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
漆建敏
刘万里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本人任教高一年级,学生刚从初中转型过来,在学习方面兴趣较高,但整体语言基础一般,且因为高中和初中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在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方法方面欠缺严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惯亟待养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通过一次演讲了刻画人物个性的文章,写人的手法灵活,人物鲜明生动。教学的重点是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以及了解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以及借鉴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创
(三)设计理念:
首先,人教版必修一的表达交流部分有一个写作单元是《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它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目标有一致性。因而将两者整合设计,布置同时预习,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中同时完成《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的教学目标,。
其次,因为学生对梁启超只有些许理性的认识,全面了解梁启超才更能理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所以在上课前先整集梁启超的资料,让学生全面认识其人。
教学方式以点拨、思考、研讨、写作为主。
(四)技术设备:
借用网络搜寻资料,教学辅以多媒体。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人物,了解梁任公睿智、潇洒、感情丰沛、博闻强识以及爱国等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评论与感受,激发学生对人物的喜爱甚至敬佩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有选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和练笔,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二)教学步骤
1.正音(见幻灯片1)
2.导入(兼介绍梁启超)
(1)节选《少年中国说》(见幻灯片2),学生齐读,并说说读后感受。
(2)老师介绍:这是谁的名篇?(学生回答:梁启超)当年,日本及西方列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驳斥此说,也为说明中国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中国,梁启超先生愤笔写下了此文。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少年身上,坚信中国少年必有志士,能使祖国富强,雄立于地球!
写下此文时,作者也才二十六七,正当热血青年!此文到现在,在座各位读来仍是心潮澎湃,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因为我们也正当少年,是当今之中国少年,读来能激励我们这些当今之中国少年勇挑祖国建设的大梁!)
(3)我们通过历史、通过这些文字知道梁启超是位了不起的政治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功臣,可是我们很多人对他却没有多少亲切感。所以老师给大家发下了一张详细的资料介绍启超先生,请同学们谈谈资料中给你印象深刻的文句或事件。(请三个同学念一些句子,谈谈由此得出的对启超先生的印象)
(4)总结(见幻灯片3)
(5)教师过渡:资料与框架里的启超先生不够生动。今天让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带我们近距离接触一个鲜活、可爱的任公先生。(见幻灯片4)
3.感知标题(点拨鉴赏角度);浏览课文(标记)
(1)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板书标题)那么这篇文章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次演讲呢?(学生回答: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学生回答: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2)写人的话,人们一般会从哪些描写角度入手?(学生回答:正面和侧面)
(3)教师过渡: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两方面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仅通过一次演讲就刻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任公先生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作者对任公先生正面和侧面的描写用不同的符号(星号和三角符号)标记。
4.侧面描写(略析)
(1)学生举隅(学生读一读)
(2)总结:从侧面,也就是说从作者的评价和他人的感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梁启超?(学生回答:受人景仰、风趣、才华出众、有感染力、有个性——板书)
(3)教师过渡:启超先生是不是这样人,我们还是要看对他的正面描写。
5.
正面描写
(1)正面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至第9自然段)
(2)设计:学生说说哪些给自己印象深刻描写,一同品味、演绎。
(3)板书:
身材、面貌
①
出场(外貌、风神
)
穿着、步履
稳健、潇洒
神态、气质
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趣
声
音(极富有个性):沉稳、底蕴足
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
(4)补注:
①《箜篌引》原文(见幻灯片5):《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
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者,朝鲜津卒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名曰《箜篌引》。
教师总结:你明明知道是送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要这样义无返顾的奔赴死亡呢?(回答:这种人,要么是疯子,要么就是为了某种理想而殒身不恤的人,像启超先生,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为了国家与人民,他面对的是追捕、逃亡和淋漓的鲜血,正如鲁迅所说,他们既是哀痛者又是幸福者。也许我们只看到了一个疯狂到堕河而死的男子,而任公讲这首诗的时候忆起的是那段峥嵘岁月,想到的是自己和如自己一样奋不顾身的革命者,所以才能演绎得如此精彩。)
②《桃花扇》(见幻灯片6、7)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见幻灯片8):
《桃花扇》写作背景: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抗。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具体情节: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③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教师总结:可见梁启超先生非常爱国,讲到这想必他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国家。由南明王朝的腐败无能以至被灭亡联想到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以至灭亡,恨铁不成钢哪,虽已事过境迁,但在先生的心中仍是耿耿于怀。
(5)教师总结:看来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是吻合的。
6.总结
(1)从描写和议论中我们知道,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先生充满深深的敬意,那么学完后你对启超先生是什么感情?(学生回答:佩服、喜欢、恨不相逢,亲聆教诲)
(2)教师总结:作者借一次演讲就把任公先生活灵活现的刻画出来了,不得不佩服实秋先生散文功底之深厚。
7.写作方法讨论、点拨(见幻灯片9)
教师:你能从中学到哪些写人的方法?
共同总结:
(1)写出个性。
(2)只撷取两三个印象鲜明的片段刻画人物,不苛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全面、完整、连续。
(3)在事件中刻画人物,不必罗列事件,甚至一件就足够。
(4)从正面和侧面入手,多角度整合刻画。
(5)描形还要描神,描外还要描内。
8.作业(见幻灯片10):写一个人,记叙人物的言谈举止等突出人物的风貌。不少于700字,题目自拟。
附件:
学术成就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著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等。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较称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似岩浆喷涌:“电灯灭,瓦斯竭,船坞停,铁矿彻,电线斫,铁道掘,军厂焚,报馆歇,匕首现,炸弹裂,君后逃,辇毂塞,警察骚,兵士集,日无光,野盈血,飞电刿目,全球挢舌,于戏,俄罗斯革命!于戏,全地球唯一之专制国遂不免于大革命!”然后,以“革命之原因”、“革命之动机及其方针”、“革命之前途”、“革命之影响”为题分而析之,丝丝入扣。难怪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使读者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梁启超纪念
每一个向往大时代和大成就的年轻人都喜欢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视为转折年代,他们都喜欢引用查尔斯·狄更斯描写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他们都喜欢用混乱来形容自己的年代,他们都渴望为这“混乱年代”理出脉络或者记录这“混乱年代”。
而用历史的眼光来看,真正经历混乱年代并且因为自己在混乱年代中的作为而被写入历史的年轻人却实在不多,更令人感慨的是,这个名单因为一些原因还会在某些时候遗漏掉一些人。在我看来,梁启超正是这样一位具备了众多伟大人物的素质而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时代忽略了的人。
最早激发起我对梁启超的好奇心的,是在对《剑桥中国晚清史》和一些记载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命运的书籍的阅读过程中。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我才惊异地发现,以前我们仅仅用“改良派”三个字来描述的梁启超,在这段历史中名字出现的频率竟然比任何一位皇帝、权臣要高。
梁启超所处的年代是真正的混乱年代。在由梁启超的学生吴其昌所著的《梁启超传》中,梁这位早逝的学生用一章来写梁启超诞生之前的中国:这是一个为天灾人祸和内忧外患困扰的国度,似乎人人都甘心做一个老朽帝国的奴隶,平民以不谈国事为戒律,政府呈现给后人的则是贪污腐化无能,对外只希望妥协可以带来短暂和平,对内则盘算着同洋务运动后兴起的民营企业家争夺财富,而洋务运动的重地总理衙门在当时被人们称为“混蛋加三级”。
天津梁启超旧居
我们的历史课本在描述这段屈辱历史的时候,从来不会吝惜笔墨,这会使我任何进一步的讲述都显得多余。而吴其昌先生给予自己老师的高度评价,我想可能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所看不到的,他把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同孙中山相提并论,“他(梁启超)自己承认陈胜、吴广之功,而天下后世的公评,他的气魄、精神、声威,实在比陈胜、吴广要高出万倍”。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饮冰室
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部捐献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