难以找到人生理想的“大海”。
解析: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可根据漫画的寓意来作答。家长溺爱孩子,孩子就会养成懒惰、依赖的习惯,遇到困难就会退缩,缺少信心和勇气,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言之成理即可。
11、答案:略
解析:提示:学习运用本课的象征手法,以“松树”为话题,确定作文题目,要突出“松树”的品格。走一步,再走一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酷热(kù)
厌倦(juàn)
灼人(zhuó)
附和(hé)
B.呻吟(shēn)
抽噎(yē)
犹豫(yù)
闪烁(shuò)
C.突兀(wù)
边缘(yuán)
严禁(jìn)
怦怦(pīng)
D.滑稽(jì)
嘲笑(cháo)
晕眩(xuàn)
挪动(nuó)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寻觅
哭泣
恍惚
悬涯
B.骄傲
耸立
雀班
嗓子
C.岩脊
怒吼
畏惧
逼迫
D.惊讶
既使
漫长
安慰
3根据句中括号内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1)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

(2)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地感觉着岩石。(

(3)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恐慌乱,不知怎样办才好)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再见啦!看你就像滑稽画里的小人儿。”他们中的一个说道。(

(2)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

(3)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

(4)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时,不要畏惧,将其分解开来,一步,再一步,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最终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B.“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
C.我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D.这道悬崖从底部到顶部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答案:
1.B
A项,“和”应读“hè”。C项,“怦”应读“pēng”。D项,“稽”应读“jī”。
2.C
A项,悬涯—悬崖。B项,雀班—雀斑。D项,既使—即使。
3.(1)参差不齐(2)小心翼翼(3)惊慌失措
4.(1)语言描写(2)环境描写(3)心理描写(4)动作描写
5.B“喊道”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共21张PPT)
走一步,再走一步
情境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告诉我们如何去做。
1.学会速读,把握记述文六要素,训练学生准确地复述课文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生活哲理。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闷热(mēn)
玩弹子(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瘫痪:形容因某些原因使脚不能走路
暴怒无常:时不时就生气
憔悴:指脸色难看,身体虚弱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罗嗦烦杂
自主学习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自主学习反馈
回忆故事要点:
(1)
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的还有哪些人?
(2)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3)
故事发生在什么地点?
(4)
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
(5)
故事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6)
故事的结果又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反馈
文章结构
(一)“我”跟小伙伴去爬悬崖(1~6段)
(二)“我”爬到半途陷入困境。
(7~15段)
(三)“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爬下悬崖。
(16~22段)
(四)童年经历留给“我”的人生经验。
(23段)
课文品读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明确:玩游戏玩厌了,想玩点新花样。
课文品读
课文品读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3.“我“胆子小内向,
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4.明确: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课文品读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重点讨论
课文品读
“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重点讨论
课文品读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的智慧的父亲。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
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多么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他在父亲的眼里,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比生命更
重要,因为父亲知道,温室里的花朵是经不起风雨的,同样,被溺爱的孩子是经不起考验的。
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从文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重点讨论
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说说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
1、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的心情
课文品读
课文品读
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结尾的议论来理解: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1.朋友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要懂得照顾弱小者。
2.教育孩子应注意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而不是越俎代庖。
3.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是难免的,应学会正确面对。
4.遇到危险要冷静,寻找方法一步步解决,不悲观失望、失去信心。
我们学完这篇文章,又有什么启示呢?
课文品读
归纳总结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遭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
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⑴由于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为城乡物资交流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⑵下游河床狭窄,(  )河水容易泛滥。
⑶他已失败了多次,(  )并不灰心。
⑷听说老人家身体欠安,(  )特来看望。
A.然而  故而  因而  从而  
B.从而  因而  然而  故而
C.故而  然而  因而  从而 
D.故而  从而  然而  因而
随堂检测
拓展阅读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拓展阅读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课后作业
1、选课后读一读,写一写至少三个造一段话。
2、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还给你哪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