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1张PPT。第15课 离骚(节选)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的意义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 每年端午节,秭归人民还在屈原沱上赛龙舟。这一抚慰屈原忠灵的古俗世代相传并延至今日。关于作者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屈原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关于作者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 ,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后人还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充分表现出诗人的“美政”理想。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和忧国忧民、忠贞爱国的情怀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关于作者“离骚”释义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关于《离骚》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 2490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创作缘由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诗的前面部分是从自己的世系、品质、修养和抱负写起,回溯了自己辅佐楚王所进行的改革弊政的斗争及受谗被疏的遭遇,表明了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态度与“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中间部分是借女媭劝告,总结历史上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阐述了“举贤授能”的政治主张,并从而引出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执着最后部分是在追求不得之后,转而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询问出路,从中反映了去国自疏和怀恋故土的思想矛盾,而在升腾远游之中,“忽临睨夫旧乡”,终于不忍心离开自己的祖国,最后决心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前一部分作为对往事的追忆,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作为对未来的探求,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则以回到现实结束全篇。
《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本课便是节选了其中的3段。《离骚》的艺术成就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楚辞”与《楚辞》“楚 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共有诗歌17篇,其中绝大多数是屈原的作品。※《离骚》——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 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 “风、骚”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朗读指导音读 ? 意读 ? 情读 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语气词“兮”除外),一般是每句诗三至四个节拍,“兮”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一段写了怎样的内容? 这一段诗人自述身世和名字的来历,追述世系,说明他与楚国血肉相连,叙写名字,点出他不凡的风度、仪态。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是怎样形象地描绘的?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幽香的白芷,又连缀起秋兰作为配饰。借香草(“江离”“辟芷”“秋兰”)象征自己的美质和才能。诗人感到流年似水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清晨趣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自己。如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自述早年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与美好的志趣,积极努力,勤奋不懈。第二段内容有何深刻含义?本段中的四句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凋零,年岁将尽,担心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行文上有何作用? 起过渡作用,诗歌“至此方入题”。它引出了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并开启下文,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唯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思考下列问题: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是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高贵的出身
奇特的生日
美好的名字楚国兴亡义不容辞美好的品德
杰出的才能
忠贞的理想振兴楚国时不我待期待的德政
幽昧的现实
不公的遭遇奸佞当道荃昧中情清醒的认识
坚定的操守
爱国的情怀热爱祖国九死不悔 内容结构表现手法比喻、想象,瑰丽奇特 全诗分为三部分
一.(1段)
二.(2段)
三.(3段)
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的由来自述一生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
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
己的忠心和事君不合的遭遇思想情感 节选部分既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追求,也表达了对楚王昏庸信谗的愤懑和幽怨。理清思路 梳理脉络身世品质自修政治理想追述世系被赐佳名内美修能扈江离辟芷纫秋兰为佩朝搴木兰夕揽宿莽光辉俊洁之人格忧国忧民之情怀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 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1: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分析特色 :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1: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批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环境巧妙的融合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诗人伟大的人格,为真理致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2: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文中“美人”喻指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批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收和发展,在诗歌中大量锤炼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深远影响。在课文中找出能表现作者下列 特征的语句:1.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2.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4.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5.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6.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出下列语句的比喻意义:1、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喻修身养性。2、木兰、宿莽:喻内在的美好品德。3、美人:喻楚怀王。4、乘骐骥以驰骋: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5、来吾道夫先路:喻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
家献身,一往无前。6、申椒、菌桂、蕙茝:喻群贤。7、荃:喻楚怀王。8、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喻君王失信,变法革新所遇到的挫折。 屈原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课堂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神山仙界。柳宗元曾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词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意远”。
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