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
2017年7月24日
单
位
主备人
课
题
5《古诗两首》
课
型
精读引领课
参入备课人员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边读边想像2、借助注释,自读自悟3、吟读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课前准备
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个性备课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一)、激趣导入:1、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2、读题: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3、解题:你们知道《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题目的意思又是什么?4、介绍题壁诗。(二)、检查预习,指读正音1、读诗(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注意平翘舌。(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美。(3)全班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美。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读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想想以前学过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a、借助注释理解诗意;b、查字典理解诗意;c、在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等)2、解读第一、二句。a.课件出示。b.
指名朗读,理解诗句意思。c.我们伟大的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样的?
侧面呢?
……3、庐山是如此的雄伟、壮丽,你们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知名读)(课件展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美景)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完成填空:从左往右看,庐山是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4、明明是同一座庐山,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呢?(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5、解读第三、四句。a.出示诗句。b.解释“缘”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c.“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什么呢?(身在此山中。)d.齐读“不识
/
庐山
/
真面目,只缘
/
身在
/
此山中。”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e.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读出你的感受。6、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教师点拨: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生交流谈收获。师小结:是啊,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的、冷静的分析,就可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的了解事物,还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7、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说说你的故事。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自学《游山西村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现在让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看看他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哲理呢?(板书诗题)1、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了解诗意。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3、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4、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看着眼前的美景,想着山西村村民的热情,陆游他对自己的前途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他除了看到桃红柳绿、美丽的小山村外,其实他还看到什么?请同学们用“他还看到什么——”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柳暗花明、美丽的小山村,同样淳朴的民风,新的景象,新的希望)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5.学完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出示:(1)当你做一道应用题百思不得其解,正为此懊恼时,______。
(2)当你和小伙伴下棋,感觉无路可走,打算放弃时,______。指导学生打着手势反复吟诵此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和阐明的道理。 6、诵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游山西村》。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3、课下读《登飞来峰》和《观书有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道理,感受诗歌的魅力。4、继续读诗, 用喜欢的方式感悟诗境: 配画、编故事、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宋)苏轼所见:横岭
侧峰所感:不识
只缘
游山西村(宋)陆游
教学反思(共25张PPT)
5
古诗两首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题
西
林
壁
宋·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解诗题,知作者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整体感知
抓字眼,明诗意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面看。
·侧:侧面。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岭
峰
远
近
高
低
多诵读,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的人生哲理。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游
山
西
村
宋·陆游
解诗题,知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气势恢弘,感情炽热,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爱国主义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表现为反抗外侵,抒发壮志未酬之感,揭露腐败当局及关怀祖国人民。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由他所处的时代、家庭、社会环境,及其自身的高贵品格决定的。
整体感知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抓字眼,明诗意
注释:
·腊酒浑:腊月里酿造的酒,称为
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足:足够,丰盛。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明亮。
译文: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当山和水不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正疑惑无路可行,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多诵读,悟诗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美丽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小结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我们学习时要注意体会这种写法。
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