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3.1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3.1 平行线的性质(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25 23:00:29

文档简介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a∥b,小亮把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b上,若∠1=40°,则∠2的度数为(
)A.30°
B.40°
C.45°
D.50°
2.如图,AB∥CD,∠D
=∠E
=35°,则∠B的度数为(
).
A.60°
B.65°
C.70°
D.75°
3.如图,AB/∥CD,∠C=800,∠CAD=600,则∠BAD的度数等于(

A.500
B.600
C.700
D.400
4.如图,已知a∥b,∠1=55°,则∠2的度数是
A.35°
B.45°
C.55°
D.125°
5.如图,AB//CD,EF分别为交AB,CD于点E,F,∠1=50°,则∠2的度数为(

A.50°
B.120°
C.130°
D.150°
二、填空题(题型注释)
6.如图,直线a∥b,直线c与直线a,b都相交,∠1=65°,则∠2=
°.
7.如图,一把直尺沿直线断开并错位,点E、D、B、F在同一条直线上,若∠ADE=1300,则∠DBC的度数为

a
b
1
2
2△
ab
C
B
E
B
D
F
D
E
回中
B(共16张PPT)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1课时
复习回顾
两直线平行
1、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角的关系(相等或互补)
转化
线的关系(平行)
1.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心动
不如行动
已知a∥b
猜一猜∠1和∠2相等吗?
b
1
2
a
c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合作交流一
b
1
2
a
c
2.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1
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性质发现
∴∠1=∠2
∵a∥b
简写为:
符号语言:
b
1
2
a
c
如图:已知a//b,
那么 2与 3相等吗?为什么
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合作交流二
b
1
2
a
c
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的性质2
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内错角相等.
性质发现
∴∠2=∠3
∵a∥b
符号语言:
简写为:
b
1
2
a
c
3
解:
∵a//b
(已知),
如图,已知a//b,
那么 2与 4有何关系?
为什么
合作交流三
b
1
2
a
c
4

1=

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4=180°(邻补角定义),

2+

4=180°(等量代换).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3
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旁内角互补.
性质发现

2+

4=180°.
∵a∥b,
符号语言:
简写为:
b
1
2
a
c
4
1、同位角相等
2、内错角相等
3、同旁内角互补
角的关系(相等或互补)
转化
线的关系(平行)
两直线平行
3.反复推敲,归纳性质
例1、
如图,已知直线a∥b,
∠1
=
50°,
求∠2的度数.
a
b
c
1
2
∴∠
2=
50°
(等量代换).
解:∵
a∥b(已知),
∴∠
1=

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1
=
50°
(已知),
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
3
4
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例2、已知如图,AB//CD,∠1=∠3,
求证:AC//BD
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已知AB∥CD,AE∥CF,∠A=
39°,
求∠C
4.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练习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5.归纳小结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吗?
课本
习题2.5
第2、4、6题
6.布置作业§2.3.1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与同学们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宽思维能力.
(2)通过研讨与交流,在活动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3)学生通过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观察、猜想、操作、推理、交流、归纳等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实践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在经历学习知识的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区别.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
教学模式: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主体互动法.
教学用具准备:
常用画图工具、量角器、白纸.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1.复习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得出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学生回答: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对上节课所学的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回顾,并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三师生互动典例示范四巩固知识拓展提高五.梳理知
识颗粒归
仓六.布置作业强化理

合作交流一:学案图猜一猜∠1和∠2相等吗?还有别的方法吗?图中还有其它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去截平行线a、b所得的同位角都相等呢?[结论]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符号语言:∵a∥b,∴∠1=∠2.合作交流二:如图:已知a//b,那么2与
3相等吗?为什么?[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符号语言:∵a∥b,∴∠2=∠3.合作交流三:如图,已知a//b,
那么
2与4有什么关系呢?[结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a∥b,∴
2+
4=180°.【大屏幕】例1如图,已知直线a∥b,∠1
=
50°,求∠2的度数.变式1.已知条件不变,求∠3,∠4的度数?练习:1、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前后两条路互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
拐的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2、如图,要在一座房子的两侧铺设平行管道,如果房子一侧∠B铺设的角度为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C应以什么角度铺设?为什么?3、如图:AB∥CD
,∠
A=98°,∠C=75°,∠B=_____度,∠D=_
_°4、①如果AD//BC,根据___________
可得∠B=∠1②如果AB//CD,根据___________
可得∠D=∠1③如果AD//BC,根据___________可得∠C+_______=180.
例2、已知如图,AB//CD,∠1=∠3,求证:AC//BD练习:
如图,已知AB∥CD,AE∥CF,∠A=
39°,∠C是多少度?为什么?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课本习题2.5:1/2/3
猜一猜量一量试一试看一看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1.学生回答解∵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学生总结、表述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2.学生交流讨论并叙述.解:
∵a//b
(已知),∴
1=
2(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1+
4=180°
(邻补角定义),∴
2+
4=180°(等量代换).学生总结、表述由此得出平行线性质3.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板演两个变式题学生回答学生讲解思路,选取两种方法写出步骤学生畅谈收获回顾、归纳.课后完成.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动手,实际操作,进行度量、观察,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动脑分析总结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探索,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最深刻.在实验的基础上,组内同学相互帮助、争论、提示,能够进行推理证明.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例1的变形目的是巩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通过教师指正,可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只需算出所求的度数即可.例2、循序渐进提高难度,提高灵活运用定理的能力,感受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并进一步提高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逐步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并进一步巩固对定理的理解及语言的规范,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b
b
A
B
C课后反思
本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之后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在引入环节,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复习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入手,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平行线性质的探究。
本节课着重突出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测量,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自己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了教学活动,充分挖掘知识内涵,引导学生体会平行线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需要注意的地方:
(1)对两直线不平行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有助于区分性质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必要加强。
(2)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不要由老师的包办代替了学生的思考。
(3)本课设计的内容较为丰富,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