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课 荆公改字 课件+教案+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9课 荆公改字 课件+教案+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6 09:35:1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荆公改字
29
1.
能根据注释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2.
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之处,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课文。
一读:王安石改字都用了哪几个字?
二思:从文中找出表示王安石修改过程的词语。这些词语起到什么作用?
四品:从王安石改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三探:“绿”字好在
哪里?
核心问题: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炼字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思考核心问题。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交代了“改字”的出处。
阅读方法解密:品析引用的方法
什么是引用?
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等,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说服力。
答题时有什么技巧?
作者引用……使行文更加生动,从而增强了表达效果。
“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复”是再的意思;“旋”是又的意思;“始”是才,方才的意思。将这些词语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经历了“最初……接着……又……再……最后”的反复修改过程。说明王安石反复斟酌用哪个字更好,让我们感受到他严谨的治学态度。
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思考(重点):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语前后的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绿”字既能表现春风的神奇,又能显示春色的生命力,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始定为“绿”。
积累:
把王安石的名句补充完整。
1.
________________,春风送暖入屠苏。
2.
遥知不是雪,_____________。
 
爆竹声中一岁除
相信你还能说出更多王安石的名句,试一试吧!
为有暗香来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课文重温了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的内容,具体描写了荆公经过了十余次修改,最后确定为“绿”字的推敲过程。
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一读:王安石改字都用了哪几个字?
王安石改字用了“到、过、入、满、绿”等字。
串珠问题:
2.二思:从文中找出表示王安石修改过程的词语。这些词语起到什么作用?
表示王安石修改过程的词语有“初”“复”“旋”
“始”。这些词语明确地把王安石修改的过程交代出来,通过这些词语,可看出王安石用词的严谨,最准确的用词是诗人不懈的追求。
3.三探:“绿”字好在哪里?
“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诗人无限的联想,唤起了诗人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4.四品:从王安石改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王安石怎样的精神?
从王安石改字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他具有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
课文结构
荆公改字
初“到”改为“过”
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
复“过”改为“入”
旋“入”改为“满”
最后
定为“绿”
本文叙述了王安石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上,推敲十几次,始定为“绿”的过程,表现了他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
课文主旨
推荐阅读
语言与文学(节选)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最好的文学作品是用最优美的语言写成的。语言修养是文学家的起码条件。
我们要学好现代汉语。现代文学作品都是用现代汉语写成的。文字不通顺,就写不出好的小说、剧本、诗歌、散文来。不知道有多少青年文艺工作者,只因文字不通顺,他们的作品被扔进文艺杂志编辑部的字纸篓里。
我们要学习人民的语言。工人的语言,农民的语言,小市民的语言,我们都要学。学生腔是用不上的。我们说文学家要深入生活。我认为,学习人民的语言也是深入生活的一方面。惟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能使作品有生活气息。赵树理熟悉农民的语言,老舍熟悉小市民的语言,所以他们描写的农民、小市民才那样生动、传神。
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有许多修辞手段,我们今天还用得上。其次,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更不能不学好古代汉语。否则,我们连古文、古诗都看不懂,怎能研究文学史呢?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苦吟》顾文炜)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苦吟》卢延让)
国学诵读
【花中四君子】
梅——傲、兰——幽、竹——坚、菊——淡。
走进中华传统文化
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
1.文中的诗是我们曾经学过的,重温此诗,请你
说说诗句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
同学交流。
思考与交流
参考答案: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眺望钟山好似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2.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意思?从这些词语前后的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思考与交流
参考答案:“初”是最初、开始的意思;“复”是再的意思;“旋”是又的意思;“始”是才、方才的意思。把这些词连起来看,就会发现“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经历了“最初……接着……又……再……最后……”的反复修改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
3.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为“绿”字,好在哪里?
思考与交流
点拨:体会“绿”字的妙处,一是了解“绿”字的意思。这里的“绿”字已经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不仅使我们知道大地绿了,而且富有动感。二是要结合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来思考,联想他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时他是再次被起用为相。因此,再一次品味“绿”字所表达的意义,就会更丰富了。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
拓展与运用
教师点拨:结合译文,熟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后练习讲故事。
一、用“——”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ǔ shù
)重(zhòng chóng
)山。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二、读拼音,写词语。
jīng

jué

quān
diǎn






三、选字填空。
【旋 族 旅】
民(  
)   
( 
 )途
盘( 
 )   
汉( 
 )
【州  洲】
亚(
  )   
苏( 
 )
九( 
 )   
杭( 
 )








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__________
2.初云“又到江南岸”
__________
3.注曰“不好”  
__________
4.
复圈去   
   
__________
5.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__________
草稿
开始
注解,注释
.

像这样
.
.
.
.
.
五、给下列句子正确断句。
1.吴






草。
2.春


绿


岸,明





还?
3.凡




字,始


“绿”。
/
/
/
/
/
/
/
/
/
/29.《荆公改字》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本科要求会写的荆字。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导言:同学们,学过《泊船瓜洲》这首诗么?谁能背给大家听听?知道么,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下面我们就去了解一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注意断句。指名读文,检查朗读情况。
3.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查到关于这课资料了么,谁能交流一下。
5.默读课文,结合书后注释弄清文章的意思
三、继续深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潜心推敲的精神品质。
1.同学们继续读文,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弄清文章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4.文章分几部分写的。
5.重温《泊船瓜洲》,请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你有新的理解,还可以与同学交流。
6.读读课文,想想文中的“初、复、旋始”各是什么样意思 从这些词的前后联系上看,你能感悟到什么呢?
7.讨论:王荆公几经修改,把“到”字最后改定位“绿”字,好在哪里?
 小组交流体会用词的精妙。由原来的形容词变成了动词。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既能表现春风神奇,又能显示春色和生命力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一个“绿”字唤起了江南的一片春色,唤起了作者无限的联想,唤起了作者心底思归的念头,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
四、总结升华。
1.让我们再来把这部分读一读,体会用词的精妙所在。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与体会?
3.拓展与运用:
用自己的话把《荆公改字》这个小故事讲一讲,能写的可以写下来。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展开适当联想。(共17张PPT)
同学们都学习过《泊船瓜洲》这首诗吧?作者王安石在写这首诗时可费了不少心思,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荆公改字
29
1.
认识并会写生字“荆”。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
洪迈(1123—1202):国南宋著名文学家、学者。字景卢,别号野处,鄱阳(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主张与金和议。曾使金,几被拘留。学识渊博,自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皆有论述,尤熟于宋代掌故。撰有《容斋随笔》等,编有《万首唐人绝句》等。
走近作者

我会写
末笔竖钩直而有力,比左部稍高。
jīnɡ

jīnɡ
我会认
绿
lǜ(绿色)
lù(绿林)
多音字
云:
初:
注:
复:
旋:
凡:
许:
始:
理解词语
说,曰。
最初,开始。
注释,注解。
再。
又。
总共。
表示大约接近某个数。
才,方才。
点击
听朗读
梳理文意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
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荆公:王安石,字介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他罢相后被封为荆国公。
王安石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京口与瓜洲被一水间隔,眺望钟山好似只隔着几道山岭。春风吹拂,给长江两岸染上了新绿,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耀着我返回故乡?”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
士人:读书人。
草:草稿。
吴中有个读书的人家中收藏着原诗的草稿,起初写为“又到江南岸”。
初:开始。
云:写。
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字;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
复:再。
旋:又。
画圈删掉“到”字,在诗旁批注道:“不好”,改写为“过”;又去掉而改作“入”;随后又改作“满”。
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许:表示大约。
始:才,方才。
如是:像这样。
凡:总共。
总共照这样修改,前后选用了十多个字,才确定为“绿”字。
“到”“过”“入”“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找一找本文中王安石共用改过几个字。
初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的故事。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_____”标出。
数重山(shù shǔ)    照我还(hái 
huán)
旋改(xuán 
xián)
荆公(jìng jīng)




2.辨字组词。
洲(   )
间(   )
州(   )  
闻(   )  
钟(   )
始(   )
仲(   )  
抬(   )
抬头
亚洲
神州
中间
听闻
钟点
仲秋
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