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绿色生态园—解决问题
单元备课部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本单元安排了2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到生态园观赏花卉的情境,借助问题“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引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学习。教材通过摆学具,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问题“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探究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参观蔬菜种植区的情境,借助问题“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和”把番茄苗移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探究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呈现了多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如;列表法、画线段图等,可操作性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乘法、除法或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整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成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连乘、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用列表和摘录等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孩子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在生活日常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掌握连乘应用题的结构特点、数量关系、解答方法。
3.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
1.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文字题中和等量关系。
3.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建议
1.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数量间的关系。
2.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的,为今后学习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在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更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1.解决问题(一)
1课时
2.解决问题(二)
1课时+1课时机动
3.我就会了吗?
1课时
总计
4课时
1.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40—43,解决问题(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难点: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准备: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小纸板。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以走进美丽的生态园为主题情景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
(二)探究新知
1.根据情景图,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
怎样列式?
学生选择学具,利用摆一摆,想一想,再列式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利用小纸板摆一摆,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
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质疑:
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
(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
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
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学生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列出综合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第一个小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第二个小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思维上有了一定的模型。在做题方法上也是对文字题的巩固,方法的迁移和变式。
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1页自主练习第1小题。
先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42页自主练习第2小题。
学生自己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问题,教师帮助理解题意,思考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情进行简单提示,独立计算得出结果。小组内讨论,汇报展示,老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的巩固,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四)达标反馈
1.口算下列各题。
50×40=
81÷9÷9=
64÷8÷4=
2.买5盒乒乓球、每盒6个、每个2元,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3.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6吨,5辆汽车几次能运210吨水果?
答案:
1.2000
1
2
2.5×6×2=60(个)
3.
210÷6÷5=7
(次)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教材丰收园图)
学生可能回答:我会积极学习了。教师适时追问:你哪个环节最积极?学生可能说:摆一摆,操作方面。
学生也可能回答:我学会提问了。教师适时追问: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课件“会问”绿苹果图片飞出果篮,同时出示问题:你都问什么问题了?)
……
师:在用乘除法解决问题时,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思路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自己回顾课堂所学,总结反思自己的不足,找出问题所在。通过老师的小结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30×40=
58÷2=
77÷7=
4×20=
99÷3=
24×4=
60×5=
80÷4=
2.脱式计算。
68+24×40
125÷5×39
78÷3÷2
125×8+231
3.百货商店卖出3箱西裤,每箱20条,每条2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
4.1只燕子1天吃害虫60只,3只燕子4天吃害虫多少只?
5.4辆汽车5天共运货400吨,平均1辆汽车一天运货多少吨?
6.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可以运6吨,第一次来了5辆汽车,第二次来了7辆汽车,两次次一共运进多少吨水果?
7.在一个古老的房子里,有七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养着七只猫;每只猫都捕到七只鼠;每只鼠,都吃掉七面包。你能求出猫、老鼠、面包的数量各有多少吗?
答案:
1.1200
29
11
80
33
96
300
20
2.1028
975
13
1231
3.3×20×21=1260(元)
4.60×3×4=720(只)
5.400÷4÷5=20(吨)
6.6×(6+5)=66(吨)
7.猫:7×7=49
鼠:49×7=343
面包:343×7=2401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一)
分步算式:5×8=40(盆)、3×40=120(盆)
综合算式:5×8×3=120(盆)
分步算式:96÷2=48(盆),48÷4=12(盆)
综合算式:96÷2÷4=12(盆)
教学反思
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
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
师: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生: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
(二)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了本课也会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以及乘加(减)、除加(减)两步运算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
(3)教学目标
《新课标》突出用观察、操作、变换、坐标、推理等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难点:理解并说出算列算式的含义。
(5)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创设法和引导探究法、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学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6)说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
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2.探索发现
1.教学“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信息。
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
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列式的基础上,师: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展示一下自己所列的分布算式?
学生板演自主学习成果:96÷2=48(盆),48÷4=12(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48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96÷2=48(盆),表示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48÷4=12(盆)表示一个花架有四层,每层有12盆。
学生回答,教师提升:对,先算每个花架有多少盆花,再算每层花架有多少盆花。然后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讲解。
师:谁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小组内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板演展示。
学生板演:96÷2÷4。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质疑:96除以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提升:对,96除以2表示96盆花放在2个花架上,每个花架上有多少盆花;再除以4,表示一个花架上的花分放在4层,每层有多少盆花。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讲解。
3.巩固应用
自主练习第1、2题,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做一张这样的画需要多少个贝壳?
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画面,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明确数量间的关系,并独立解决。
教师提示:每箱8个什么?每盒6个什么?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表现和所得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解决问题(一)
(1)3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分步算式:5×8=40(盆)、3×40=120(盆)
综合算式:5×8×3=120(盆)
(2)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分步算式:96÷2=48(盆),48÷4=12(盆)
综合算式:96÷2÷4=12(盆)
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44—45,解决问题(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运用画图、列表等方式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先分析再列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发挥小组的作用,探讨运算顺序。这样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归一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能正确地分析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的整理,渗透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独立探索、大胆尝试及在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且运用乘除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习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准备: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小强和小丽去参观绿色生态园,这是他们买南瓜的情景,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花18元买了3千克南瓜
生2:我想买9千克
生3:苗圃里有12行番茄苗,每行有60棵
生4:把他们全部移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
设计意图:以走进美丽的生态园为主题情景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对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
(二)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师提出解决问题——
1、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
2、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二、有没有一种好方法,把这些信息清楚、简单地表示出来呢?学生可能会举手,教师稍作停顿后,课件出示三点提示:
1、文字描述;2、画示意图;3、列表格
学生独立整理。
设计意图:在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下,给予了温馨提示,让学生有了思考的方向。
2、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A.文字描述的方法:3千克南瓜18元,9千克南瓜多少元?
让这位学生说说这样整理和老师的相比,清楚、简单吗?
B.画示意图的方法:学生可能用线段。让学生说明一下,用什么代表的南瓜。再让一生评价怎么样?
C.列表格的方法:
千克数
3千克
9千克
钱数
18元
?元
当这种方法出来出后,再让学生解释一下。能把你的内容搬到到这张大表格里吗?课件出示半成品表格,学生填写。
课件调动3千克和9千克的位置,问生可以吗?为什么?
这样整理可以吗?
设计意图:教师在充分肯定了学生所列的表格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后,引导其将整理的内容搬到教师提前准备的大表格中,接着又呈现了另一种列表格的形式,很自然地向学生呈现出了完整、规范的表格。其次,将课件改成白板课件可以交换3千克和9千克的位置,让学生很形象的观察出交换3千克和9千克的位置是不可以的,整理时要注意信息之间的对应。
3、分析比较,优化策略: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法,看看哪种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最简单?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对策:
学生可能会在文字描述与列表格上产生争执。认为画示意图好:那买90千克南瓜怎么办呢?师直接在线段图(9条)上面加个0,变成90。如果是表格,怎么改?让学生看到这种方法虽然直观形象,但有局限性。可以再次让他们看:哪种方法看起来更清楚,更能让人一目了然呢?
引导学生把表格的方法搬到黑板上,进行信息的整理,再去掉表格线,变成箭头图法。(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出现了文字描述、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清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比较中感悟,并在不经意间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初步感受到列表格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小结:这两种整理信息的方法都是列表整理,并板书。
5、分析解答: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整理的信息,思考一下想知道9千克南瓜多少钱,应该先求什么?然后在答题纸上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确了现在要解决“买9千克南瓜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直接看列表整理的内容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整理的条件和问题独立分析解答,这里,学生已经能够初步体会到“列表整理的作用”。
6、交流解题方法,学生可能出现:
(1)18÷3=6(元)
9×6=54(元)
(2)18÷3×6=54(元)
让学生当小老师,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当两种算式展示后,让学生看这两种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的点?这里要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先求1千克南瓜多少钱,再求9千克南瓜多少钱?只不过第一种是分步算式,第二个是综合算式,它们是同一种方法。再把答句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小老师,指着列表整理的内容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
7、把番茄苗移栽到种植区里,能栽多少行?
学生整理条件和问题。交流讨论方法。
思考:栽到种植区每行栽9棵,一共多少棵番茄苗呢?
学生可能出现(1)60×12=720(棵)
720÷9=80(棵)
(2)60×12÷9=80(棵)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解答本例题时,让学生借助刚才总结的几种整理问题和条件的方法来整理本题,并选出合适的方法解答,这样及时复习了新学的知识,巩固了孩子们对解答本类题目的能力。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第1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46页自主练习第2小题。
学生自己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问题,教师帮助理解题意,思考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情进行简单提示,独立计算得出结果。小组内讨论,汇报展示,老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对知识点再次巩固和理解。通过本组习题练习,更好地掌握除法的算理,尤其是表格题,是对除法竖式的另一种解释。
(四)达标反馈
1、口算。
13×20
=
50×21=
50×30=
140÷2=
70×15=
20×90=
80×60=
40×60=
2、三年级的同学做操,如果每排站8人,可以站成14排;如果每排站7人,可以站成多少排?
方法一:8×14=112(人)意义:
112÷7=16(人)意义:
综合算式:
3、小红4次运了120块砖,如果运7次,能运多少块砖?
答案:
1.260
1050
1500
70
1050
1800
4800
2400
2.14排有多少人?
每排7人,可以站成多少排?
3.120÷4×7=210(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根据列表整理的内容,想出了不同方法,真是了不起,列表整理的方法可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所以说,列表整理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列表整理的作用——既简单又清楚,能很好的帮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1.
脱式计算。
25×16÷5
75÷5×24
96×2×3
85×(23+17)
446÷2+287
887-(100-87)
2.小红3分钟能打150个字,照这样计算,8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7只老虎一天能吃42千克肉,照这样计算,9只老虎一天能吃多少千克肉?
4.小亮5分钟完成40道,口算,照这样计算,7分钟能完成多少道?
5.一辆汽车开往聊城去时4小时到达,每小100千米每小时,返回时5小时能到达,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6.商店运来一批水果,如果每6千克装一箱可以装40箱,如果每4千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
7.实验小学3名教师带45名同学去梨园看梨花,若成人每位15元,儿童每位8元,用400元钱买门票够吗?
答案:
1.80
360
576
3400
510
874
2.150÷3×8=400(字)
3.42÷7×9=54(千克)
4.40÷5×7=56(道)
5.4×100÷5=80(千米每小时)
6.6×40÷4=60(箱)
7.3×15+45×8=405(元)400<405
不够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二)
3千克——-18元
9千克——-?元
18÷3×6=54(元)
60×12÷9=80(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对已学的所有计算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是应用连除、加除(除加)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也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更复杂问题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这部分内容,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感觉本节课有以下亮点:
(1)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教学这节课时,我在讲解上没有花太多的时间,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著名数学家波利亚的一句名言,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然后集体交流汇报,让学生在自主的思考、探究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教会学生刨根问底。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三年级是过渡年级,所学的知识也在逐渐加深,应用题也有原来的一步计算转变为两步甚至三步计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做题方法,学会分析复杂的应用题,那么方法只有一个:让学生学会分析,也就是学会刨根问底,对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学生学会分析,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学生所列的每一步算式,我都会问一句“为什么这样列 ”或者“为什么这样计算?你是怎样想的”等等,让学生在回答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学会了分析问题。
(3)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本节课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着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我发现同学们已经整理完了,老师选取了集中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请这几位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的整理方法。
生1:我是用画图的方法整理的。(板书:画图)1个小正方形代表1千克南瓜,3千克南瓜用18元,9千克南瓜用多少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有创意,大家听明白了吗?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很清楚。
师:这种方法既清楚又直观,我们一眼就能看出3千克用18元,9千克用多少元。我们再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他的方法。
生2:我只把题中重要的数抄下来,3千克18元,9千克?元。
3千克
18元
9千克
?元
师:这个简单吗?(简单)
师:大家有问题问他吗?(停顿。)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这样写?你是怎么想的?
生:3千克南瓜用18元,所以它俩写一行,9千克南瓜用?元,所以它俩写一行。
师:噢,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这3千克和18元是一一对应的关系,9千克和?元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既然他们的关系这么密切,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他们的关系表示得更清楚一些呢?
生:画上线。
师:怎样画?你能上来画画试试嘛?
学生画
千克数
钱数
3千克
18元
9千克
?元
师:受你的启发,老师再完善一下。3千克和9千克都是买南瓜的千克数,那这个呢?(价钱)
师:也就是买南瓜用的钱数。
师:瞧,现在我们做成了表格。
师:感觉怎么样?(更清楚了)
师:恩,更清楚了,刚才我们共同努力,用表格整理了条件和问题,你能给这种整理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列表法。
师:太好了,这种整理方法就叫做列表的方法。(板书:列表)
(二)资料链接
归一归总问题
一、归一问题
归一问题是一类典型应用题,这类问题是用等分除法求出一个单位的数值(单一量)之后,再求出题目所要求解的问题,解答归一问题的方法叫做归一法。
归一问题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求总量的,求出一个单位量之后,然后利用乘法求出结果,这种问题叫做正归一问题(也称正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几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另一种是求份数的,求出一个单位量后,再用包含除法求出所求的结果,这类问题叫做反归一问题(也称反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单位数量,再求一共包含多少个单位数量?
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解答归一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单位量的数值,再根据题
中“照这样计算”、“用同样的速度”等句子的含义,抓准题中数量的对应关系,列出算式,求得问题的解决。有的问题一次归一不能解决,需要两次归一或与倍比相结合才能解决。
归一问题的基本关系式:
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份数
(正归一)
份数=总工作量÷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
(反归一)
每份的工作量(单一量)=总工作量÷份数
二、归总问题
与归一问题类似的是归总问题,归一问题是找出“单一量”,而归总问题是找出“总量”,再根据其它条件求出结果.所谓“总量”是指总路程、总产量、工作总量、物品的总价等.
3.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49,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能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信息,并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乘除混合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各方面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练习掌握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且运用乘除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计算乘除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生准备: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呢?提出了几个数学问题呢?
板书问题:
问题一、25箱能装多少片糕点?
问题二、每包6瓶,960瓶可以装多少箱?
问题三、每包8瓶,买3瓶花多少钱呢?
设计意图:从课本里学生都喜欢吃的面包、酸奶的情景图导入,让学生从内心就接受了本课。
(二)探究新知
(一)解决问题一
1、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一:
一箱面包有8包,每包有4片,25箱能装多少片糕点?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3、找两生扮演解题过程,一生用分部计算,一生用综合计算。
4、师点拨总结分部:
8×4=32(片)
32×25=800(片)
你能说出每一步式子的意思吗?
综合:8×4×25=32×25=800(片)
(二)解决问题二
1、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二:
一箱酸奶有5包,每包有6瓶,960瓶可以装多少箱?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3、找两生扮演解题过程,一生用分部计算,一生用综合计算。
4、师点拨总结
分部:960÷6=160(包)
160÷5=32(箱)
你能说出每一步式子的意思吗?
综合:960÷6÷5
=160÷5
=32(箱)
(三)解决问题三
1、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问题三:
一包酸奶24元,每包8瓶,买3瓶花多少钱呢?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
3、找两生扮演解题过程,一生用分部计算,一生用综合计算。
4、师点拨总结
分部:24÷8=3(元)
3×3=9(元)
综合:24÷8×3
=3×3
=9(元)
你能通过分部和综合式子的对比,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四)拓展提高
一盒巧克力派12元,一盒蛋黄派8元,如果用买4盒巧克力派的钱去买蛋黄派,能买多少盒?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相互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情况
4、师板书结题过程
12×4÷8
=48÷8
=6(盒)
答:可以买6盒蛋黄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集体交流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解答,知道问题的关键。
(三)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49页问题口袋中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完成,教师巡视,可以选择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小组内交流时有的问题能难到其他伙伴,会给提出问题的同学自信心,能解答出组内成员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达标反馈
1.小华买了4条金鱼用了20元,又买了3只小乌龟用了21元,每只小乌龟比每条金鱼贵多少元?
方法:20÷4=5(元)意义:
21÷3=7(元)意义:
7-5=2(元)
意义:
综合算式:
暑假期间儿童剧场每天有4场演出,前两天一共售出428张票,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
3.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吗?
答案:
1.每条金鱼多少钱?每只乌龟多少钱?每只小乌龟比每条金鱼贵多少元?
2.432÷4÷2
=54(张)
3.200÷2÷4=25(本)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通过丰收园的自评、互评,了解了自我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口算。
54×2=
70×7=
90÷6=
80÷5=
84÷2=
40×9=
33×3=
300÷5=
2.小红3分钟能打150个字,照这样计算,8分钟能打多少个字?
3.联合收割机收割一块小麦,白天每小时收割8亩,需要12小时,晚上每小时只能收割6亩,这些小麦如果晚上收割,需要多少小时?
4.小亮5分钟完成40道口算,小琪每分钟多算2道,这些题小琪需要几分钟?
5.一家淘宝网店开展促销活动4天销售400双皮鞋,照这样计算,9天活动期间能销售多少双皮鞋?
6.3只猩猩一周(7天)吃了168千克水果。每只猩猩每天吃多少千克水果
7.哥哥每天坚持练字,一周写了35张毛笔字,这样练下去,一个月(30天)能写多少张毛笔字?
答案:
1.108
490
15
16
42
360
99
60
2.150÷3×8=400(个)
3.8×12÷6=16(小时)
4.40÷(40÷5+2)=4(分钟)
5.400÷4×9=900(双)
6.168÷3÷7=8(千克)
7.35÷7×30=150(张)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8×4×25=800(片)
960÷6÷5=32(箱)
24÷8×3
=9(元)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熟练的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料包
(一)数学资源
乘除法应用题
本讲向同学们介绍如何利用乘、除法解答简单应用题。用乘、除法
解应用题,首先要明确下面几个关系,然后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利用这些数量关系求解。
被乘数×乘数=乘积,相同数×个数=总数,
小数×倍数=大数,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除数=不完全商 余数。
例1学校开运动会,三年级有86人报名参加单项比赛,其他年级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是三年级的4倍少5人。全校参加单项比赛的人数有多少人?
解:先求出其他年级参赛人数,
86×4-5=339(人),
再加上三年级参赛人数,就可求出全校参赛人数。
(86×4-5)+86=425(人)。
答:全校参赛425人。
本题中全校参赛人数也可以看成是三年级参赛人数的5倍少5人,
所以可列式为
86×5-5=425(人)。
例2有5只猴子,其中2只各摘了7个桃子,另外3只各摘了12个桃子。把所有摘下的桃子平均分给这5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
解:共摘桃子7×2+12×3=50(个),
平均每只猴可分50÷5=10(个)。
综合算式(7×2+12×3)÷5=10(个)。
答:每只猴子能分到10个桃。
例3小白兔上山采摘了许多蘑菇。它把这些蘑菇先平均分成4堆,3堆送给它的小朋友,自己留一堆。后来它又把留下的这一堆平均分成3堆,两堆送给别的小白兔,一堆自己吃。自己吃的这一堆有5个。它共采摘了多少个蘑菇?
解:我们从后向前分析。当分成3堆时,共有5×3=15(个),
这是分成4堆时每一堆的个数。
所以,分成4堆时,共有15×4=60(个)。
解:(5×3)×4=15×4=60(个)。
答:共摘了60个蘑菇。
例4小雨到奶奶家。如果来回都乘车,那么路上要用20分钟。如果去时乘车,回来时步行,那么一共要用50分钟。小雨步行回来用多少时间?
解:来回都乘车用20分,所以乘车单程所用的时间是
20÷2=10(分)。
去时乘车回来时步行共用50分,减掉去时乘车用的10分,
回来时步行用了
50-10=40(分)。
50-20÷2=40(分)。
答:步行回来用40分钟。
例5师徒二人加工同样的机器零件。师傅加工的个数是徒弟的4倍,其个数比徒弟多54个。师徒二人这天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如上图所示,把徒弟加工的个数看成“1份”,
师傅加工的就是“4份”,因而师傅比徒弟多(4-1)份。
由此可求得1份为54÷(4-1)=18(个),
然后求出师徒二人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解:徒弟加工了54÷(4-1)=18(个),
师傅加工了18×4=72(个)。
答:徒弟加工了18个,师傅加工了72个。
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分析出“54”是如何多出来的,即弄明白用“倍数-1”来除它,所得的数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