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青岛版六三制第六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同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三年级下青岛版六三制第六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同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0-26 07: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单元备课部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生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1.素材的选取现实、新颖而富有吸引力。
“参观天文馆”和“奥妙星空”素材的选取,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了新奇,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愿望。教材从情境创设到数据的提供都是现实的、科学的。通过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2.教材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编写,结构上有变化。原人教社修订版教材是先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再学习24时计时法。而本单元的素材决定了学生先来到天文馆门前,然后走进天文馆。学生在门前先看到开、闭馆时间及放映厅放映的内容和时间,进馆之后再看到天体运行的内容,所以教材在编写的结构上进行了调整,即先学习24时计时法,再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这种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知识的做法,是教材的一个新变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3.经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认识年、月、日。
教学难点:求经过的时间和判断平年、闰年。
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注意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
4.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1.24时计时法
1
课时
2.认识年、月、日
1
课时
3.我学会了吗?
1
课时
总计
3课时
1.
24时计时法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64,24时计时法。
教学提示:从具体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概念,再通过教师的梳理点拨形成数学语言。帮助学生达成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感受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空间想象力,培养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难点:区别时间与时刻,会计算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钟表、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神州”六号飞船成功遨游太空这件事吗?让我们再一起来回忆一下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课件播放神六发射成功的录像)
谈话: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馆,去领略那神奇的太空世界,好吗?
谈话:同学们来到天文馆前,他们都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67页信息图)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播放神州六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情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1、认识24时计时法。
⑴谈话:认真观察这幅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⑵谈话: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咱们一块来研究好吗?
教师出示:15:00是几时?(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⑶谈话: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呢?时针指着8呢?指着10呢?
交流意义
(4)下面咱来个小比赛,我说普通计时法,你对24时计时法,看谁反应快?有信心吗? 卡片出示:下午2时。(14时)
告诉大家,你怎么想的?(数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卡片出示:晚上8:00。(20:00)
你反应这么快怎么想的?(学生如果是加12的方法,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加12。)
唉,这个方法简单,行不行呀?那咱再试一下。
卡片出示:下午5时30分。(17时30分)
卡片出示:晚上9时、下午4时、晚上7时、早上7时。
小组交流互说。
师:咱再借助手中的小表研究一下什么时候加12,什么时候不加12?
(学生汇报:时针走第一圈不加12,时针第一圈走了12个小时,所以走第二圈时,就用钟表上时针所指的数加12。)
这次是真难不倒大家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分清并掌握了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互换方法,真是太棒了!
小结:人们为了计时方便,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计时方法,通常叫做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⑸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用24时计时法的?
2.小练习。
请你说出下列时刻的实际意义。
16时
21时
19时
3、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4)小结:经过的时间不是时刻,要用小时作单位,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68页自主练习第1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68页自主练习第3小题。
学生自己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问题,教师帮助理解题意,思考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情进行简单提示,独立计算得出结果。小组内讨论,汇报展示,老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的巩固,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四)达标反馈
1.用24小时计时法表示。
上午8:00


凌晨1:00


晚上12:00(

晚上11:00
(
)
下午
2:20
(
)
下午5:10


2.把时间按从早到晚排列
下午5时
早上6时
上午11:00
晚上11时
3.小明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30分起床,他睡了多长时间?
答案:
1.8:00
1:00
0:00
23:00
14:20
17:10
2.
早上6时上午11:00下午5时晚上11时
3.9
时半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一、填空。
(1)小明每天早上7时30分到校,11时放学。他上午在校
时间为(
)小时(
)分。
(2)一节课35分,从上午8时30分上课,到(
)时(
)分下课。
(3)一场足球赛从15时30分开始,共比赛90分钟,到(
)时结束。
二、请你画线连一连。
起床
19:00
吃中餐
16:20
放学
11:30
看CCTV新闻联播
6:40
三、写出下列时间的合适形式。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凌晨3时(

下午5时(

中午1时30分(

晚上12时20分(

2.用普通计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14:20(

10:00(

15:30(

21:40(

四、请你当裁判。
1.20时就是8时。


钟面上的12时就是0时或者24时。


3.19时比晚上6点30分要晚一些。


4.一天当中,时针要在钟面上走两圈。


5.一开里分针要走24圈。


五、学校卫生大扫除从13:20开始,需要38分钟,请问什么时间结束?
汽车应11:20到达车站,因堵车晚到1小时15分钟,汽车什么时间到达车站?
答案:
一、3
30
9
5
17
二、
6:40
11:30
16:20
19:00
三、1.
3:00
17:00
13:30
12:20
2.2:20
10:00
3:30
9:40
四、×√√√√√
五、12:58
六、12:35
板书设计
24时计时法
15:00是几时
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必须使同学们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根本联系和区别。两种计时的方法在说法上虽然不同,但是归结起来就是同一个钟面的两种读法(两种用法)。无论哪一种用法,可都离不开钟面上的那12个数字。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相比较,无非是重复读一次那12个数字,结果就出现了两个1时,两个2时,两个3时,……两个12时。24时计时法在时间这部分知识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在一节课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紧紧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内容生活化、活动化、大众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朋友,一位是“钟表”(课件出示)它每天早早叫我们起床,我们已经很熟悉它了,那你能告诉老师,它现在是什么时间吗?
生:8时
师:对,第二位是个新朋友,她叫红红,她想让你来猜一下,在这个时间她在干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预设:做作业、看电视、上课
师:同一时刻,同学们为什么会猜出不同情况?
生:因为有上午和下午
师:那小红到底在干什么?
出示课件
生:在看电视
师:这是什么时候的8时?
生:晚上的对,一般情况下是晚上的8时。
师:那有没有可能是早上的8时?
生:有
师:那怎样分清这两个8时呢?其实,还有一种更为广泛的表示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二)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24时计时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的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感兴趣的题材,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使学生主动了解24时计时法的规律,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的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方面的计算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24时计时法”作为计时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中还是第一次。不过一些学生可能会在课堂上盲目自信。
(3)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能进行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24时计时法的认识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归纳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了解24时计时法,明确两种计时法的异同。
难点:由于学生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因此正确地运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和进行计时法之间的互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学法: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操作、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6)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以下4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2、观察比较,探索新知3、灵活应用,深化新知4、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1.初步感知
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利用现实生活素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通过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目?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是几时?等问题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呈现:7时、晚上7时、19时、晚上19时,紧接着展示新闻联播的画面,通过屏幕上的“19:00”,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辩论,通过辩论得出晚上7时也就是19:00,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2.探索发现
整个新授环节共包括4个小环节:1、观察节目预报,获取信息;2、认识24时计时法,探索24时计时法的原理;3、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4、联系实际,延伸知识。
主要借助以下4个问题作为引领:
1、什么是24时计时法?2、这两种方法有何区别?3、这两种方法相互间怎么转换?4、生活中哪些要用到这些计时方法?
1、观察节目预报,获取信息
为了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份cctv少儿节目预报单,以提问的形式说说从这期节目预报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自己喜欢的节目播出的时刻,板书时刻,然后课件展示这些时刻的十二时计时法,让学生把对应时刻进行连线,初步检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已有水平。再次问学生,一天还有其它的时刻吗?从学生的答案中选取整时刻,分类、按顺序板书到黑板上。
2、认识24时计时法,探索24时计时法的原理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时刻,询问学生有什么疑问?教师选取有价值的问题,比如“15时是几时这样的问题?16为什么就是下午4时?”,首先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共同评价,然后师生借助钟表,通过拨表让学生明白十五时的含义,同时让学生理解钟表内圈和外圈数的含义及对应关系。顺势让学生想一想:时针指着5时,表示的会是什么时刻?时针指着8呢?指着12呢?这一些列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人看得清楚、不产生误会?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小组成员讨论、探索,利用教具操作,最后师生交流,引出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为了更直观让学生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在这里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直观观察一日时针正好走两圈,从午夜12时(0时)开始到中午12时,时针走一圈是12小时;从中午12时再到午夜12时(0时),时针又走一圈也是12小时,一共是24小时,也就是1日=24小时,并且知道今天的0时就是昨天的24时。这一环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24时计时法,同时也突显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学生进一步理解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换规律做好铺垫。
在学生理解了两种计时法之后,师生一起把一天中的整点时刻补充完整,形成如下的板书。这个教学环节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借助钟表这一数学模型,让学生亲历“数学化”的建构过程,突破难点,为学生开展后续的数学活动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探究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
对比观察这两种计时法,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横向、纵向对比观察,学生会得到一下三种发现:1、普通时计时法前面有文字而二十四时计时法没有。2、普通计时法从凌晨1时到中午十二时变成24时计时法,数字没有变化3、普通计时法下午1时到午夜12时的时刻变成24时计时法,数字发生了变化。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找的非常准。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三,这里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引导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纵向对比,归纳、总结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规律,即:13时之后(包括13时)普通计时法+12=24时计时法。得出规律后,再问学生为什么加12就能变成24时计时法?加深巩固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让学生做到既要让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对比观察两种计时法这一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同时也很利于学生建构本节课的核心知识!
4、简单的时间计算。
⑴谈话:下面咱们一起来解决“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的问题。同学们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看你们都能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交流方法)
⑵谈话:同学们,晚上你们一般几时睡觉?昨天晚上你们是几时睡觉的?今天早上又是几时起床的?你睡了多长时间?
⑶学生回忆、交流,重点说一说“睡了多长时间”的计算方法。
(4)小结:经过的时间不是时刻,要用小时作单位,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5、联系实际,延伸知识。
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实例。通过“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吗?”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讨论交流后,要充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重要性及优越性。
3.巩固应用
为了更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理念,依据本课的学习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3道不同层次检测题目,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1)填一填:用两种方法表示时刻,这里主要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两种计时法的互换。
(2)说一说:结合银行门牌、汽车站牌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从这些材料上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3)写一写:火车票(出示火车票)张叔叔从大连去齐齐哈尔,她下午几时前到大连火车站比较合适?请大家把想法写在本子上。
2、3题,在提升对学生24时计时法的认识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归纳总结
学生谈收获和体会,以学生自我回顾的方式进行小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培养反思自己学习方式的习惯。
接着安排了一道开放题,看钟面让学生大胆地说说这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通过让学生大胆的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最后以鲁迅先生一句时间名言结束教学,激发孩子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5.说板书
24时计时法
15时
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
这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24时计时法。
总之,为了让学生学好“24时计时法”,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去总结,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合作者、引路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以上是我对24时计时法的说课。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三)资料链接
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呢
山东枣庄市北马路电业局北宿舍
徐珂
大家“说法”:嘀嘀——欢迎进入“为什么一天是24个小时”问题选择界面,如果您想听听考古学家的意见,请选择A;如果你要看看天文学家的见解,请选择B。
A教授,著名考古学家,口头禅:“在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以前……”
这是一个还没有完全考察证实的古老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久以前,以前……古埃及人发现,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一年),大约是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一个月)的12倍,因此12便成了他们计时和历法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古埃及人不但规定一年有12个月,还把白天和夜晚也分别用12这个数字分成12等份,这样,一天就有了24个小时。
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根据差不多同样的原理,我们勤劳、智慧的华夏祖先把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加起来,平均分成了12份,每一份叫做一个时辰,相当于2个小时。到了宋代,先人们又把每个时辰进一步细分为“初”和“正”两部分。比如,“子初”是指
23∶00到0∶00之间的1个小时;“子正”指的是0∶00
到凌晨
1∶00之间的1个小时。这种划分方法与现在的时刻制度不谋而合,而“小时”(较小的时辰)之称也就由此而来。
B博士,权威天文学家,口头禅:“看、看、看,我算、算、算!”
天文学家从来不说“虚”的,我们靠的是认真观察和严谨计算!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天,可如何确定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有两种标准:
一种是“太阳日”。古时人们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来测定一天的长度。如某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表影最短,从这一刻起到第二天正午,太阳再次位于正南,表影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这就是一个“真太阳日”。试验一下你就会知道,由于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度每天都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所以各个“真太阳日”的长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便把一年之内所有“真太阳日”的长度进行平均计算,得出的“太阳日”长度称为“平均太阳日”或“平太阳日”。现在世界通用的一天24小时的时刻制度,就是“平太阳日”长度。
另一种是“恒星日”。“恒星日”解释起来比较复杂,要等大家上了中学才能完全明白。我们简单些来说,就是以恒星作为参照物,计算出的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于每天长短不一的“太阳日”,“恒星日”的好处是长度基本不变——23小时56分4秒,当然,不方便计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小百科
一天永远会是24小时吗?
十多亿年前,地球的一天只有18小时——因为地球自转的速度越来越慢,今天的一天是24小时,而据科学家估算,在遥远的未来,地球上的一天将会是960小时!
2.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71-72,认识年、月、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受到科普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难点: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的年历卡片、钟表模型、课件。
学生准备:不同的年历卡片、钟表模型、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走进天文馆认识了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到天文馆内部看看还有哪些奇妙的天文知识。
课件播放动画——八大行星及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图。
师:从奇妙的星空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师介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是一年,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
师:根据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都有哪些。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板书:年

日)
设计意图:以奇妙的星空——“八大行星及太阳运行图”为素材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科学地介绍了什么是一年、一月、一日,让学生在初步了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识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活动一:一年有多长,认识
“年”
师:你对年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一年有多长吗?
学生可能谈: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四季,一年有两个学期,一年有52个星期,一年有365天,一年有366天……
对学生谈到的一年有365天和366天的不同情况加以肯定并引出什么是
“平年”什么是“闰年”。
活动二:观察年历卡,整理数据
师:为什么1年有时365天,有时366天,那一天差在哪呢?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观察你准备好的年历卡:
1、一年当中每个月份的天数一样吗?哪些月份的天数相同。
2、那一天到底差在哪里。
小组活动。学生拿出提前调查准备好的年历卡。(学生在课前准备2006——2015年的日历。)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设疑,提供观察材料、激发研究兴趣、组织学习活动,通过观察、整理、验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
活动三:认识大小月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谈到哪些月有31天时,教师通过课件引学生观察是不是每个年份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学生说到哪一年教师就可以展示哪一年)
学生谈到哪些月有30天时,教师通过课件引学生观察是不是每个年份的4、6、9、11月都是30天。(学生说到哪一年教师就可以展示哪一年)
师介绍: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学生谈到2月有时28天有时29天时,教师通过课件引学生观察有些年份中2月的天数确实不同,并明白:原来那一天差在这里。
师:二月份是28
天的这一年,全年就是365天,人们把它叫做平年。二月份是29
天的这一年,全年就是366天,人们把它叫做闰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板书:
31天:1、3、5、7、8、10、12
大月
30天:4、6、9、11
小月
一年有12个月
28天:
平年
特殊月
29天:2月
闰年
师: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几个特殊月?
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如果有学生交流到歌谣记忆法或数拳头记忆法借助学生的记法进行学习。如果学生没有交流出好的记忆方法,教师进行介绍。)
大家都会用脑记,还可以编成歌谣帮助记忆:(课件出示歌谣)
歌谣: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
平年二月二十八。
学生记忆,抽生检查。
你听说过“拳头记法”吗?教师示范并课件展示。
同桌交流,抽生检查。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过程中,通过课件演示多个年历卡引学生观察体会到每年的不同月份具有共同的特征,引导发现规律,教师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独立演示左拳记忆法,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记忆;运用歌诀法来记忆,能迅速有效的判断某月是大月还是小月及其天数。歌诀朗朗上口,易诵易记,生动而有趣,从而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活动四:认识平年和闰年。
师:观察年历卡,看看你年历卡上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把观察到的结果告诉同桌。谁能说说应该怎样判断平年、闰年?
学生可能答:看二月的天数。
师:同学们通过看年历卡能判断平年、闰年,如果没有年历卡,应怎样判断呢?现在,我们做个小游戏:老师不看年历卡,只要你说出年历卡上的年份,老师能很快判断出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不信,我们试试看!(学生说年份,老师判断)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吗?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不看年历卡片就能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课件出示万年历中二月的天数
师:请同学们观察1980——2006年二月份的天数,哪些年份是闰年?看看平年、闰年的出现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的出现跟数字4有密切的关系。
师:请你用所有的年份都除以4,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分小组合作,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师:说一说:如果给你一个年份,你想怎样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
考一考:请你判断哪是平年?哪是闰年?
课件出示练习
2008、2000、2010、2012、1900
1900年是闰年吗?看年历卡,(课件出示)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师:因为像1900年这样是整百年份有点特殊,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这个问题和宇宙中三个星球的运动是有关系。
(课件演示三球仪运动)
师解说:我们知道,一年是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平年按365天计算,这样每四年就少算5小时48分46秒×4=23小时15分4秒,接近一天。因此在第四年的二月里增加一天,这一年叫做闰年(366天)。因为,每四年多的一天一般放在公元年份数能被4整除的那一年,所以,像1988年、1992年、……都是闰年。这就是“四年一闰”的道理。
由于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而一天实际是24小时,24小时—23小时15分4秒=44分56秒,这样每四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多算了:44分56秒×100=3天2小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又要去掉三个闰年。因此,规定“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也就是公元年份数是整百数时,虽然能被4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就不算作闰年。如1900年就不是闰年,而1600年、2000年是闰年。
谈话:对这方面知识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阅一下《十万个为什么》
算算1900除以400有没有余数?是平年还是闰年?
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学生相互补充)
引导学生运用歌诀记忆:“四年一闰,一百年不闰,四百年才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80~2006年连续二十七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第三步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第四步总结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不仅可以发现新知,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交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活动五:认识一日
师:同学们,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其自身也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课件演示)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1日。从今天零时到明天零时正好是1日。1日是24时。板书:1日=24时
拿出钟表模型
师:1日是24时,钟表的时针走几圈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来拨一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拨钟表时针)
学生完成后明确:时针走两圈正好是1日。
活动六:认识世纪
师:比年大的时间单位还有世纪,你知道世纪是怎么回事吗?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世纪的知识。
教师总结:1世纪=100年。同学们是21世纪的新人,大家要努力学习,做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机教学的便捷,使用课件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畅所欲言,充分感知数学,感知自然。由此,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73页自主练习第1、2小题。
先找到已知信息和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学生独立完成,班级交流答案。
2.完成教材73页自主练习第3小题。
学生自己从图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和问题,教师帮助理解题意,首先了回顾判断平年和闰年的办法,思考后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情进行简单提示,独立计算得出结果。小组内讨论,汇报展示,老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的巩固,对本课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一年有(
)天的是平年,一年有(
)天的年份是闰年。公历年份是(
)的,一般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
)的倍数才是闰年。
(2).一年有(
)个月,其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大月有(
)天,小月有(
)天。还有一个月份,它的天数比其他月份都少,这个月份是(
)月。
(3).我国在(
)年举办奥运会,这一年是(
)年(填平年或闰年)
2.把下面的年份分分类。
1800年、1990年、2008年、2200年、1760年
2020年、1994年、2400年、700年、3000年
平年:
闰年:
3.从6月1日开始(包括这一天)到8月25日(包括这一天),共有多少天?
答案:
1.
(1)365
366
4的倍数
400(2)12
7
4
31
30
2(3)2008
闰年
2.平年:1800年、1990年、2200年、1994年、700年、3000年闰年:2008年、1760年、2020年、2400年
3.30+31+25=86(天)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课件利用丰收园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
一、我会填!
(1)平年全年有(
)天,闰年全年有(
)天。
(2)10月1日的前一天是(
)月(
)日。
(3)连续两个月都是大月的是(
)月和(
)月。
二、我会判断!
(1)每年都是365天。


(2)豆豆4月31日那天去了上海。


(3)琪琪的书包是2011年2月29
日买的。


(4)一年有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1个特殊的二月。


(5)5、6两个月共62天。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去外婆家的吗?
四、爸爸是1981年11月5日出生的,到今年的11月5
日,他过多少岁生日?
贝贝已经12岁了,可他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他是哪一天出生的吗?
六、从原子弹炮炸成功到氢弹爆炸成功,法国用了8年时间,而我国只用了2年8个月。法国花费的时间比我国多多少个月?
答案:
一、365
366
9
30
7
8
二、×××√×
三、31+31=62
7月和8月
四、2016-1981=35(岁)
五、2月29日
六、8-2年8个月=5年4个月
板书设计





大月:31天
1、3、5、7、8、10、12月(7个)31×7=217(天)

小月:30天
4、6、9、11月
(4个)30×4=120(天)

28天
217+120+28=365特殊:(天)
平年
2月
29天
217+120+29=366(天)

闰年
教学反思
《年月日》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对年月日又多少有一些了解。怎样在学生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将这么多知识点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怎样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重点,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突破教学难点,发现闰年出现的规律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最终是按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验证整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三步来设计的。
这节课设计了两次探究活动。第一次是探究大月、小月,第二次是探究平年与闰年。两次活动之间是用判断大小月的游戏连接起来的。对比两次活动的设计,基本相同,都是按照“观察—记录—发现—分享交流”来进行的,但又没有重复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分享范围的变换和节奏不同。第一次活动记录时同桌共同记录,四人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分享;第二次活动先是全班共享二月份的天数,再同桌交流发现的规律。由于全班共有的资源较多(12年),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四年一闰。两次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这是比较欣慰的一点。回想刚开始设计活动一时,我是按照教材先填写了2004年和2005年两年的年份,又用2008年和2011年两年验证了一下学生的发现。由于年份较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说服力也不强。活动二也是我给了学生连续8年的二月份天数,学生记录在表二中。学生没有自己找二月份天数的乐趣,有一种被迫配合老师的感觉。如果每人都来完成12年的每月天数的统计,又太耽误时间。在这次设计时,我给学生每人准备了2001年至2012年中某一年的年历。随着年份的增多,学生特别想知道这么多年份中相同天数的月份是不是每年都一样,因此在交流环节都听得非常认真,看得也很仔细,对大小月的认识比只有四个年份时更加清晰。闰年的探究也是因为每人都有当播报员的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起来了。年份的增多,也更便于学生观察出四年一闰。12年的年历不仅便于学生观察,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学会了合作处理大量信息。全班的分享有力地提高了课堂的探究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教学资料包
(一)
教学精彩片段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物品,想让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
生:日历
年历。
师:这本就是今年2014年日历。
孩子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
生:一个月
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生:一年。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数学资源
在学习《年、月、日》时,知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要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一般方法是用4或400去除这一年的年份数,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的而没有余数,那么这一年是闰年;如果有余数,那么这一年是平年。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判断平年、闰年的简便方法:当公历年份不是整百数时,只看年份数的末两位数,是不是4的倍数,如果年份数末两位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只看年份数的千位与百位这两位数,如果这两位数是4的倍数,这一年就是闰年,反之,就是平年。用这种方法,只需口算就可以很快作出判断。
如: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932年、1996年、1993年、1985年、2000年、1900年
答:因为1932年、1996年的年份数的末两位32、96是4的倍数,所以1932年、1996年是闰年。而1993年、1985年的年份数的末两位93、85不是4的倍数,所以1993年、1985年是平年。又因为2000年年份数的前两位20是4的倍数,而1900年的年份数的前两位19不是4的倍数。所以,2000年是闰年,1900年是平年。
3.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P75,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巩固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认识年、月、日。
难点:巩固年、月、日的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的年历卡片、钟表模型、课件。
学生准备:不同的年历卡片、钟表模型、练习本、完成前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据老师所知很多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在活动中又学到哪些课外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拉开本节课的序幕,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熟悉的情境,为后续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出示第75页第1题情境图
谈话:手工小组的同学们正在进行手工制作,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个月有多少天?
(2)
猜一猜,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
(3)
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
(4)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哪天?
2、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1)5月份有多少天?你还知道哪些月份和5月份的天数一样?这些月份叫什么月份?
(2)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这些月份叫什么?你是怎么记住大小月的?(让学生介绍儿歌、拳头等记忆方法)
(3)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回顾平年、闰年的相关知识)
(4)说说你知道的节日,在年历卡上找出自己的生日,爸爸妈妈的生日。
(孩子们都会很快找到自己的生日,对于父母的生日部分孩子是记不住或根本不知道。)
谈话:同学们,爸爸妈妈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操劳,每年都会给我们过生日,从不会忘记,可是我们却没有记住他们的生日这样应该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学生畅所欲言)
表扬那些记住父母生日的同学,希望其他同学能像他们一样体谅父母,懂得感恩,做一名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既复习课本知识,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他们学会感恩。
3、科技小组活动。
谈话:科技小组的同学在假期也安排了丰富的活动
(出示第2题的图和表格)出示问题:
(1)乐乐周六骑自行车去看《月球探险记》,16:00出发,能准时到达吗?
(2)乐乐周日坐汽车去看《神秘的天体黑洞》。如果汽车平均每分钟行1千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
(3)
同位交流讨论,全班汇报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场次时间,用24时计时法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准确的表达要解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如果表达不完整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最后让小组同学评价一下谁的表达最完整最清楚。
三、拓展活动
1、猜一猜
出示:过生日的场景
根据小朋友的话,你能猜出他们的生日各是几月几日吗?
把你的生日也变成一句这样的话,让小组里的同学猜一猜你的生日是哪天?
2、玩一玩
每个月份出生的同学各选一名在教室按顺序站成一排。
谈话:听老师口令,看看谁反应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好地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三)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75页问题口袋中提出的问题。
小组内完成,教师巡视,可以选择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小组内交流时有的问题能难到其他伙伴,会给提出问题的同学自信心,能解答出组内成员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达标反馈
一、填空题。
1.一年有()个大月,()个小月。5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8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2000年
3月1日前一天是()月()日。
2.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二、人民银行营业时间是上午8:30—下午5:00,人民银行一天的营业时间是多少?。
三、火车在8:20从甲地开往乙地,经过2小时50分到达乙地。到达乙地是什么时候?
答案:
一、1.7
4
4
30
8
31
2
28
2.4
2
二、下午5:00=17:00
17:00-8:30=6时30分
三、11:10分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课件利用丰收园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对学生自我近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个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
(六)布置作业
一、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早晨7时(
)
中午1时(
)
深夜11时(
)
晚上10时(
)
下午3时(
)
上午9时(
)
清晨4时(
)
下午5时(
)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
1.
每4年中必有一年是闰年。(

2.
2、4、6、8、10、12月有30天。(

3.
一年有365天。(

4.
2100年是闰年。(

5.
小华的生日是2007年2月29日。(

三、选择题
1、王爷爷是在(
)年2月29日出生的。
A.
1986
B
.
1948
C.
1938
D.1982
2、2016年的上半年有(
)天
A.
181
B
.
184
C.
182
3、2016年9月1日是星期四,10月1日是星期(

A.

B
.日
C.

D.二
4、明明的生日比“八一”建军节早一天,他的生日是(

A.7月30日
B.7月31日
C.8月2日
5、在下面连续的两个月份中,都是大月的是(
)。
A.二月和三月
B.七月和八月
C.十月和十一月
四、小明同学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从7月15日到8月5日,一共有多少天?
某学校打算在今年(2016年)2月21日到3月21日举办“英语节”,“英语节”共要举办多少天?
六、青青家去年第三季度用电408千瓦时,她家去年第三季度平均每月用电多少千瓦时?
答案:
一、7:00
13:00
23:00
22:00
15:00
9:00
4:00
17:00二、×××××三、BCABB四、22
五、30
六、408÷3=136(千瓦时)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1)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这个月有多少天?
(2)
猜一猜,小丽制作的可能是哪个月的月历卡?
(3)
明明制作的年历卡上2月份有多少天?
(4)
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在哪天?
(1)乐乐周六骑自行车去看《月球探险记》,16:00出发,能准时到达吗?
(2)乐乐周日坐汽车去看《神秘的天体黑洞》。如果汽车平均每分钟行1千米,最晚几时出发才不会迟到?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教学资料包
(一)资料链接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
23:00

01:00
子初
23:00
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
00:00
丑时
01:00

03:00
丑初
01:00
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
02:00
寅时
03:00

05:00
寅初
03:00
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
04:00
卯时
05:00

07:00
卯初
05:00
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
06:00
辰时
07:00

09:00
辰初
07:00
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
08:00
巳时
09:00

11:00
巳初
09:00
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
10:00
午时
11:00

13:00
午初
11:00
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
12:00
未时
13:00

15:00
未初
13:00
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
14:00
申时
15:00

17:00
申初
15:00
哺时
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
16:00
酉时
17:00

19:00
酉初
17:00
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
18:00
戌时
19:00

21:00
戌初
19:00
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戌正
20:00
亥时
21:00

23:00
亥初
21:00
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二、刻:
古代使用漏壶计时。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05:00
四、点:
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