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杜甫诗三首登 高秋兴八首
(其一)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者简介:杜甫简介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 读书壮游时期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要求工对判断律诗的标准一共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押平声韵。
颔联和颈联要对仗(词性和结构相同)。
要讲究平仄:每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本联第二个字平仄相反,下一联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上一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尤其要避免三平调、三仄调、孤平调。一般讲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如首句押韵,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首句押韵,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给下列诗句排序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是:A-C-D-B请判断下面的诗是不是律诗赠月下舍人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月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官中行乐词八首(其一)李白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夜起望西园值用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目上东岭,冷冷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一时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示曾看。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六、课文讲解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1.课文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触景伤情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杜甫诗三首登 高
标示《登高》的平仄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登高 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比较《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 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其三)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昭君怨恨什么?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
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
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
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课件44张PPT。杜甫诗三首“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人们时常把李白和杜甫并称,一为诗仙,一为诗圣。二人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请问李白诗歌的风格是怎样的呢?
杜甫的诗歌是怎样的风格呢?哪一个张图更能体现杜甫的情感?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者简介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秋天的自然景象?
这些自然景象让作者联想到了哪些呢?
从诗中所写,作者有哪些不幸呢?
从这些不幸中你可以发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心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见诗人的哪几种感情呢?孤独(这些他的好友李白高适已经去世);
羁旅他乡(此时作者在白帝城),思乡;
体弱多病,身体不好;
时光流逝,年事已高,功业未成之叹;
穷困潦倒,生活艰辛;
忧国忧民之心也略有体现。判断律诗的标准一共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押平声韵。
颔联和颈联要对仗(词性和结构相同)。
要讲究平仄:每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本联第二个字平仄相反,下一联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上一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尤其要避免三平调、三仄调、孤平调。一般讲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如首句押韵,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首句押韵,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给下列诗句排序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是:A-C-D-B请判断下面的诗是不是律诗赠月下舍人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月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官中行乐词八首(其一)李白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夜起望西园值用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目上东岭,冷冷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一时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示曾看。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阅读《秋兴》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A.诗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呢?
B.从前两联中可见当时的自然景物有哪些特点呢?
C.菊花、孤舟、寒衣和刀尺有什么特殊意义?
D.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小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无家可归,惆怅凄凉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内容述评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阅读诗歌回答下面的问题从诗中所写,王昭君有哪些不幸呢?
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幸呢?
从琵琶声中可心听出他怎的感情?
看到王的故居,作者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哪些事呢?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怨恨统治者的昏庸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附录:杜甫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咏怀古迹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课件76张PPT。下列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杜甫诗三首登 高秋兴八首
(其一)咏怀古迹
(其三)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作者简介: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杜甫简介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诗“三吏”“三别”皆被传诵,作品汇为《杜工部集》。
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 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 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 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 “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 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 的影响是深远的。 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
“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艺术形式。
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
节奏的徐疾相间、
音调的抑扬顿挫、
旋律的跌宕起落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二)长安十年时期
(三)战乱流离时期
(四)漂泊西南时期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一 读书壮游时期二 长安十年时期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是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三 战乱流离时期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春望》(被安史之乱叛军所俘,带回长安)
安乱时期 《石壕吏》“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平息) 《蜀相 》 《春夜喜雨》 《江畔独步寻花 》
成都时期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 《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
老年时期 《登高》《 登岳阳楼》 《江南逢李龟年》 哪些诗能代表杜甫的风格?现实主义(诗史)的诗: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
体现其思想感情的诗: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体现其艺术手法的诗:
《登高》、《春望》、《咏怀古迹》、《蜀相》等。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律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要求工对判断律诗的标准一共八句(每两句一联,共四联),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
押平声韵。
颔联和颈联要对仗(词性和结构相同)。
要讲究平仄:每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与本联第二个字平仄相反,下一联第二个字的平仄与上一联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尤其要避免三平调、三仄调、孤平调。一般讲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近体诗的两种常见定式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 平平平仄仄
平平 仄仄仄平平(韵)如首句押韵,应作:仄仄平平仄仄平如首句押韵,应作:平平仄仄仄平平给下列诗句排序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正确的顺序是:A-C-D-B请判断下面的诗是不是律诗赠月下舍人钱起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月心。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官中行乐词八首(其一)李白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示曾看。
晓战随军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 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首章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对秋而伤羁旅,是全组诗的序曲, 六、课文讲解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1.课文分析玉露凋伤枫树林
“悲落叶于劲秋”,秋天草木的凋谢是最容易引起诗人感发的。“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诗作开篇前四句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险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孤帆一系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子夜吴歌》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张可久《迎仙客·秋夜》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触景伤情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清·无名氏: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之绝调清·贺裳:以‘秋兴’命篇,乃因秋起兴,非咏秋也。其言忽而壮丽,忽而荒凉……正所谓哀伤之至语言失论杜甫诗三首登 高
标示《登高》的平仄1、风急天高猿啸哀, 平仄平平平仄平
2、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3、无边落木萧萧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
4、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仄平平仄仄平
5、万里悲秋常作客, 仄仄平平平仄仄
6、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平平仄仄平平
7、艰难苦恨繁霜鬓, 平平仄仄平平仄
8、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仄平平仄仄平登高 被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律诗之冠” 渚(zhǔ) 鬓(bìn) 潦(liáo)倒 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
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诗句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赏析此为千古名句,一仰一俯,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无边”——放大阵势,“萧萧下”——加快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对句精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一、改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成描写性的语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
既具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艰难苦困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借酒浇愁/因病戒酒,悲情更难以排遣尾联中“艰难” “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 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讨论登高各联内容首联 苍凉萧条之景
颔联 寂寥冷落之境
颈联 百年多病之叹
尾联 艰难潦倒之悲比较《秋兴》与《登高》
共同点: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愁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遣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同点 : 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
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但与《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其三)群山万壑(hè)??
赴(fù)荆门??? 明妃(fēi)??
朔(shuò)漠??? 青冢(zhǒng)简单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哪一个人物形象?
王昭君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怨恨统治者的昏庸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昭君怨恨什么?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
幽怨。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在鉴赏怀古诗词时要抓
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
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
接点。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李商隐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王安石的《贾生》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贾生遭遇已经不错了。 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