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课《诗两首》导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课件:2课《诗两首》导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4 18:2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2 诗两首理想,指引每个人前进的方向,失去理想,就像迷失在寂寥的雨巷;母校,承载着我们的青春,见证着我们的成长,离别母校,就像依依惜别眷恋的姑娘。在现代诗歌中,有两首著名的诗歌,分别对“理想”和“母校”进行了讴歌,这就是《雨巷》和《再别康桥》。新课助读自主梳理《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其前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冰的深渊。戴望舒写这首诗时只有22岁,当时他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诗人归国途中。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新课助读自主梳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有“雨巷诗人”之称,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散文集《巴黎的鳞爪》等,还有小说、日记、译著等。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到了泰戈尔《新月集》的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等。该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新课助读自主梳理1.注字音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写汉字 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解词义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哀怨:悲伤而含怨恨。
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
颓圮:坍塌,破败。
漫溯:漫,不受约束,随便;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新课助读自主梳理4.辨用法
(1)凄婉 凄凉
①秦观的词在两宋时期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词风凄婉感伤,艺术价值较高。
②一场激战之后,这个村子只剩下残垣断壁,一片凄凉。
提示两者都含有“凄楚”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凄婉”,指哀伤;(声音)悲哀而婉转。多用来形容心境或声音。“凄凉”,指寂寞冷落;凄惨。多用来形容环境、气氛或境遇。新课助读自主梳理(2)沉淀 积淀
①如今,越是有果粒沉淀的饮料,越受市民的欢迎。
②烟台再一次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必将成为我们再创新辉煌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提示“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凝聚,积累。“积淀”,指积累沉淀;也可指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前者多用于实际物体的析出状态,也用来形容情感;后者多表述一些非物质化的积累到提纯的过程,多用来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等。新课助读自主梳理(3)五彩斑斓 五光十色
①因气候原因,许多摄影人都反映今年的秋色没有往年好,可白沙湖例外,它仍然和往年一样红叶如火、黄叶如金,呈现给人们的依然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②进入夜晚,城市的街道更加漂亮,各种灯箱广告和霓虹灯 五光十色,变化多端。
提示两者都有“色彩繁多”的意思。“五彩斑斓”强调“灿烂多彩”,而“五光十色”还指“式样繁多”。新课助读自主梳理5.积名句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戴望舒《雨巷》)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
(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徐志摩《再别康桥》)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点评:①这是《雨巷》开头的第一节诗,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凄冷寂寥的抒情意境,突出了“我”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②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比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力,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
③“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是这种理想和希望的象征。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点评:①“她静默地走近”,表明这种理想似乎来到,然而又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把诗人和理想的距离又重新拉开。
②从诗的更深的象征性意蕴看,“我”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姑娘出现了,但是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可望而不可即——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诗人就此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理想未果的孤苦的心情。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点评:①这里写的是四五月间康河美丽的黄昏。夕阳的余晖把康河岸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金色,那婀娜多姿的柳条随风摇曳,她的倩丽的影子倒映在潋滟的水波之中,宛若一位娇艳柔美的新娘。
②诗人把柳树比喻为新娘,生动形象又极为贴切,婆娑的柳树犹如新娘婀娜的身姿,柔美的柳条如同多情的玉手,夕阳下,柔波里,神采飞扬,曼妙迷人。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4.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点评:①这几行诗是《再别康桥》一诗的高潮所在。承上一节“寻梦”的奇想,诗人在此思路急转,由梦境回到现实。
②“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离去。夏虫也为“我”的离别而沉默不语。离情别绪越来越浓。
③“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5.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点评:①这是诗的最后一节,它与第一节句式相似,但作用有所不同。这里为了强化“再别”的感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②与第一节诗相比,最后一节诗只是稍作改动,但这种复沓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沓,而是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是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加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料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雨巷”“丁香”这两个主要意象?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2.《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也独具特色,本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3.叶圣陶先生称赞《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其理由是什么?
提示: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全诗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三、六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如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等句式,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首尾两节,复沓句式的运用也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另外,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第二节末的“彷徨”。词的重叠把间隔时间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巧用象征手法,展现迷惘心境
《雨巷》是诗人心中孤寂、痛苦、迷惘心境的再现。诗人发挥了西方象征诗派重视用形象的暗示来表现内心真实感受的长处,运用象征手法,借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为读者勾画出了一幅充满哀怨气氛的雨巷图。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图中有阴暗的雨巷,有苦闷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和飘忽迷离的“丁香姑娘”。其实,这些景象及人物都不是真实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诗人创造的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意象。那阴暗的雨巷以及抒情主人公“我”彷徨苦闷的心境,都曲折地表现出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苦苦寻觅的痛苦和惘然;那梦一般朦胧凄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刚一显现就“消散了”,正如诗人心中的理想,模糊、迷茫。尽管“我”寻求不到“她”,内心十分伤感,但“我”似乎并不甘心,“撑着油纸伞”,依旧企盼着。这首诗写得非常含蓄,它把诗人内心对现实的不满、悲哀以及苦闷、孤独、迷失等多重情感曲折地表达了出来。
诗人所抒发的这种感情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些找不到前途又渴求新的希望的青年人的思想状况。也正因为如此,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借用鲜明意境,再现流动画面
《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幅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树下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给人以立体感。句段点评多维探究结构图解审美鉴赏这首诗像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韵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感。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演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美文品读素材积累追悼志摩(节选)
胡 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个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最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的。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
……
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牺牲了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得焦头烂额,失败而死。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也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头。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仍旧是他那一团的同情心,一团的爱。我们看他替朋友做事,替团体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他说:“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地唱,哀怨地唱,美丽地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最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下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一只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美文品读素材积累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现在难道都完了?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决不!决不!志摩最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作《偶然》,在他的《卞昆冈》剧本里,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时,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美文品读素材积累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他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品读提示这是胡适先生追悼诗人徐志摩的一篇文章。开头引用志摩的诗句,描述他乘坐的飞机失事时的情景,是为了说明他死得惨烈和出人意料;接着,作者追忆了徐志摩追求理想而不得的失败的人生,以及在这人生中诗人对理想和信仰的不懈追求,歌颂了诗人“爱”“美”“自由”的“单纯信仰”;文章最后,再一次引述志摩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怀念,同时评价志摩在诗坛上的影响。文章哀婉中饱含赞羡,赞羡中蕴藉着怅惘。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无论是戴望舒还是徐志摩,都是以理想主义著称的诗人。戴望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理想中的政治和爱情苦苦追求,但结果却是双重的失望,因而留下了著名的《雨巷》。徐志摩与戴望舒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好友胡适先生曾说: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
人应该有理想,但不能做一味的理想主义者,人应该面对现实,但也不能过于现实而缺乏理想与追求。
如果以“理想”“追求”为中心立意,可以积累以下写作素材。美文品读素材积累●1896年,居里夫人看到贝克勒尔发现铀具有放射性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她悉心探索,反复实验,与居里先生密切合作,终于研究出两种新的化学元素“钋”和“镭”,它们比铀具有更强的放射性。钋和镭的发现,给科学界带来极大的不安。一些物理学家保持谨慎的态度,要等研究有进一步的成果,才愿表示意见。一些化学家则明确表示,测不出原子量,就无法表示镭的存在。要从铀矿中提炼出纯镭或钋,并把它们的原子量测出来,这对于当时既无完好和足够的实验设备,又无购买矿石资金和足够的实验费用的居里夫妇来说,显然比从铀矿中发现钋、镭要难得多。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他们四处奔波,争取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援。他们借到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开始了更为艰辛的工作。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他们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美文品读素材积累●“其实回想起来,我觉得自己没做什么特别伟大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为了梦想,一定要坚持下去。”这是中国网球前“一姐”李娜在正式宣布退役之后,对自己网球生涯的总结。
没错,就是这个直爽、泼辣而又不失幽默的李娜,创造了中国网球选手乃至亚洲网球选手在世界网坛的最佳战绩——法网冠军、澳网冠军,世界排名第二……回顾李娜的运动生涯,抛开大满贯冠军的光环,我们会发现,其实李娜只是一个敢于追梦的武汉姑娘,她凭着自己的执着和勇敢,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最终实现梦想。回忆起年少时遭受的种种挫折,李娜感慨地说:“有时候我真想穿越回去,告诉那个在陌生人群中茫然无助的女孩儿:振作点儿,一切都会好的。但有时又觉得不必。那些小磨难和小障碍,最后都被证明是命运指派给我的催熟剂,它们让我学会勇敢和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