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文档属性

名称 2(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4 17:29:24

文档简介

(教学反思参考1)小树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
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
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时候,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
课前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小苗是谁 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
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