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刀片式叙述(节选)
首先言明,“刀片式叙述”不是一个准确的文学阐述,也不是关于文学写作的某个技术命名,而是在没有更准确的命名代替之前,暂且这样一针见血地阐释。刀片,顾名思义,意味着狭窄、锋利、穿透,拥有如此意味的文学叙述的方式,也就同样具有刀片的物理含义。
当下中国的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怪异的社会现象足以跌破所有人的眼镜。那么,当下的写作者如何在这乱象丛生的现实生活中找准文学讲述的切口呢?是像拉伯雷、托尔斯泰、雨果那样使用“推土机式叙述”,用百万、千万的字数,三百六十度全景式的画面,一切可能的文学力量,强劲地推进故事的进程,呈现历史恢宏的宽度吗?如此要求当下的作家,恐怕是不切实际的苛求。因为在当下多元化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下意识”地呈现个性十足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述风格,所以要求作家在一部中短篇小说中表现出“社会的宽度”,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即使长篇小说也不容易。几年前作家余华用“新闻串烧”的方式,在他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中,全景表现当下社会现状,就遭到诸多批判甚至讨伐。仔细想来,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当下的现实生活太过丰富,用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展现如此丰富的横断面,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在表现当下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中,使用“推土机式叙述”尚且有一定难度,那么在同样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中,似乎更是难上加难了。当然,有难度不是作家推卸的理由,挑战写作难度,我们已经高呼了好几年,这实在不应该是理由。最为关键的是,“推土机式叙述”的确不容易表现。于是,越来越精细的纵深式的叙述视角,开始在作家特别是年轻作家的笔下不断呈现。纵深式视角,也就是开篇论及的“刀片式叙述”,逐渐出现在最近几年的文学作品中,集中体现在中短篇小说之中。
“刀片式叙述”在中国作家的作品中,特别是“70后”作家的作品中最为明显。例如戴来的《一、二、一》、张楚的《夏朗的望远镜》、鲁敏的《死迷藏》、徐则臣的《古斯特城堡》等,这些中短篇小说几乎都采用了“刀片式叙述”。他们不再延续过去“50后”作家和“60后”作家惯常的“高大、恢宏、气势”的叙述追求,而是通过某个人物或某件小事,以窄小纤细的视角,用“刀片式叙述”嵌进人物内心或事件的窄小的缝隙中,从而表现纷繁社会的斑驳绚烂。
“刀片式叙述”不仅在中国年轻作家中畅行,在国外作家中也是如此。比如被大师略萨称道赞誉的阿根廷作家萨曼塔·施维伯林,她的短篇小说也大都采用“刀片式叙述”,如黑帮题材的短篇小说《杀死一条狗》等。
“刀片式叙述”并非突然迸发,而是有着悠久的传统。比如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作家蒂姆·高特罗,他的小说集《死水恶波》中,大部分篇章都采用“刀片式叙述”,人物简单,故事简单,线性推进。再往前追溯,出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她的那篇深为中国作家所熟悉的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也是通过狭窄的叙述视角讲述一件“很小的事”,以“刀片式叙述”精彩地呈现出来的。
(选自2015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完全不属于原文所论述的“刀片式叙述”的一项是(
)
A.孙犁的代表作品《荷花淀》歌颂了在激烈的抗日战争大背景下,白洋淀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表现了普通人民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
B.莫泊桑小说《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带领读者走进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生活及内心世界,让读者深刻领略19世纪法国底层小人物无法决定自身命运的悲苦现实。
C.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以细腻感人的笔法讲述了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俩依然坚守梦想、执着追求爱情的动人故事。
D.鲁迅小说《孔乙己》通过描写孔乙己的人生经历,精心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社会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化自信: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孙羽津
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原则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回顾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儒、释、道三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演进是主潮。其中,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与本土的儒、道两家不断交流对话,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然而,这一过程是曲折而复杂的,其中不乏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
早在约1200年前,唐代大儒韩愈曾勇立时代潮头,高标道统、“呵诋释迦”,猛烈批判佛教一时之流弊;与此同时,韩愈还注重借鉴佛教理论,积极推进儒家的理论创新,堪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典范。
韩愈生活的时代,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已经僵化为章句之学,难以直接有效地作用于世道人心,辅弼政统。值此之际,时代呼唤着理论的创新;然而,真正的创新需要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通过比较、借鉴与省察,激活并发展经典话语体系,从而引领历史潮流。
韩愈明确为“仁义道德”下了定义,强调“道德”这个谁都要讲一讲的“虚位”,必须被赋予“仁义”这一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为天下人所奉行。然而,那时的佛教徒往往抛弃儒家倡导的仁义,抛弃仁义所维系的君臣父子之伦,去追求寂灭。对此,韩愈拈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数语,向世人宣告:“佛教讲寂灭,强调治心,儒家又何尝不重视治心?更何况儒家治心,是为了承担起天下国家的责任。”自韩愈之后,《大学》的价值逐渐被发现,最终被尊为“四书”之一。在佛教治心理论的“魅惑”之下重新发现《大学》的价值,韩愈的这一做法可谓透过外来思想文化激活本土经典话语,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经典案例。
不仅如此,韩愈还借鉴佛教禅宗的理论,明确标举儒家之道的统系,这更是发前人所未发。他指出,儒道从尧、舜、禹、汤传到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周公传给了孔子,孔子又传给了孟子,孟子去世至今已经1000余年了,道统始终没人能接续。在韩愈列举的这些人物中,商汤与周文王相隔数百年,周公与孔子相隔数百年,孔孟二人也相隔百年。不难看出,韩愈所建构的道统,有取于禅宗的“教外别传”“以心传心”:不一定经过当面指授,只要能承续、发扬儒道的精义,就应被列入儒道的统系之中。韩愈如此高标道统,不仅仅是因为思古,关键是要直面现实——在孟子逝去千年之后,在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唐代,理应有人站出来承续儒家的优秀文化传统,担负起天下国家的责任。也正因此,学者往往把韩愈建构道统这一做法称为“入室操戈”,即韩愈到佛教阵地里,拿起佛教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对中华文化起到了“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重要作用。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韩愈之于中华文化史的意义,关键就在于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立场,做到了破中有立、立而能破,既勇于进行思想文化的批判与省察,又积极推动思想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这正是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路径。
(有删改)
文中“呵诋释迦”“以心传心”“入室操戈”分别指什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网络文学“文学性”的缺失
杨
早
①网络小说的内容受制于读者,订阅数或点击量、月票或榜上名次,对于一部网络小说的生死,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②理解了网络文络文学的世界为何如此繁盛,又如此荒凉。一方面残酷的竞争让众多作者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去吸引读者并留住他们。作者不敢冒犯读者,但又生怕他们产生审美疲劳,因而新的作品既要有新的招式,又不能太过陌生。比如“历史军事”一类的作品几乎全都基于“穿越”(“穿越”可以给读者一种熟悉感或关联性),但“穿越”的方式可以千变万化,从“单穿”到“双穿”“群穿”,甚至上万人、上亿人的“穿越”。“穿越”的目标也不断扩展,把中国历史“穿”得千疮百孔后,小说作者的目光又转向日本、美国、欧洲。另一群作者则将“穿越”目的地设为某个架空的朝代或外星系,总之既花样翻新又满足读者需求。这就是所谓“类型化+爽文”。
③“类型化+爽文”,意味着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套已成规范的契约,作品如何开端、发展、转折及收尾,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军事必须热血,“穿越”必然王霸,坏人嚣张必须打脸,“种田”必须穿插“宅斗”,主流读者的阅读期待必须满足,其后才是作者个人才能的发挥。由于连载的特点,每日的更新中,要给读者几个“爽点”,结尾要设下“钩子”,这都在写作的技术考量范围内。
④从传统小说的角度审视网络小说,会觉得这些类型看上去缤纷多彩、千变万化,但叙事方式的多元化严重欠缺。几乎没有哪一部网络小说敢于使用大规模的倒叙、插叙、蒙太奇,更谈不上语言操练、文体试验与诗性叙事。整体观之,商业资本控制下的网络文学,一切服从于故事,情节不惧重复,调动所有元素,只求抓住读者。
⑤但事实上,在资本的控制下,在“IP热”的背后,网络文学的位置相当尴尬。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学显然不是主流的艺术形式,影视、电子游戏等娱乐形式的吸引力与吸金力都要比文字大得多。
⑥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曾经被视为对传统文学机制的“逃离”:没有办法在传统文学机制中依序上升的文络的力量展现自己的才华,赢得关注、支持与资源。然而,资本力量足以将逃离变成另一种陷落,文学的独立性并不因为离开传统文学机制就变得更强,相反,资本力量压迫下的职业写作,可能会受到更全面、更细微的控制。而如果批评界与研究者只是盯着那些热门“IP”,用商业的逻辑来选择批评对象,那么,网络文学的批评者只会成为资本力量的合唱队,网络文学的研究者只会成为商业案例的分析师。
(有删改)
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网络文学的世界为何如此繁盛,又如此荒凉”这句话的含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小说除了注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外,还要注意到纵向和横向的情况。所谓纵向,指中国古典小说的历史传统是什么,这个传统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所谓横向,即考察我国古典小说与西方小说有哪些明显差异,我们从鉴赏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差异。
具有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神话传说是文学和历史的起源。而在中国,神话传说既发展为用散文写成的优秀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和《史记》,也同时发展为被前人称为“稗官野史”的小说。换句话说,我国的古典小说同史传文学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唐代传奇小说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从体裁到表现手法,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固然是十分明显的了;就连元明以来的长篇小说,也同史传文学一脉相承。《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它跟历史的关系血肉相连自不消说,就是在《水浒传》里,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西游记》是由取经中的若干个故事连缀而成的,每个故事从开端到结束,无不有头有尾,都属于我国传统史书中“纪事本末”体的类型。中国封建时代的史学家撰写历史著作时讲究“史笔”,即语言要求精练,事实要求详备,同时还要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作者的爱憎是非感。古典小说继承了这一传统,刻画人物要求尽量全面,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中的观点),并能做到“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语,下同),特别是对于反面人物,高明的作者更要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的艺术水平。这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中都可以找出不少的具体例证。这是我国古典小说从优秀的历史著作中继承下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传统。
除了继承史学著作的这一优良传统之外,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中国古典小说是继承了自唐宋以来即已广泛流行的讲唱文艺而逐渐发展下来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长篇小说,最初都是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经过长期积累而内容日益丰富,最后才写定为书面语言,成为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所谓“章回小说”的“回”,就是说书艺人在一个单位时间内所讲述的故事内容。除了长篇巨著外,还有一些短篇故事,从宋元直到明清,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话本小说”和“拟话本小说”。唐宋所谓“说话人”,就是指讲故事〖HJ〗的艺人;而说话人所用的故事底本,就叫“话本”。如果有人模拟“话本”的这种体裁来写故事,就叫“拟话本”。比如《错斩崔宁》是宋代话本,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明代的拟话本,至于《快嘴李翠莲记》,则是宋元时代比较原始的说唱体故事了。这种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过来而形成的小说传统,无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同封建士大夫只靠用书面语言写成的作品有极为明显的差别。明清以来,凡是第一流的小说,甚至像《聊斋志异》这种用古汉语写成的故事,以及《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纯属文人笔下的创作,其所以能长久流传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可以说都是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的结果。从神话传说演进为稗官野史,再通过民间说唱,最后经过文人的加工写定,并发展为文学家个人的创作,就是我国古典小说形成和发展的整个历程。
(选自吴小如《古代小说鉴赏》,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代传奇小说,无论是体裁还是表现手法,都十分明显地受到了史传文学的影响。
B.《水浒传》里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C.从“章回小说”的“回”的命名中,就可看出中国古典小说与民间讲唱文艺的密切关系。
D.因为从说唱文学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营养,所以明清以来优秀的长篇小说能长久流传。
1.C
2.①“呵诋释迦”指猛烈批判佛教一时的流弊。②“以心传心”指不一定经过当面指授,凭借慧心承续、发扬儒道的精义。③“入室操戈”指进入别人的阵地,拿起别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三个概念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语境分析其内涵。“呵诋释迦”出现在文章第三段,由后文“猛烈批判佛教一时之流弊”可以得出其内涵;“以心传心”出现在文章第六段,由其后的冒号和“不一定经过当面指授,只要能承续、发扬儒道的精义,就应被列入儒道的统系之中”可以得出其内涵;“入室操戈”也出现在文章第六段,由其后“即”的提示和“韩愈到佛教阵地里,拿起佛教的理论武器来武装自己,发展自己”可以得出其内涵。
3.①因网络小说的内容受制于读者,作者只好翻新花样来满足读者的需求,形成所谓“类型化+爽文”的繁荣;②网络小说的叙事方式的多元化严重欠缺,位置尴尬,不是主流的艺术形式,又使之显得荒凉。
4.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文中只是说“作者着重描写了若干主要的英雄人物如鲁智深、林冲、武松等,无不具有史书中人物传记的特点”,而不是“都可在史书中找到原型”。
今日收获如何?
总结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