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 感受可能性(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6.1 感受可能性(课件+教案+练习+反思+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25 23:35:20

文档简介

《感受可能性》教材分析
《感受可能性》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下)
第六章
第一节课的学习.本课要让学生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些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游戏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探究法第六章
概率初步
1
感受可能性
一、学生起点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缺乏系统知识来规范。
初中一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生活。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组合作与交流,帮助他们通过直观形象地感知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是完成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首先通过生活常识提问及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新课内容,进而判断事件类型,并不断渗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经历猜测、试验、探究、交流与分析过程中获得结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本节课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切身感受什么是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通过创设游戏情景,使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难点:理解生活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思考猜测、探求新知;第三环节:猜想实践,合作学习;第四环节:巩固提升,检测自我;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
转盘游戏,抛硬币游戏
目的: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引发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直接切入本节课题。
第二环节:思考猜测、探求新知
活动内容:
(一)
归纳与总结: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的事情。(随机事件)
确定事件:
不可能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发生的事情。
必然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二)
活动目的:使学生在有趣的问题中体会不确定事件(随机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三环节:猜想实践,合作学习
活动内容1:
活动目的:⑴
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交给学生收集,分析,让他们体会处理问题的方法;
注意事项:

有争议的事件,由组内的同学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裁判,并作好记录,教师要仔细聆听;⑵事件要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
活动内容2:
活动目的: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情况,体会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游戏简单易懂,更直观的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理解,也为上好下一节课做铺垫。
第四环节:巩固提升,检测自我
活动内容:学生以竞赛方式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将油滴入水中,油会浮在水面上;
(3)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比座位号是5的倍数可能性大;
(4)任意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奇数;
(5)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出生的月份相同;
(6)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
(7)在装有3个球的布袋里摸出4个球
(8)抛出的篮球会下落。
(9)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放动画。
活动目的:拓宽学生的思路,对本节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并进一步的巩固加深,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勇于探究的精神。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1:师生共同回顾新知探究的整个过程,互相交流总结本节的知识点:⑴理解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⑵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⑶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活动目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会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鼓励)
活动内容2:课后作业
《导学案》相关题目评测练习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
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将油滴入水中,油会浮在水面
3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2的倍数
比座位号是5的倍数可能性大;
4任意投掷一枚均匀的骰子,掷出的点数是奇数;
513个人中,至少有两个人出生的月份相同;
6经过有信号灯的十字路口,遇见红灯;
7在装有3个球的布袋里摸出4个球;
8抛出的篮球会下落;
9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放动画(共22张PPT)
数学
七年级
第二册
北师版

感受可能性》
主讲
工作单位
游戏一:转盘
游戏二:抛硬币
必然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
的事情.
不可能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
发生
的事情。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
的事情。(随机事件)
归纳与总结:
一支玻璃杯从10米的高空落到水泥地面上会摔碎
明天太阳从西边升起
实验:摸球
摸球实验:
比一比:(看谁做得更好)
题目要求:
每小组讨论后举出二个生活中事件。
(1)一个为确定事件(并说明是必然事件还是
不可事件),(派一人回答)
(2)
另一个为不确定事件。(派另一人回答)
注意:
要贴近生活,符合生活实际.
比一比
、乐一乐:(分组比赛)
规则:
下列事件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
如果是确定事件,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时,指针落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做实验(感受可能性)
在这个转盘中,红色区域的面积大,白色区域的面积小,因此当转盘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到红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可能性的大小
一般地,不确定(随机事件)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必然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

事情.
不可能事件:事先能肯定它一定不会
发生
的事件
确定事件
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它会不会发生
的事件(随机事件)
课堂小结:
《导学案》相关题目
谢谢指导
再见
章丘市普集中学
2016年3月
比一比
、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确定事件还是不确定事件?如果
是确定事件,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苹果题:掷一枚均匀的骰子,骰子停止转动后6点朝上
比一比、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香蕉题: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
比一比、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草莓题:济南市每年都会下雨。
比一比、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桔子题:抛出的篮球会下落。
比一比
、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梨子题: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
比一比
、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西瓜题:打靶时,甲每射靶十次,中靶八次,而乙只中六次。两人各射靶一次,只有一人中靶,则此人一定是甲。
比一比、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桃子题:当室外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时,将一碗清水放在室外水会结冰。
比一比
、乐一乐:
这个事件是不是确定事件?如果是,
它是必然事件还是不可能事件?
杨梅题:盒子中有十个红球,摸到白球《感受可能性》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成功探究出各种概念。
即以本节课知识为主线,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我对教材进行了探究性重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经历、体验、内化知识的做法是成功的。通过充分的过程探究,学生得出了各个概念的性质。真正的形成往往来源于真实的自主探究。只有放手探究,学生的潜力与智慧才会充分表现,学生也才会表现真实的思维和真实的自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文章,真正让学生理解、掌握真实的知识和真正的知识。
首先,要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活泼、直观形象,且贴近生活。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分组合作与交流,帮助他们通过直观形象地感知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是完成本节内容的关键,因此要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实现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教育形态知识的过程。探究教学是追求教学过程的探究和探究过程的自然和本真。只有这样探究才是有价值的,真知才会有生长性。要表现过程的真实与自然,从建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就是要尊重学生各自的经验与思维方式、习惯。结论是一致的,但过程可以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恰倒好处地优化提炼学生的结论。
最后,教师在学生探究真知之旅上应是一个促进者、协作者、组织者。要做善于点燃学生探究欲望和智慧火把的人,要善于让学生说教师要说的话,做教师想做的事,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促进者。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真正的知识不全是由教材和教师讲授的途径获取的,其实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彻底抛弃“唯书论”“唯师论”,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协作,寻觅适合学生自己的真知才是最有效的教学。要开展成功的探究,教师要科学设置问题情景或问题素材,使探究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和探究性,适时、适势、适度地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在教学设计中,要预设多种意外和可能,这样探究真知的过程就会艰辛并顺利展开。这才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