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单元人教版 必修一 飞向太空,一直是中华儿女的梦想。2003年10月15日,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上午9时,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面对这一人间奇迹,三位新华社记者欣然提笔,写下了这篇新闻报道。学习本文,重在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之间的关系,感受航天事业的进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喜悦之情。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的飞行,完成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百年的飞天梦。本文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翔实的材料,用充满自信的笔调,叙述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和中国的航天人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而做出的不懈努力,热情地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点火 ★通讯:报刊宣传的基本体裁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1.注字音 2.写汉字 3.解词义
扭转乾坤:从根本上改变已成的局面。
酝酿: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如事先考虑、商量、相互协调等。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厉;刻薄。
耸入云天:高高地插入青天。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4.辨用法
(1)关注 关心
①多家上市公司在北京APEC会议众多活动中提供了完美的产品与服务,受到各方关注与好评。
②政府应不断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并从各个方面给予 关心和支持。
提示两者都有“重视”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关注”,指关心重视。词义较重。“关心”,指(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词义较轻。(2)制定 制订
①2014年11月13日公告,根据国家工信部发布的2014年第47号公告,公司主持和参与制定的七项标准已经颁布实施。
②国家发改委某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在第五届新能源汽车峰会上表示,目前我国有77项电动汽车标准正在制订或修订。
提示两者都有“拟制”的意思,但“制订”侧重于拟制的过程,“制定”侧重于最终确定。(3)惊天动地 惊世骇俗
①她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迈之举,也没有灿烂夺目的迷人光环,日复一日,她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②比赛中荷兰队虽然2∶3负于墨西哥队,但是这位曾有传闻要来江苏舜天的球星还是用一脚惊世骇俗的世界波,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提示两词都有“惊动”的意思,但词义侧重点不同。“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也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惊世骇俗”指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1.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点评:这是一个议论性的评价语句,突出了这次发射事件对世界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同时也表明此次发射在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充满了对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的自豪感,体现了对伟大祖国的由衷热爱。
2.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点评:此句是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衔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这个飞天梦想”指代上文的载人飞船飞向太空。后半句引出了下文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的艰难历程,概述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航天事业上所做的努力。3.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点评:这是两个整散结合的语句,富有韵味。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告诫国人,我们不能再落后了,从而激发起中国人民的自豪感、自信心,让中国人团结起来,为了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奋斗。4.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点评:句中的“春天”,不仅指自然界的“春天”,更是指中国政治思想上的“春天”,科技界的“春天”。作者饱含感情,点出1986年的春天,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寓含深义。因为就在这年3月,邓小平批准了“863计划”,对我国的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使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蓬勃展开。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试做分析。
提示: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仍是新闻。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地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飞向太空的航程 层次清晰 文学色彩浓重
作为一篇通讯,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1.文章有条有理,层次清晰。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述历史事实。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结尾部分再次回顾“神舟”五号的发射场景。2.文学色彩意味浓重。文中多用议论和抒情手法,使得文章有情有理,增强了通讯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另外语言富于韵味。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着中华民族冲击太空新高度的梦想,飞上太空。按照预定计划,“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后,27日下午,中国航天员将从宇宙飞船中走出,迈出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飞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千年梦想。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古往今来,飞天就一直与传说同在。600多年前,明朝官员万户用47支捆扎在一起的火箭进行了飞天的尝试,中国人开始了实现梦想的漫漫征程。从“神五”“神六”到“神七”,从载人到出舱,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期盼一朝变成现实。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神七”航天员走出舱门的那一刻,将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注入新的内涵。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自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年间,中国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屡战屡败,无一胜绩,陷入了被列强瓜分的悲惨境地。建立一个新中国,是每一个国人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先行者们冒着腥风血雨,进行了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正式宣告新中国成立,中国人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解放思想,解放的是思想,增长的是实力,改变的是生活。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让国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百年奥运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从1932年中国一名运动员独自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取金牌数第一,奥运会成功的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成为了国人的共识,解放思想成为了国人的一致追求。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中国航天员的太空一小步,应该成为国人思想解放的一大步。当宇航员走出舱门的那一刻,中国人站在了新的高度上,拥有了新的视野。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等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抛却以往的陈旧思维,重新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敢想还要敢干,稳步推进中国各方面的改革。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千年的飞天梦想告诉我们,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上充满着荆棘与坎坷,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梦想与思想;飞天的千年探索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并不是几十年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国人不懈地努力;飞天的千年探索又告诉我们,梦想之路上永远充满着难题与阻碍,而我们却要不断地跨出第一步;飞天的千年梦圆还告诉我们,即便前程如此艰辛与漫长,梦想一旦实现却又是如此甜美。当航天员跨出舱门的那一刻,中国人便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不知道前程是多么漫长,但我们知道,我们会不断地思想,不断地走下去。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确信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品读提示面对祖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面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科技硕果,作者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如一条红线,贯串文章的始终。“思想”既可以表现为“梦想”,也可以表现为“理想”,更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它托举起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托举起了中国人的强国梦。从这篇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走过的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我们为有这样的成就自豪,也为这不同寻常的历程振奋,更对我们民族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在这既辉煌而又艰辛的历程中,有如下一些人物值得我们铭记:●杨利伟——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忍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费俊龙、聂海胜——谁能让全世界1/5的心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飞天的渴望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神七”发射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复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关于“飞天梦”的记忆和影像。三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量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愿景变成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北京奥运会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刘洋——我国首位美女航天员刘洋和两度飞天的景海鹏、刘旺操作“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飞行13天,圆满完成所有预定太空任务,2012年6月29日上午胜利返回内蒙古中部美丽的阿木古郎草原着陆场,在这块平安的土地上平安“回家”了。首位航天美女刘洋,在这个中国航天史上的瞬间,在这美丽的草原,留下了她那灿烂的写真。●王亚平——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十号组合体工作生活了12天,并进行首次太空授课,作为“80后”的王亚平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课件48张PPT。人教版 必修一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单元预习案—聚沙成塔一、小组研讨
阅读全文,概述导语部分及新闻主体报道的内容,将中国实现航天梦想的历程按时间排列,并标记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
参考答案: 本文第一、二、三段是导语部分,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所做的不懈努力。二、师生探究
1.相对于全文来说,导语部分运用了什么叙述手法?为什么采用这种叙述手法?有何好处?
参考答案: 文章开头采取了倒叙手法。作者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写了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神舟”五号载人火箭成功升上太空。采用倒叙手法的原因是“神舟”五号升空是最近发生的值得中华民族纪念的重大事件,全国人民的目光聚焦于此,庆祝“神舟”五号成功升空,回眸历史,叙述成功之不易,这正是这篇新闻的写作缘起。倒叙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神舟”五号成功飞向大空的历史意义。2.本文描述的是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而第5段却写了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一事,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这样写就把中国飞向大空的航程放到了世界航天历程的大背景中,正是“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怎能“落伍”?
(2)在对比烘托中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恰当地运用议论、抒情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特色,请举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深化主旨,揭示本质。如“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的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还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
(2)激发读者的感情。如“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导语是对消息核心内容的概括。请在下面这则消息的横线上补写导语。
抗日战士聚徐州
本报讯,今天是徐州沦陷纪念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当年曾在徐州生活、战斗过的9名八旬老人从全国各地齐聚徐州,共忆往昔峥嵘岁月。(本答案采用的就是“直叙式”)课件64张PPT。人教版 必修一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单元课件48张PPT。人教版 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好教育云平台 http://www.jtyhjy.com/edu/home_index.action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如今,科技实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重新感受那份自豪与骄傲以及重温那段艰难的航天历程。<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言等。
?2、师生互动,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习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重点:?
学习航天精神,学习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难点:?找出并品读相关语句或词语,感受“客观”的新闻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腾去驾雾,呼风唤雨,高居于碧霄之上,逍遥于九重天外:这是龙的形象。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在我们的祖先心中,很早就产生了像神龙那样凌云御风、翱翔天宇的渴望。 飞天梦之一飞天梦之二
嫦娥奔月
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称姮娥。她美貌非凡,是后羿的妻子,相传后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淮南子.览冥训》中说,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成仙了,身不由己飘飘然地飞往月宫之中,在那荒无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 敦煌飞天
敦煌地区约5OO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飞天梦之三 万户上天
14世纪末,明朝一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窜天猴”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大风筝,试图借助火药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飞天梦之四万户雕像 这次试验虽然失败了,但是万户被公认为世界载人航天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他,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航天英雄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这是杨利伟出舱。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体裁知识概念: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通讯的特点:
1、真实性 2、及时性 3、形象性
4、评论性。 标题:
电头:
飞向太空的航程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 课文结构 读新闻 析结构1-3导语4-26 主 体27-29结语30朗读导语部分:
1、指出1-3段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达效果,并说说第3段的作用是什么。
描写(形象性) 议论(评论性);
作用:点明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并指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1-3导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及其意义。4-26 主 体27-29结语302、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速读主体部分:1-3导语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及其意义。4-26 主 体新闻事实27-29结语30新闻背景 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 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实现飞天梦的艰辛历程 (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
(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86年,批准著名的“863计划”
(5)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6)“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7) 1999-2002年“神舟”一号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8)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 ,圆梦飞天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来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谈谈你的看法。 新闻报道具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作用的背景材料。
本文虽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
把相关背景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
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的回顾,也使得事件的意义更加突出。
本文的标题能否改成“‘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为什么?
不可以。用“飞向太空的航程”作题目,不仅传达出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个题目也喻指了中国航天人经过几代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解题:标题有何深刻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作者用了许多精确的表示时间的数字,对这则新闻起到什么作用? 精确的时间数字,显示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表现出当时人们紧张、激动的心情。在那一刻,梦想将变为现实,传达出一种无法自制的激动和欣喜。本文除了报道主要事件外,还运用了一些议论和抒情,请你找出几例,试着分析一下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 深化主旨,揭示本质。
本文第三段“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样一议论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事实,而且领悟到这一事实的重大现实意义,抓住这一点表现主题,就有新意、有深度了。
(2)激发读者的感情。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是议论,也是抒情,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唤起大家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文章的鼓舞性。
1999年11月20日 请列举“神一”至“神十”的发射时间。神舟二号2001年1月10日“神舟”三号升空2002年3月25日.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上天“神五”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的精彩瞬间神舟五号降落杨利伟 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工作。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2005年10月12日9时0分0秒,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首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这是费俊龙拍摄的作品,照片中的褐色部分是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许,“神七”飞船在酒 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神舟七号航天员:刘伯明、翟志刚、景海鹏9月27日下午16时05分,航天员顺利出舱,在太空中走出中国人的第一步。翟志刚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7秒“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神九发射成功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 神十飞天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为了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中国的航天人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习老一辈航天人的默默奉献精神,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腾飞奉献自己的力量。课件19张PPT。人教版 必修一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单元飞天梦嫦娥奔月 敦煌飞天 我国明代的万户,曾用47支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试图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万户飞天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神舟升空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神舟上天首名中国太空人杨利伟在“神五”飞船中工作。 “神舟五号”胜利归来!神舟六号返回
飞天梦更进一层
神舟五号升空
飞天梦终实现神舟一号至四号
的顺利升空20世纪80年代”863”计划
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催化五十年代末开始对
人造卫星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中国
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航天时间为线 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
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特点:描写式、评论式 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
其一,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飞向太空的航程”标题有什么含义? 新闻的主体,作者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等一些事情上,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船1日在预定着陆时间前瞬间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燃烧,飞船上包括一名以色列人在内的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