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颐和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引出主题
1、揭题,读课题。
小组同学相互展示浏览搜集的相关资料及图片。
师: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2、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一定、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浏览参观的顺序。让学生读一读。
3、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先划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句子,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整体感受游览顺序的同时,感知写游记的基本规律,做到了授之以渔。)
二、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点读一读,体会语言美。
指名朗读有关段落(随机指导,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部分都要涉及),学生学生品评、互动,从文本的语言中体悟景物特点,教师适当补充,师生合作板书,并随机将课文插图或搜集到的有关图片粘贴到板书的图中。
(一)学习“长廊”特点
1、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最长的廊”: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
“画儿最多的长廊”。几千幅、两幅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几千幅画——(都不一样),每一幅画——(都不一样)。
最美的长廊。
(这边的花,那边的花------)数不清的花,看不完的花,竞相开放的花,的确美不胜收。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二)、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2、交流:
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三)、学习“昆明湖”
(播放画面)交流: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师小结: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设计意图: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1、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3、阅读主题丛书《苏州留园皆文章》找一找文章主要介绍了留园的哪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什么特点。
四、读写联动,归纳提升
1、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
2、阅读《苏州园林》、《山庄湖色》。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总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分
万寿山
昆明湖
总
说也说不清(共24张PPT)
大殿
楼阁
长廊
建筑
殿:是帝王处理事务的高大建筑物。这里的大殿就是指仁寿殿。
课文里还讲到了——排云殿
。
它是慈禧太后处理朝政的地方。
阁:课文里介绍的是——佛香阁。
阁这种建筑一般建在高处,呈四方形、六方形或八方形,周围开窗,可以凭高远眺。
廊:长廊就是走廊,有顶的过道。
作者是怎样概括写颐和园景色的?
( ) ( ) ( )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快速默读课文,圈出来。
课文中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
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来到(
)。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填空: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长廊的特点
700多米长,分273间。
每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长
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他选择了哪两个观察点,欣赏了哪些景物?
山脚:
佛香阁
排云殿。
山上山下:
树丛
琉璃瓦屋顶
宫墙
正前面:
昆明湖
东面:
城楼
白塔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颜色多,山很高,隐隐约约的美。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静得像一面镜子”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
“绿得像一块碧玉
”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也说明水质好。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是指船“划过湖面”,但能改用“划”字吗?
“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说明昆明湖的静。闭上眼睛,想一想,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哪儿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力提升:
1、阅读阅读课文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他们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
3、阅读主题丛书《苏州留园皆文章》找一找文章主要介绍了留园的哪几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什么特点。
讨论总结这一课的叙述顺序。
1、画一幅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点游览图,并利用学到的叙述方法写一篇游记(作业)。
2、阅读《苏州园林》、《山庄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