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4 22:22: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一学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
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章法结构:历史结合现实的写法和“饺子式”结构
教学难点
标题的含义;作者的情感分析
教学思路
从课文结构入手分析新闻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视屏;图片:“嫦娥奔月”、“飞天壁画”、“万户”
教学过程预设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2.将这篇新闻报道与国外媒体的新闻进行对比式阅读,从中发现出不同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探究新闻结构)同学们读了这篇新闻,一定发现了这篇新闻并没有按照事件顺序简单的记录“神舟”五号发射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梳理全文,给文章分段并概括大意。2.(小结新闻结构)这篇新闻的结构非常有特点:主体部分没有继续叙述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过渡到对航天研究发展史的回顾中,这样就使得本文与一般的新闻在写法上有很大不同,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前面的两篇新闻里接触到了。同时这种由现实回顾历史、又从历史回到现实的“饺子式”结构,不仅展示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实现的艰辛过程,而且使得事件的意义和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3
1.(1-3)新闻导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举国关注。(4-26)新闻背景:中国航天历史回顾。(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3)1970年4月24
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 (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27-29)新闻事实:“神舟”五号发射成功。(30)结语: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使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结构都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三、深入探究
1.(新闻标题探究)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课文的标题也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说说它的含义。你们还见过什么好的标题?介绍给大家,并就此谈谈标题对于新闻的价值。2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3.
新闻报道中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正是这些地方体现了民族自豪感,请你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1.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飞天梦经过了几代人航天人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同学举例)
新闻标题一方面是新闻内容的提炼或是简单扼要的评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好的新闻标题能够抓住眼球、吸引读者,但是一味博眼球的“标题党”往往有违客观事实,遭人诟病。2.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3.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如“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激发读者的感情。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的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思想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又如,“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一句,把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和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的对比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学生细读文本寻找答案)
1.把握新闻标题的重要性。2.把握新闻的特点,能够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3.学会分析文本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学习对“航天精神”。
四、课堂小结
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的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五、作业布置
(二选一)1.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联系课文内容,并补充课外有关资料,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2.就身边的时事热点学习写一篇新闻稿。
板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结构:饺子式现实
历史
现实情感:民族自豪感
自我反思
特色与创新之处
1.将国外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式阅读,使学生发现其不同之处。2.图片与视频资料的使用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调动学生的感情。3.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合理,重难点突出。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激发过程,引导较少,不利于形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