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7-2018年高中地理选修5学业测评(20份,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7-2018年高中地理选修5学业测评(20份,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0-26 16:50:58

文档简介

学业分层测评(十六)
[学业达标]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而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以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完成下题。
1.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
①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 ②排去呛入体内的水
③救上船或陆地 ④送医院抢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解析】 抢救溺水者的步骤首先要把溺水者救上船或陆地,再排出呛入体内的水,然后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最后送医院抢救。
【答案】 C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33.1°N,96.7°E)发生里氏7.1级地震。东方网4月20日消息:19日下午17时30分左右,青海消防总队果洛支队救援官兵成功搜救出一名被埋压130小时的藏族妇女。据此回答下题。
2.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孩子,后救青壮年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灾后互救原则: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先救“生”,后救“人”,即先救出更多生命,再将人从废墟中救出;仔细听呼救声、敲击声、呻吟声等;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刨乱挖,以防意外伤亡。
【答案】 C
2011年7月上旬四川发生洪涝灾害,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幼儿园组织开展专门的紧急疏散和自救、互救与逃生演习活动。据材料完成3~4题。
3.我国南方为洪灾多发区,平时应做好防洪准备,主要包括的三个方面是(  )
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②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
 ③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④准备逃生物资 ⑤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4.同学们进行互救演习时,把落水人救上岸的常见方式有(  )
①抛救生圈、救生衣 ②划船去救人 ③游泳去救人 ④做人工呼吸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3题,防洪准备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第4题,本题问的是救落水人上岸的方式,而做人工呼吸是落水者被救上岸后的救治手段。
【答案】 3.C 4.A
5.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中的救助措施,其救助措施主要包括:一方面是________,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
(2)按图示内容完成下表

所属救助过程
具体方法
A
B
C
(3)同地震的救助相比,图示救助,主要是在______进行,其中________更为重要。
【解析】 从图中的信息提示可以看出,此图反映的是洪水救助措施,此措施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二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其中A图展示的是向落水者抛救生圈,救人上岸,B和C图展示的分别是科学控水和人工呼吸,抢救溺水人员。
【答案】 (1)洪水 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何抢救溺水人员
(2)

所属救助过程
具体方法
A
把落水的人救上岸
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
抢救溺水人员
科学控水
C
抢救溺水人员
拉直喉管做人工呼吸
(3)洪水发生过程中 互救
[能力提升]
6.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 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曲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 (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4.读洪水应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遭遇突发洪水时,应尽量逃向________,登上坚固的屋顶、大树、________等。
(2)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具、木板、树干等______,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3)洪水一般与________相关,因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洪水中的救助措施主要有哪些?
【解析】 依据教材中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分析回答问题。
【答案】 (1)高处 山丘和高坡
(2)漂浮物
(3)连降暴雨 可预报性
(4)一方面是如何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常见的方式有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另一方面是如何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是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形成的湖泊。地震灾区堰塞湖应急处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排除堰塞坝以内拦蓄的大量洪水,保证堰塞湖的稳定和安全,以免堰塞湖蓄水可能引发堆积体上游淹没或溃决,产生二次灾害。
(1)试分析堰塞湖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2)在抗震救灾中将遥感技术(RS)广泛运用到对地震、滑坡、堰塞湖的动态监测上,请说明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
【解析】 第(1)题,堰塞湖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是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和湖坝崩溃造成的洪水灾害。第(2)题,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质灾害使监测的范围扩大、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第(3)题,对堰塞湖的应对,一方面要加强监测,另一方面要想法疏导湖水,再者对下游居民要及时疏散。
【答案】 (1)容易诱发新的滑坡、泥石流;湖坝崩溃容易造成洪水危害。
(2)遥感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速度快,可以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的科学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学业分层测评(十)
[学业达标]
读我国部分生物灾害局部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1、2、3、4图例所代表的生物灾害依次是(  )
A.稻瘟病、小麦锈病、棉铃虫病、落叶松毛虫
B.飞蝗、稻瘟病、小麦锈病、油松毛虫
C.落叶松毛虫、小麦锈病、云南松毛虫、棉铃虫病
D.小麦锈病、棉铃虫病、稻瘟病、落叶松毛虫
2.在塔里木河流域易遭受的生物灾害是(  )
A.水稻病、马尾松毛虫、棉铃虫病
B.小麦锈病、棉铃虫病、飞蝗
C.水稻病、鼠灾、飞蝗
D.小麦锈病、松毛虫、棉铃虫病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生物灾害的分布。第1题,1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有大面积的小麦种植;2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江淮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棉花产区;3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4位于我国最西北,由于受来自北冰洋水汽的影响,该地有落叶松分布。第2题,塔里木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但周围有高山冰雪融水,适合耐干旱的小麦和棉花的生长。
【答案】 1.D 2.B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三大灾害。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会吞食禾田,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以致粮食短缺。据此回答题。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之相联系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台风        
B.寒潮
C.干旱
D.涝灾
4.下列治蝗的措施可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完善蝗虫预测、监控机制,使用化学药剂 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条件 ③兴修水利,扩大灌区面积,增加土壤水分 ④调整作物种植制度,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3题,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古代就有“旱蝗”的说法。第4题,喷洒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毒害蝗虫的天敌,蝗虫危害区大多数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不适合种植水稻。
【答案】 5.C 6.A
5.读中国飞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飞蝗分布图
(1)从图中看出,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________,对我国危害最大,蝗灾重灾区主要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说明蝗灾发生与该地区____________的气候条件有关。
(2)由于蝗灾发生的________条件古今相差不大,所以只要条件合适,便会卷土重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蝗灾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3)蝗虫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是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区,而黄淮平原的农业区是蝗灾重灾区,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密切,这些蝗灾多发区因受不稳定夏季风的影响多旱涝灾害。第(2)题,蝗灾发生的自然条件相差不大,近年来由于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我国蝗灾有加重趋势。第(3)题,联系教材和实际作答。
【答案】 (1)华北和华东沿海各省 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旱涝频繁
(2)自然 受异常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
(3)所经之处庄稼被吃光,导致粮食颗粒无收;草场被毁,造成灾区牧草严重受损;树叶被吃光,给树木生长产生不良影响等。
[能力提升]
6.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松毛虫是我国重大森林病虫害之一,其平均每年发生面积有2
000万亩~4
000万亩,常造成严重灾害。
(1)我国松毛虫发生频率有明显的________差异。在海拔低于400米、平均气温25℃以上的地区为松毛虫常发地区;海拔400~500米、气温在10℃~25℃的地区为偶发区。由此可知,森林病虫害的分布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2)我国油松毛虫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势分界线)处;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在________,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在________,马尾松毛虫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温度带)。
(3)我国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及对我国森林虫害的地区分布和原因的理解。第(1)题,结合图及以前所学知识较易回答。第(2)题,结合图例和我国地势分界线及温度带回答。第(3)题,我国在进行人工林建设时,用单一树种代替原始林树种,造成病虫大量繁殖且使同类树木大量受灾,除此之外,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也易形成森林病虫害。
【答案】 (1)区域 地形 气温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中温带 暖温带 热带 亚热带
(3)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的原始森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
7.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了解到,进入5月份以来,内蒙古发生大面积鼠害,截至5日,鼠害面积达8
734.68万亩,严重危害面积3
645.46万亩,涉及12个盟市27个旗县区。在草原鼠害较重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入春以来,草原鼠害达800多万亩。正处牧草返青的季节,但到处是裸露的黄褐色的地表和令人触目惊心的鼠洞。最高有效洞口数达每公顷2
800个,严重地区每公顷达到1
400多只鼠。
(1)由材料可知,我国鼠害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2)我国鼠害地域差异显著,可分为两大鼠类危害区。其一是____________,其二是____________,在材料中所提到的鼠类危害区属于________。
(3)鼠类对草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无关系?为什么?
(4)画出草地鼠害与草场退化恶性循环示意图。
【解析】 从材料可知鼠害的形成和干旱的环境有关。在草原区的主要鼠种为亚洲中部的耐旱鼠,如小家鼠和黄鼠等,其存在会使草原退化,并和过度放牧的人类活动共同形成恶性的循环过程。
【答案】 (1)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区广。 草场植被破坏,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为鼠类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
(2)亚洲东部喜湿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亚洲中部耐旱鼠类危害区
(3)一是使草原生产能力下降,二是破坏草原生态。草场过载与鼠害加剧有关系;其原因为草原过载,会导致草场退化,进而使鼠害加剧。
(4)过度放牧―→草场退化―→鼠害发生―→老鼠挖掘啃食草地
8.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平阴县林业局森保站监测人员首次发现了美国白蛾虫卵的一种新天敌,初步判定为瓢虫的一种。
材料二 据监测报告显示,山东全省美国白蛾的繁殖呈加快态势。
材料三 美国白蛾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以及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辽宁省被首次发现,其幼虫食性很杂。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一是老熟幼虫爬行及成虫飞翔传播,但成虫飞翔能力不强;二是幼虫、蛹随寄主植物、交通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1)根据材料分析美国白蛾传播到中国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美国白蛾的传播速度有________的趋势。
(2)美国白蛾属于________灾害,它主要危害________________。
(3)请你为山东防治美国白蛾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解析】 美国白蛾属于生物灾害,它的传入多与木材及木包装进口有关。美国白蛾对森林危害极大,要用人工、生物等措施消灭美国白蛾。
【答案】 (1)随着木材和木包装传入境内 加快
(2)生物 森林
(3)加强检疫,人工防治,利用生物和化学药剂喷药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美国白蛾的天敌防治;灯光诱杀成虫。章末综合测评(四)
(时间45分钟,共60分)
1.(2016·华中师大附中等八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从中国引入“亚洲鲤鱼”,即四大家鱼“青、鲢、草、鳙”。它们漂洋过海,背井离乡来到北美大陆,担负起环境大使的使命。亚洲鲤鱼主要滤食河流湖泊中过多的浮游植物、水草、淡水蜗牛和危害鱼类的寄生虫。虽然初衷好,但美国人民却忽视了这四种鱼其实是四把“双刃剑”。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本土鱼类又很难与其竞争,目前亚洲鲤鱼已成功占领美国自然水域,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直逼美国动植物的庇护所——五大湖区。
材料二 美国本土亚洲鲤鱼的入侵示意图(阴影部分为主要入侵河段)。
(1)请根据材料一分析亚洲鲤鱼在美国本土水域大量迅速繁殖的自然原因。
(2)面对不断逼近的亚洲鲤鱼,当地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卫五大湖区。
【解析】 第(1)题,亚洲鲤鱼在美国快速生长的原因可以从气候、水面环境、鱼类自身生长和缺少天敌方面回答。第(2)题,对亚洲鲤鱼可以引进天敌、加大捕捞力度、建大坝阻止鱼类等措施。
【答案】 (1)美国纬度与我国大致相同,河流水温适宜亚洲鲤鱼生长;美国水域庞大,河网密布,有广阔的生长繁殖空间;美国水量大、水质好,浮游植物繁盛,适合亚洲鲤鱼生存繁殖;本土鱼类难以与其竞争,缺少天敌;亚洲鲤鱼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
(2)从原产地引入亚洲鲤鱼的天敌;号召人们大量食用亚洲鲤鱼;加大捕捞力度;加强对亚洲鲤鱼扩展范围的监测;在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区之间建设水闸或电闸阻拦亚洲鲤鱼进入五大湖区。
2.(2015·广州市调研)下图中等高距为1
000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说出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
(2)指出该区域河流主要开发利用方式,并说明开发利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解析】 第(1)题,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是横断山区地形的典型特征。第(2)题,流域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将河流的水能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诱发次生灾害。
【答案】 (1)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山高谷深。
(2)水能开发。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充分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加固山体,尽量避免开发过程中诱发滚石、滑坡等灾害。
3.夏季风的强弱、推进位置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水旱灾害,夏季风的前沿就是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的位置,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10°E~120°E夏季风前沿纬度位置的进退过程
(1)结合图中资料,指出1986年江淮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2)针对该种自然灾害应采取什么工程性措施加以防御?
【解析】 第(1)题,江淮地区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范围,大致纬度在30°N至35°N之间;图中显示从6月16日至8月1日期间,夏季风前沿纬度位置基本在江淮地区,说明雨带位于此位置,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工程性措施,按此范围回答即可。
【答案】 (1)洪涝灾害。锋面雨带从6月16日到8月1日始终徘徊在江淮地区,且8月上旬之后,雨带又迅速退回到江淮地区,雨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多。
(2)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在重点保护地区附近修建分洪工程(或滞洪、蓄洪工程)。
4.(2016·浙江自选)矿山地质灾害是人类在采矿过程中发生的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矿产开采方式、矿区地质地貌、降水特征、地表植被覆盖率等因素与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直接关联。下图为我国两省矿山地质灾害分布图,其中甲省盛产煤炭,乙省盛产有色金属.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完成(1)~(3)题。(10分)
(1)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单选)(  )
A.崩塌、泥石流  
B.滑坡、地面塌陷
C.崩塌、滑坡
D.地裂缝、地面塌陷
(2)甲、乙两省矿山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的共同原因是(单选)(  )
A.耕地占比大,地表植被稀疏
B.位于我国二、三级地形阶梯之间
C.降水量集中,土壤侵蚀强
D.矿产开发以地下采掘为主
(3)比较两省矿山泥石流灾害的差异,并分析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分布。读图可知,甲省西部①区、乙省西部④区均有分布的矿山地质灾害是崩塌、滑坡,C项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乙省为湖南省,地形崎岖,耕地比重小,A项错误;甲省为山西省,位于第二级阶梯,B项错误;降水集中,土壤侵蚀强不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多发的原因,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甲、乙两省矿产露天开采比例不高,都以地下采掘为主,导致两省地质灾害以地面塌陷、地裂缝居多,D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差异及原因。读图可知,乙省泥石流灾害比甲省多。甲省位于北方地区,故降水量偏少,持续时间短,泥石流灾害较少,乙省位于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且西部多为山地,地形起伏大,故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 (1)C
(2)D
(3)乙省矿山泥石流灾害较甲省多发。乙省较甲省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乙省西部为山地,地形起伏大。
5.下图是2016年2月中国月平均气温距平(℃)等值线与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描述2016年2月我国低温灾害区域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2016年2月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类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解析】 第(1)题,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低温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且北部尤为严重。这主要是北部纬度高、离冬季风源地近,东部地势平坦利于冷空气侵入。第(2)题,灾害类型据图可知,影响农牧业生产、通信、供电、交通及基础设施等。
【答案】 (1)分布: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地区,北部尤为严重。原因:北部距冬季风源地较近,受北方强冷空气的影响大;东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
(2)灾害:大雾、冰冻雪灾、大风等。影响:强烈降温导致农作物和牲畜受冻;大风和雪灾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导致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大雾等影响人们出行,使交通运输受阻并易引发交通事故。
6.(2016·四川自贡期末)每年春季,勒拿河中、下游河水猛涨,常常泛滥成灾,试分析其原因。(10分)
【解析】 由图可知勒拿河流域地处中高纬度,该区域地势北低南高,冬季降雪量大,河流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由于冬半年积雪量大,次年春季气温回升快,造成大量融雪水补给河流;图中显示勒拿河中、下游地区海拔大多在200米左右,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排水不畅;该河流由于所处纬度较高,流经地区冰期时间长,而且该河是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即自南向北流,易发生凌汛现象,春季大量冰凌阻塞河水,水位上涨快,所以每年春季,勒拿河中、下游河水猛涨,常常泛滥成灾。
【答案】 勒拿河地处中高纬度,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半年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快,造成大量融雪水补给河流;勒拿河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河流流经地区冰期时间长;春季大量冰凌阻塞河水,水位上涨快。学业分层测评(二)
[学业达标]
1.下列属于气象灾害的是(  )
A.海啸      
B.风暴潮
C.干旱
D.泥石流
【解析】 干旱属于气象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
【答案】 C
2.形成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原因的是(  )
A.副极地低压
B.反气旋
C.气旋
D.赤道低压
【解析】 梅雨季节过后,我国长江流域出现较长时间的干旱天气,称为伏旱,形成原因是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气压从气流状况来看属于反气旋。
【答案】 B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
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
D.金沙江河段
4.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4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 3.C 4.C
5.读热带气旋图,该气旋中心附近风力达12级以上,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该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上称________,在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称________。
(2)A、B、C三区域中,A区域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最大风速、最强暴雨出现在__________区域,C区域称为________区。
(3)该气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该气旋灾害主要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造成。
【解析】 该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是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级。在西北太平洋称台风,在印度洋、东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称为飓风。
图中A、B、C为台风中心附近的环状区域,A为台风眼,B为旋涡风雨区,C为外围大风区。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
台风灾害主要是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答案】 (1)台风 飓风
(2)碧空无云、风和日丽 B 外围大风
(3)西北太平洋
(4)狂风 暴雨 风暴潮
[能力提升]
6.读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两者呈负相关,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第(2)题,春、秋季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最大,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答案】 (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 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中国各地降水季节分配表(占年总量的百分比)。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材料三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2)图中A、B是我国两个干旱严重地区,分别说明干旱形成的季节及原因。
(3)分析减少我国干旱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与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夏季风影响范围及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第(2)题,由图可知,A为华北地区,由于春季降水少,升温快,以春旱为主,B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第(3)题,减少我国的干旱灾害应从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修建水库,防治污染等方面入手。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A地主要为春旱。原因:春季降水少,并且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造成蒸发量大,形成春旱。B地主要为伏旱(7、8月份)。原因:该地在7、8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气温高,形成伏旱。
(3)措施: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技术;防治水污染,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8.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章末综合测评(三)
(时间45分钟,每题10分,共60分)
1.(2016·衡水中学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缅甸东北部的帕敢山区是缅甸最大、也是全球知名的玉石产地,每年吸引缅甸各地的人到废弃的矿坑、石堆挖掘玉石。2015年11月21日凌晨3时30分,在帕敢地区发生了缅甸近年来最严重的玉石矿场山体滑坡事故,此次事故造成113人遇难,100人失踪,其中在两座巨型石堆间棚户居住的遇难者最多。
分析此次缅甸山体滑坡伤亡惨重的原因。
【解析】 滑坡伤亡惨重是由滑坡本身和当地的防灾能力有关。由材料可知滑坡发生地是当地最大的废弃矿坑,碎屑物质多,且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们居住条件差且滑坡发生在夜间,说明防抗灾能力差。
【答案】 矿渣、碎石多,滑坡强度大;发生在凌晨;住房多为棚户或帐篷,防抗灾能力弱;灾民防抗灾意识薄弱;居住在高风险区;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通信不便,救援缓慢,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2.(2016·宁夏育才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利根川是日本最大的河流,其流域主要位于日本关东平原。下图示意利根川水系。
(1)分析利根川所在地区气候特征及成因。
(2)分析利根川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利根川位于日本关东平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或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形成。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第(2)题,结合材料,利根川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夏秋季多暴雨、台风雨。中下游流域面积小,地势低平,河水暴涨,排水不畅,导致堤防溃决,泛滥成灾。
【答案】 (1)利根川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成因是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2)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夏秋季多暴雨、台风;中下游流域面积小,地势低平,河水暴涨,导致堤防溃决,泛滥成灾。
3.
(2016·韶关调研)湖南是一个雨水丰沛的省份,汛期跨越了春、夏、秋三个季节,唯独没有冬季。但2015年秋季以来暴雨频发,11月上中旬降雨量超过历史同期2倍多,湘江干流中上游发生有记录以来最大冬汛,导致25万多人受灾。而相邻的广东三次入冬均“失败”,广州立冬日(11月8日)至11月15日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0分)
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判断影响广东迟迟不入冬的天气系统,并分析湖南2015年冬季发生洪灾的气象原因。
【解析】 影响我国雨带推移的主要是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夏季风强弱直接受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影响。受当年强副热带高压和南岭影响,冷暖空气形成的锋面长时间控制湖南,形成强降水。
【答案】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
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偏强,加上地形因素(南岭)的影响,使得入秋以来多次冷锋天气系统在湖南境内停留,形成多次强降雨,河水水位上涨,秋汛延续,形成冬汛,导致洪灾。
4.(2016·莱芜期末)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尼泊尔自然环境南北差异显著,水能资源丰富。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地震造成当地建筑物损毁严重,并引发珠峰雪崩。
材料二 下图为尼泊尔地理位置与震中示意图和尼泊尔地形略图。
(1)分析本次地震造成建筑物损毁严重的主要原因。
(2)Q地洪涝灾害多发,请从地形和气候角度分析。
【解析】 地震破坏的程度与震级、地面建筑、地质构造以及地震造成的次生灾害有关。Q地处于热带季风气候的迎风坡,降水多且集中,河流的下游地势低易积水,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 (1)震级高,破坏强度大;建筑物就地取材,多以土石结构为主,建筑质量差;地势起伏大,地震引起滑坡、崩塌、雪崩等次生灾害多。
(2)地形为陡峻的山地,地势北高南低,落差大,Q地位于地势最低处,河流汇水快,排泄慢;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不稳定,雨季降水多,且降水集中。
5.(2016·平顶山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1是某区域地形图,该地区为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但该区域表土流失严重,加上气象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农业生产。
材料二 图2为图1中A城的气候统计图。
指出春季哪些气象(水文)灾害最有可能威胁该地农业生产并分别分析其形成原因。
【解析】 该地位于中纬度,春季气温回升过程中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发生低温冷害,对农作物造成冻害;冬季降水量大,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引起积雪融化,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 倒春寒(低温冻害);该地纬度较高,春季(3~5月)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偏低易对农作物产生冻害威胁;(融雪性)洪涝;冬季降雪偏多,而春季气温回升快,则积雪快速融化会产生洪涝灾害。
6.(2016·吉林师大附中月考)东北地区有连片多年冻土分布,河流发育。近年来该地区泥石流发生的规模和危害愈来愈大。下图为东北地区泥石流分布示意图。(10分)
读图分析该区域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解析】 图示区域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夏季多暴雨,纬度高冻融作用强,山区松散碎屑物质多,众多的河流易引发泥石流。
【答案】 ①东北地区冻融作用强烈,土层松脆;②河流发育,山麓冲积扇沉积物较多,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③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大;④降雨集中,多暴雨;⑤河网密布,汇流速度快,易形成洪水引发泥石流。学业分层测评(五)
[学业达标]
电影《海底总动员》中活泼可爱的小丑鱼令人记忆犹新,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海水酸化使海洋中小丑鱼本世纪末可能失踪,而这也将威胁到它们的生存。读全球海洋CO2和pH值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资料推测,全球海洋pH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所致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所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所致
D.人类排放CO2溶于海水所致
2.上题中的全球性环境问题还会给地球其他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下列各项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台湾海峡宽度   
B.珠穆朗玛峰雪线
C.火山喷发
D.海陆间水循环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全球海洋pH值的变化与海水中的CO2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人类排放CO2增多,溶于海水中的CO2随之增加,导致海水pH值降低,海水酸化。第2题,火山爆发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
【答案】 1.D 2.C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洪水频发
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D.海水入侵
4.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滑坡
C.山崩
D.地面沉降
【解析】 从图中所示年份的地下水埋深“高程”线看,北京市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快的趋势。地面沉降是一种缓慢发展的地质灾害,被称为“沉默的土地危机”,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下形成的平原地区尤为突出。
【答案】 3.C 4.D
5.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修建公路后,小河沟的含沙量有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此下去,该山区公路的安全如何?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工程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比较修路前后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修路后,山体坡度变陡了,植被遭到破坏了,就会加重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山体滑坡的可能性增大,公路安全受到威胁。补救措施一是筑水泥坡,二是植被保护。
【答案】 (1)含沙量增大 山体坡度变陡 植被遭到破坏 (2)将变得不安全 山体有可能发生滑坡 (3)修筑水泥护坡 植树种草
[能力提升]
6.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这次大地震是由于__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交界附近的龙门山断层触动造成的。该断层属于中国________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次地震还引发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带来巨大困难。
(2)图示范围属于世界上哪一主要自然灾害带?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该题以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地质灾害分布状况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及引发的次生灾害、自然灾害带的位置范围等知识。该题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区域定位,抓住题干中“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图中经纬网,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构造地应力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释放产生,龙门山断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由于汶川及周边地区山高谷深,加之震后又多阴雨天气,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 (1)亚欧 印度洋 南北 滑坡 泥石流
(2)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3)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人口分布集中,经济密集度加大,同时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7.读图,分析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含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森林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天然森林被大量砍伐,吸收CO2的能力削弱,大气中CO2大量增加,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地球上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海水淹没;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地球荒漠地带更干旱,草原地带因蒸发量增大会出现荒漠,草原地带的动植物资源减少或绝迹。第(2)题,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利昂,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不易分解,可以上升到平流层,破坏那里的臭氧层,使臭氧层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臭氧层被破坏,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多,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还导致世界气候变暖。第(3)题,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大量有毒的SO2,形成酸雨,酸雨使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危及人类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第(4)题,滥垦草原、毁林开荒、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短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滥垦草原、毁林开荒,会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第(5)题,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会产生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尾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因为城市空间缺乏足够的分解者,无法通过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将自己的废弃物——污水、垃圾等充分地自净。城市人口增多,汽车等交通工具大量增加,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
【答案】 (1)全球气温升高
(2)臭氧层破坏,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3)大气污染,酸雨
(4)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5)垃圾、污水、噪声、汽车尾气、交通拥塞等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8.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的东部,又被称作乌珠穆沁草原。乌珠穆沁草原目前是内蒙古保存最为完好的天然草原,牧草非常繁茂,可以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乌珠穆沁草原被人们喻为“内蒙古最后的天然草原”。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锡林郭勒草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该问题产生的人为原因。
(2)在a、b两河上建水库是否合理?简述其理由。
(3)简要分析在a、b河上建成水库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要明确锡林郭勒所处的大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上,因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的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从教材中的内容即可答出。第(2)题,要根据该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去回答。第(3)题,主要从修建水库以后,下游地区的水量减少,加剧土地的荒漠化去分析。
【答案】 (1)草场退化、沙化。人类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2)不合理。该地河流大多为内流河,降水量小,蒸发旺盛,河流径流量小;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因此不适合建水库。
(3)a、b两地建成水库后,下游地区水源减少,使草场退化、沙化严重。学业分层测评(三)
[学业达标]
1.环太平洋地带灾害集中的原因有(  )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山地地质灾害 ③沿海地带多水文灾害 ④暴雨集中,滑坡时有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环太平洋灾害带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多火山、地震灾害。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位于海陆交接处,受海洋灾害影响大,多风暴潮、海啸。
【答案】 D
2.经常遭地震、火山威胁的国家有(  )
A.中国、日本、韩国
B.日本、美国、巴西
C.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D.墨西哥、智利、印度
【解析】 地震、火山多出现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只有C选项中的三个国家都是位于板块交界处的地震带上。
【答案】 C
滑坡和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分布广泛、危害巨大。据此完成3~4题。
3.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都较多的国家有(  )
①中国 ②美国 ③智利 ④澳大利亚 ⑤瑞士
⑥法国 ⑦捷克 ⑧秘鲁
A.①②⑤      
B.③④⑧
C.②⑥⑦
D.①⑤⑦
4.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区是(  )
A.陡峻的沟谷山坡
B.平原地区
C.我国西北干旱地区
D.地表植被覆盖好的地区
【解析】 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地质灾害。它们形成的共同条件是:坡度陡峭的山地,大量的松散物质。不同的条件是: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流的参与。在地区分布上泥石流灾害比滑坡灾害要普遍的多,但在分布的国家上有个共同点是:都位于高大山脉附近。
【答案】 3.A 4.A
5.进入2010年以来,世界各地地震频发。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这次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0年2月27日凌晨3时34分,一场里氏8.8级强震撼动了智利中南部以及若干周边国家,震源深度33公里。地震在智利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800人。
材料三 世界地震带分布图。
(1)分析海地和智利大地震的共同成因。
(2)海地地震比智利地震震级小,但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大很多,试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两地均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多地震。第(2)题,主要从震源深浅、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建筑物的抗震程度及自救能力方面分析。
【答案】 (1)两地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层容易断裂。
(2)海地地震震源深度浅;震中接近人口稠密地区;海地经济落后,建筑物抗震能力差;海地自救能力差。
[能力提升]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46秒,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宝盛乡、太平镇交界(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震级为7.0的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距离汶川大地震震中50公里,最大烈度9度,受灾范围约18
682平方千米。另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震级为6.6级。欧洲与地中海地震中心的数据地震的震级为6.6级。日本气象厅的数据为6.9级。
材料二 雅安地震烈度图。
(1)现实中的等震线是不是同心圆?为什么?
(2)雅安地震有________个震级,我国和美国对地震监测震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雅安地震有________个烈度,在这次地震中,芦山县和成都烈度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影响烈度的因素还有哪些?
【解析】 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一次地震只释放一次能量,因此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影响因素有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
【答案】 (1)不是。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同的各点其受地震波冲击破坏程度并不相同。
(2)一 测量地不同,仪器误差。
(3)多 震中距不同;震级、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状况等。
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泥石流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的由大量土石和水构成的固液两相流体。形成泥石流灾害系统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概括为如下图所示。
我国泥石流分布与年降水量关系统计表
年降水量(mm)
<100
100~400
401~600
601~800
801~1000
1001~1400
>1400
泥石流数量百分比(%)
2
8
16
18
24
22
10
我国泥石流暴发频率与月份关系统计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泥石流暴发频率(%)
0
0
0
2
9
18
34
24
10
2
1
0
(1)阅读材料,分析回答发生泥石流的三个必要条件。
(2)人类的某些经济活动,如________、________等产生的大量弃渣随意堆于斜坡上,倾于沟谷中,或由毁林开荒、陡坡垦殖加重的水土流失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________来源。
(3)阅读材料,分析泥石流的主要发生季节及其原因。
【解析】 结合图表内容联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与之有关的人类活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答案】 (1)特定的地质形态和坡度;大量的泥沙、石块;集中的水源补充。
(2)采矿 采石(或修路、水利工程建设) 疏松固体物质
(3)我国约80%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夏季,因为该时期较多的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8.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45秒,智利西北部海域发生8.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距城市伊基克西北99千米。结合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以来发生在智利的部分大地震
时间
1939年
2010年
2011年
2014年
震级
8.3
8.8
7.1
8.0
发生地
奇廉
康塞普西翁
阿劳卡尼亚
伊基克
(1)分析100多年时间里智利发生地震的特点。
(2)分析智利发生地震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智利100多年时间里发生8级以上地震3次,说明地震震级大、频率高。第(2)题,智利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地壳比较活跃,多地震。
【答案】 (1)震级大;地震频繁。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学业分层测评(十一)
[学业达标]
读“1950~2010年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分类统计表”,回答1~2题。
分类
1950~1959年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9年
1990~1999年
2000~2010年
气象类
13
16
29
44
72
83
非气象类
7
11
18
19
17
20
1.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是(  )
A.保持不变       
B.增长变慢
C.加速增长
D.逐步减少
2.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  )
A.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加速增长,而非气象类近40年变化相对较小
B.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不大,而非气象类在逐渐减少
C.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缓,而非气象类基本不变
D.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不大,而非气象类加速增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通过分析表格中所提供的数据,可推知自然灾害特别是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在逐年上升。
【答案】 1.C 2.A
下表是1971~1995年全球遭受自然灾害的年均受灾人数(单位:万人)。读表完成3~4题。
损失状况
地震
洪水
干旱
火山
死亡
1.91
1.27
7.36
0.10
受伤
2.63
2.07
0
0.03
受影响
168.83
6004.13
2.27
9.43
无家可归
23.76
324.14
2.27
1.51
合计
197.13
6331.61
6078.89
11.07
3.上表所列的自然灾害中,对人类生命构成威胁最大和突发性最强的分别是(  )
A.干旱、地震
B.洪水、火山
C.干旱、洪水
D.地震、火山
4.火山对人类威胁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有(  )
①影响范围较小 ②能及时预报 ③多发生在人口稀少山区 ④持续时间短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第3题,从图表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干旱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地震的突发性最强,不易监测。第4题,火山影响的范围小,且山区人口密度小。
【答案】 3.A 4.D
5.读下面1985~1999年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灾害损失比较柱状图,回答问题。
(1)自然灾害损失程度的基本指标包括(  )
①受灾人口 ②灾区气候 ③受灾面积 ④各种受灾体的破坏数量与损毁程度 ⑤灾区地形
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2)由图可知,1985~1999年富裕国家的经济损失约为__________________亿美元,其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约为________________%,贫穷国家的经济损失约为____________亿美元,其经济损失占GDP比重约为________%。
(3)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相对损失就越低,而欠发达地区往往是自然灾害的首要受害者?
【解析】 第(1)题,对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巩固性考查,难度不大,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回答。第(2)题,重在读图。①分清国家经济类型;②分清绝对损失和相对损失;③分清绝对经济损失的单位,然后求得相关数据。第(3)题,自然灾害造成的相对损失取决于人口密度、经济总量、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
【答案】 (1)C (2)5800 2 2000 13
(3)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经济总量越大,虽然损失绝对值较大,但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相对损失小,不足以对整体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而欠发达地区则相反。
[能力提升]
6.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1950~2000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试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解析】 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既受成灾次数、强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同时也受经济发展水平、抗灾能力等因素影响。
【答案】 (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
7.读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数占全球总数百分率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该气象灾害产生的源地和季节。
(2)简析大陆东部受该气象灾害影响次数更多的原因。
(3)根据图中信息说明该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
【解析】 第(1)题,从分布特点和频率大小可判断出该气象灾害为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源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0°水温较高的洋面上。常发季节为夏、秋季节。第(2)题,考查的是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热带气旋形成以后,在信风和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引导下向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影响大陆东岸。第(3)题,据图可判断出这个气象灾害分布比较广泛,某些区域是多发区,且比较频繁。
【答案】 (1)热带海域,夏、秋季。
(2)该气象灾害生成后,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气流的引导向偏西方向移动。
(3)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不可避免性。
8.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
总人口(万人)
建筑面积(万m2)
地震中
灾后死亡人数(人)
伤亡人数(人)
经济损失(亿元)
倒塌建筑(万m2)
A
127
8119746
34762
176.310
3187789
187
B
16
168837
1487
3.462
34163
77
C
1.23
362
56
0.00087
217.2
32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救助、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A~B~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变弱。学业分层测评(七)
[学业达标]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解析】 夏季风由南向北推进,降水区域也由南向北推进,若夏季风推进速度异常,则往往造成南北此旱彼涝的现象。东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排水不畅,且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因而旱涝灾害严重。
【答案】 1.A 2.C
据中国水利部权威人士披露,中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45.27万平方公里。据此回答3~4题。
3.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
A.西北内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流域
【解析】 第3题,山洪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一是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二是降水较多。第4题,我国长江流域大多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且多暴雨,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暴雨型山洪灾害频发。
【答案】 3.C 4.D
5.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发生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河南省干旱灾害频数在________以上。
(2)干旱灾害频数大于30的地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区)。
(3)我国干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季风区,其原因是什么?
(4)为减轻旱灾,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解析】 结合图例可读出河南省的干旱灾害频数在20以上,干旱灾害频数大于30的地区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或华南地区)。我国气候比较湿润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也是我国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和用水量巨大是该区干旱频次较高的主要原因。减轻旱灾的措施可从开源与节流及防治水污染等方面着手。
【答案】 (1)20 (2)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珠江三角洲(或华南地区) (3)季风区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风不稳定;工农业发达,人口集中;干旱发生的频次高。 (4)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实施人工降雨等。
[能力提升]
6.下图为我国某类自然灾害频度(次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
A.干旱灾害
B.台风灾害
C.地质灾害
D.寒潮灾害
(2)造成这种灾害的自然原因主要是什么?
(3)哪些人类活动可以加剧这种灾害?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及对我国自然灾害的掌握情况。第(1)题,据图中灾害的频次,判断出其为干旱灾害。第(2)题,此种灾害在季风区较为严重,这与季风气候的特点密切相关。第(3)题,本题主要从人为因素考虑。
【答案】 (1)A
(2)季风气候区内,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灾。
(3)①破坏植被;②温室效应使蒸发加强;③生产、生活用水量持续增加等。
7.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又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分布区域图。
材料三 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季节分配(占年总量%)。
地区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华南地区
11
43
39
7
华北平原
9.8
73
13
4.2
长江中下游
22
45
18
15
西北干旱区
32
29
10
29
(1)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①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简要分析其干旱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三即可分析出我国的降水有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的时空分布特点。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图中①地位于西南喀斯特地形区,该地干旱主要与多地下暗河、缺乏地表水有关。
【答案】 (1)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①地主要受地质影响,当地石灰岩广泛分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部分低洼地区和路段出现积水,交通被迫中断,多次航班被取消。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深圳等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
材料二 中国城市水灾潜在危险性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有水灾潜在危险性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城市水灾潜在危险性的原因。
(2)分析我国许多大城市内涝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分析即可知我国有水灾潜在危险性城市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水文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从气候、地形、海陆位置分析,人为原因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口、经济的分布分析。第(2)题,我国许多大城市内涝的原因从气候特点、城市建设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分析。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自然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多暴雨;大多地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人类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城市化建设盲目发展。
(2)最直接的原因是降水强度大;根源是城市排涝设施建设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规划”;城市发展地面“水泥化”“硬质化”,下渗能力差;城市预防及应对灾害能力不足,机械排水能力不足。学业分层测评(四)
[学业达标]
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热带风暴潮的多发季节是(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秋冬季节
2.温带风暴潮常出现于(  )
A.夏秋季节
B.冬春季节
C.春夏季节
D.春秋季节
【解析】 第1题,热带风暴潮主要由台风引起,台风多出现于夏秋季节。第2题,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风力较强的春秋季节。
【答案】 1.A 2.D
生物圈中,各个生态系统内部是以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的稳定为平衡标准的,否则会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据此完成3~4题。
3.生物灾害包括(  )
①病害 ②虫害 ③鼠害 ④赤潮 ⑤旱灾
⑥荒漠化
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
4.诱发生物灾害的直接因素有(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②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 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④气候干旱 ⑤水灾频繁 ⑥台风多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解析】 第3题,旱灾和荒漠化分别属于气象灾害和环境问题。第4题,本题考查的是生物灾害的直接原因,其与生物本身和生物依存的环境——生态系统直接有关。
【答案】 3.D 4.A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13年1月23日电:受强冷空气影响,近日渤海和黄海海域气温明显下降,海冰范围明显加大(下图),国家海洋预报台22日再次拉响辽东湾海冰蓝色警报,同时加强海水预报频次。国家海洋预报台提醒要做好防范措施,防止流冰撞击,规避主要冰区,减少海冰造成的灾害损失。
海冰素有“白色杀手”之称,与海啸、风暴潮、巨浪和赤潮并称为海洋五种主要灾害。1912年由俄国彼得堡开出的海船“圣安娜”号,在北冰洋上被海冰所阻,随冰漂流将近两年。1969年,我国渤海也曾出现过历史上罕见的“大冰害”,海冰强大的冲击力把我国“渤海2号”石油钻井平台拦腰撞断。
(1)简述此次海冰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归纳受海冰危害明显的部门。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冰分布北部较多,因为北部比南部纬度高,气温低;海冰近岸多于远海,因为近岸比远海降温快,气温低。第(2)题,海洋渔业部门、海上航运部门、海洋油气开发等部门受海冰危害较多。
【答案】 (1)北部多于南部,近岸多于远海。原因:北部比南部纬度高,气温低;冬季近岸降温比远海快,气温低。(2)海洋渔业部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上航运部门、海洋油气开发部门等。
[能力提升]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3月6日(农历正月十四),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渤海海域将出现1969年以来最强的一次温带风暴潮过程。
材料二 2012年3月4日潮水水位增长预报图。
(1)本次风暴潮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什么?
(2)比较山东省与辽宁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及原因。
(3)试分析本次风暴潮可能产生的危害。
【解析】 笫(1)题,考查风暴潮的形成原因,结合材料一(农历正月十四)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在图中找到两省的位置,再由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规律,可得出两省受本次风暴潮影响的差异;从位置与风向上分析这次风暴潮产生差异的原因(产生风暴潮的动力是风)。第(3)题,可从陆域与水域两方面组织回答。
【答案】 (1)大风、天体引潮力(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
(2)辽宁省未发生风暴潮,山东省受风暴潮影响大。
原因:偏北风(东北风)助长了潮势,辽宁省沿海为离岸风,山东省北部沿海为向岸风。
(3)对沿海地区的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恶化,对海水养殖破坏严重。
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网2011年4月26日报道:今春以来,因气候变化异常,内蒙古草原鼠害严重,主要危害鼠种为长爪沙鼠、大沙鼠、东北鼢鼠和草原鼢鼠等。这些害鼠啃食植被,传播疫情。截至4月中旬,内蒙古草原鼠害面积达8
971.68万亩,其中严重危害面积3
755.96万亩。
材料二 2007年夏季,受上游降水影响,洞庭湖区水位迅速上升,约20亿只东方田鼠从洞庭湖堆向垸内转移。湖滩上到处可见老鼠窝,堤岸、护坡变得千疮百孔。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说明鼠灾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2)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材料中两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
【解析】 第(1)题,鼠灾会危害农林牧业生产,危及堤岸、护坡等工程安全;破坏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老鼠能传播鼠疫,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材料一反映的是内蒙古草原牧区,材料二反映的是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地区。
【答案】 (1)啃食农作物、牧草及林木,危害农林牧业生产,加剧土地荒漠化;在地下打洞,危及沿湖防洪大堤等工程安全;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内蒙古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全年降水较少;温带草原面积广阔。
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植被茂盛;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
8.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农历初一、十五,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天体对海水的引力叠加,潮差加大,为天文大潮。如果该天气图为2011年10月16日(农历九月十五)发布的。有同学说,D处应当预防来势倍增的风暴潮。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2)仅从海岸线的形态考虑,C与D相比,发生海啸可能性更大的区域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3)图示区域有可能发生海冰灾害吗?为什么?
【解析】 第(1)题,“来势倍增”是关键信息,是指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形成的风暴潮。第(2)题,“仅从海岸线的形态”看,C为海湾,更容易积聚海峡的能量。第(3)题,图示纬度低,冬季海水温度高,不会结冰。
【答案】 (1)可信。这一天是天文大潮与风暴潮叠加,风暴潮将增大。
(2)D D处为海湾,利于海啸能量的积聚。
(3)不会。这里纬度位置低,海水温度高,不会结冰。章末综合测评(二)
(时间45分钟,共60分)
1.浙江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2000~2014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10分)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分析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 由图可知,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
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
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降水少,地质灾害少。8月份受台风降水影响,地质灾害较多。其他月份降水少,地质灾害少。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
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2.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10分)
【解析】 根据该村庄位置和气候特点可以判断出易发滑坡和泥石流。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区,南部较陡地势起伏大,河流源地有采石场,地表松散碎屑物质多,降水集中且降水量大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 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3.(2016·广东东莞期末)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流局部。(10分)
说出初冬、初春季节MN河段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分析原因。
【解析】 MN为黄河下游河段,初冬、初春季节易发生凌汛。凌汛的形成条件是有结冰期,且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答案】 自然灾害:凌汛。
原因:MN段河流位于温带地区,初冬、初春季节气温低,容易结冰;河流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下游地区初冬结冰早,初春融冰晚;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河水流速慢。
4.损失率是指受灾区域各类财产的损失值与灾前(正常)值之比,影响损失率的因素主要有灾害的强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抗灾能力等。下图为我国北部某区域自然灾害损失率(‰)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简述图中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造成图示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________,并分析其发生的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自然灾害损失率的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京津地区损失率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防灾抗灾能力强;西部地区从东向西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第(2)题,图示地区位于华北,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引发旱涝灾害。
【答案】 
(1)图中东部地区从京津地区向南向西向北,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抗灾能力;西部地区从东向西,自然灾害损失率逐渐下降,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2)旱灾 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5.
(2016·吉林一中期末)下图示意黑龙江省水稻初霜冻发生概率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说出该省水稻初霜冻发生概率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最大值区形成的原因。
(2)简述为减轻水稻冻害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
【解析】 分析等值线图的变化规律,要根据图中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部数值大,南部、东和西部小。影响霜冻数值的主要是纬度高低。根据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减轻霜冻灾害,就要提前准备,从减缓降温速度、提高抗冻害能力方面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答案】 
(1)北部最大,南部较小,东、西部最小。
原因:北部纬度高,离冬季风源地近,且山地势高。
(2)关注天气预报;培育耐寒品种;地膜、稻草覆盖:提前灌水或喷水。
6.
(2016·湖北荆、襄等四地七校考)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下图,说明堰塞湖易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及应对措施。(10分)
【解析】 堰塞湖形成后河水上涨会淹没上游土地和村镇,堰塞体溃坝后会淹没下游地区。对山区应加强监测预报,制定相应应急预案,紧急撤离堰塞体附近居民或者工程爆破堰塞体。
【答案】 主要次生灾害:河水上涨,淹没堰塞体上游大片地区;堰塞体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对下游造成洪水威胁。
应对措施: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定并执行应急方案;紧急撤离堰塞体上游居民;采用工程措施(如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学业分层测评(八)
[学业达标]
1.下列反映台风过境的气压变化曲线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强热带气旋,中心气压很低。
【答案】 D
2.台风过境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 ②地震 ③狂风 ④暴雨 ⑤沙尘暴
⑥洪涝
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解析】 台风带来的危害主要是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特大暴雨会引发洪涝灾害。
【答案】 C
读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回答3~4题。
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
3.下列气旋、反气旋示意图中,反映寒潮源地近地面气流状况的是(  )
4.寒潮入侵的季节不同,经过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天气现象,下列有关图中各地寒潮天气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寒潮入侵①地区常带来风雪迷茫、寒冷彻骨的天气
B.寒潮到达②地区,由于冷空气干燥常出现少雨雪多风沙的天气
C.4、5月份,寒潮冷锋到达③地区常使该地区成为全国多雨中心
D.春秋季节寒潮入侵④地区可带来大规模雨雪、冰雹天气
【解析】 第3题,寒潮多源于西伯利亚一带,属反气旋。我国位于北半球,反气旋周围气流呈顺时针辐散。第4题,由于受离寒潮源地的远近、地形、地势影响不同,寒潮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影响。①地区离寒潮源地近,受其影响多风雪、寒冷天气。②地区由于暖空气干燥常会出现少雨雪多风沙天气。③和④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离源地远,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受寒潮影响较小,特别是4、5月份,受其影响更小。
【答案】 3.B 4.A
5.某灾害性天气系统从珠江口附近过境,如图甲所示,A、B、C三地观测到过境时的气压与平均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分别如图乙、图丙所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此天气系统的名称是________。
(2)这一天气系统中心是从A、B、C三地中的________地过境的。
(3)B地在12时风速突然很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当天12时,A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C地的风向为________风。
(5)试分析该天气系统给我国工农业生产带来的利与弊。
【解析】 本题以天气系统要素图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台风的特点、分布、影响等知识。解答的关键是要充分挖掘利用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出该天气系统为台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分析气压分布——中心气压低为低气压(或气旋)。(2)分析风速、降水量的变化——中心附近风速很高、降水量很大,因此该天气系统为台风。
【答案】 (1)台风 (2)B (3)此时台风中心经过B地
(4)偏北 偏南 (5)弊:带来暴雨和洪涝灾害。利:带来丰沛的降水,减轻伏旱(或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能力提升]
6.阿勒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处于新疆最北部,属干旱半干旱地区,每年春秋季节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多发。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简述此次强寒潮期间阿勒泰地区天气现象的变化过程。
(2)阐述此次寒潮过境对阿勒泰地区农业生产可能产生的危害。
【解析】 第(1)题,主要从风力、气温、天气状况对比分析。第(2)题,主要从大风、降温、暴雪天气对农牧业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 (1)寒潮侵入初期,风力增大,气温较低,并出现降雪天气;中后期,风力减弱,气温继续下降,天气转晴。
(2)该地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寒潮侵入,导致该地区出现大风、降温、降雪等恶劣天气;大风和降温,可导致牲畜患病;降雪会覆盖牧场,影响牲畜觅食和转移。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冰雹是在一种具备成雹条件的强对流天气的积雨云(即冰雹云)中形成的。这种冰雹经常在山区和地形复杂地区形成。读北京大兴区各月降冰雹次数(1959年~2005年)表,回答问题。
(1)描述大兴区冰雹灾害的季节分布特点。
(2)试分析此地冰雹灾害对农业危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 第(1)题,主要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该区冰雹主要集中在5~8月份。第(2)题,主要从冰雹发生的次数、规模分析对当地农业发展产生的危害。
【答案】 (1)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5~8月,约占90%。
(2)正值庄稼生长的春夏季;北京的郊区,农业单位面积产值大;我国纬度偏北,冰雹一般次数多,规模大;冰雹还伴有强风、降温等其他灾害。
8.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解析】 第(1)题,根据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分布特点,可知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两侧的高原和山地,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在高原和山地的数值小,且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因而可知纬度位置和地形是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第(2)题,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水面可以起到屏障作用,保护作物免受寒潮的直接影响,增加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大气逆辐射。
【答案】 (1)特征: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脉以东地区)。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亦可)学业分层测评(十五)
[学业达标]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预测和防治蝗虫灾害,内蒙古畜牧局草原站建立了草原蝗虫灾害防治卫星监测预警体系。据材料完成1~2题。
1.上述治蝗实例中,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A.卫星传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遥感技术
D.地理信息系统
2.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  )
A.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B.卫星分辨率高,可以拍摄到比较清晰的照片
C.卫星直接指挥飞机进行灭蝗工作,无需人工参与
D.如果采用飞机遥感,探测的范围会更大
【解析】 在本次治蝗中采用了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之所以能够感知地面蝗虫的危害和分布情况是因为农作物遭受蝗虫灾害后,植物的反射光谱会发生一定特性的变化。
【答案】 1.C 2.A
(2013·江苏高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3~4题。
3.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3题,材料中说明了BDS的功能是定位和短文通信,由此可以确定③④的描述是正确的。提供灾区影像的技术是RS,统计灾区经济损失的技术是GIS。第4题,一般来说,震级越大,造成的损失越大,汶川地震是8.0级,芦山地震是7.0级,芦山地震的震级小于汶川地震,①是正确的。材料中显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由此信息推断“救援及时”也是造成损失小的原因,④是正确的。由于2008年处于同一地震带上的汶川发生过地震,人们的防灾意识有所增强,③是正确的。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目前的技术还很难作出预报,②是错误的。
【答案】 3.D 4.B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的,它所出现的象征是可以直接或间接在遥感图像上判读的,通过遥感监测可以预报其发生,报告危害严重程度与危害面积及发展趋势,世界上有60个国家受蝗虫危害,世界粮农组织利用气象图像监测蝗虫繁殖区,并结合现场抽样调查验证,作出灾情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蝗虫灾情。
材料二 火灾是造成森林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林火蔓延速度、范围和火场内各点温度变化的趋势以及预报灾后苗木的恢复状况。
(1)材料一中提到利用遥感技术可对病虫害进行监测,其原因是不同地物__________不同,同一地物的不同部位________不同;遥感技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动态性强等。
(2)材料二中提到,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监测森林火灾的范围,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
A.遥感技术可以发现森林火灾的成因
B.遥感技术可以直接分析病虫害所造成的损失
C.可以显示地震灾情的大小
D.可以监测洪水的水位变化
(4)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利用最广泛的是(  )
A.预测地震灾害
B.监测洪水灾害
C.天气预报
D.分析沙尘暴的成因
【解析】 遥感技术的主要作用是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答案】 (1)反射率 反射波长 观测范围广 信息获取量大 获取速度快 实时性好 (2)着火树木和未着火树木的辐射波长不同 (3)CD (4)C
[能力提升]
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米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的高精度遥感图片。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  )
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B.监测震灾的动态
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灾害的发生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但是既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第(2)题,比较两幅图片,可以看到地震后出现河道间断、大面积的滑坡等。第(3)题,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并且在灾后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答案】 (1)BC
(2)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 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7.读下表,完成下列各题。
案例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2011年6月中国长江中下游发生暴雨洪灾
洪水的跟踪、动态监测——遥感评估工作——地理信息系统
2011年7月17日广西西江入讯以来首次超警洪水
对暴雨和洪水的监测——遥感
2011年6月22日,台风“海马”侵袭
珠江口水位监测——遥感综合评估——地理信息系统
(1)用于防灾减灾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是自然灾害空间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
(2)在灾害预测预报技术方面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当这些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后,能够引导着人类从趋利避害到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
(3)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基础是什么?其具有哪些功能?
【解析】 本题以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中的监测、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应用原理考查高科技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解题时应注意掌握“3S”技术的应用领域。
【答案】 (1)遥感(RS) 全球定位系统(GPS) 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
(2)空间技术 信息技术 化害为利
(3)GIS技术。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2011年7月30日6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8号强热带风暴“洛坦”的中心29日05时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南方大约305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级(2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80百帕。预计,“洛坦”将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逐渐向海南三亚到广东湛江一带沿海靠近,强度还将有所增强,并将于29日下午到夜间在这一带沿海登陆。
材料二 下图是“洛坦”移动路径图。
(1)要监测台风“洛坦”的位置,需要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当日一艘正行驶在南海上的渔船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上图外,还需要________技术的帮助。若该渔船在遭受大风袭击后,发出求救信号,海事局调度船只在进行营救工作时需要运用________技术。
(2)要完成整个台风“洛坦”路径概率预报图的绘制,需要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
(3)试列举上一问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
【解析】 第(1)题,台风位置的获取,需要借助卫星云图,卫星云图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渔船只有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后,再结合大风预报图,才能预估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海事局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了解需营救的船只及其位置,以便及时营救。第(2)题,要绘制台风“洛坦”的路径概率预报图,首先要借助遥感技术获取台风中心的位置,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已有的台风信息,建立相关数据模型,从而预测出台风未来移动的方向,并绘制出相应的地图。第(3)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遥感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2)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3)如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等。学业分层测评(十四)
[学业达标]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中国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  )
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 ②靠天养畜,过度放牧 ③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 ④过度开采地下水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防护林体系,主要发挥水土保持环境效益的是(  )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解析】 第1题,近年来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各类经济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第2题,②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④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它们主要的环境效益是水土保持。
【答案】 1.A 2.D
在我国防灾过程中,建设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据此完成3~4题。
3.就水系特点而言,下列流域最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是(  )
①松花江 ②海河 ③辽河 ④淮河 ⑤长江 ⑥雅鲁藏布江
A.①⑤
B.②④
C.②③
D.④⑥
4.下列水利工程的建设以防洪防汛为首要目标的是(  )
①长江的荆江大堤 ②珠江的北江大堤 ③南水北调 ④龙羊峡水库 ⑤引滦入津
A.①②
B.①⑤
C.④⑤
D.②④
【解析】 第3题,海河、淮河中下游支流众多,水系庞大,如果降水集中,易导致干支流同时来水,从而形成洪涝灾害。
第4题,长江荆江大堤和珠江北江大堤主要目标是防洪,跨流域调水主要是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答案】 3.B 4.A
5.读中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防护林工程是中国________建设的基本框架;覆盖我国主要的__________区、________区、________区和________区。图中面积最大的生态工程是________,它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的生态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可防止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3)地面沉降治理城市分布在________地区,试说明该地区地面沉降的原因。
(4)沿海防护林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滑坡、泥石流防御城市主要的防灾措施有哪些?
【解析】 第(1)、(2)、(4)题,主要是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以达到减灾目的,森林的生态功能集中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等。在不同地区,其主导功能不同。第(3)题,根据图例,地面沉降治理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过量开采地下水等导致地面沉降。第(5)题,该类城市分布地区山高坡陡,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防范。
【答案】 (1)生态工程 水土流失 风沙危害 盐碱 台风 “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2)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洪水 水土流失
(3)长江三角洲 工农业发达,城市人口密集,过量开采地下水;三角洲为疏松沉积物沉积而成;高楼大厦林立,地表重量增加
(4)减弱台风危害 减轻海岸侵蚀
(5)工程措施:加固滑坡体。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
非工程措施:利用现代科技,加强监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设定应急方案。
[能力提升]
6.读我国黄河下游和荆江河段及部分水利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长江荆江河段和黄河下游段都是防洪重点地段。荆江河段汛期在________季,成灾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三点)。
(2)黄河经常发生凌汛,分析凌汛形成的条件。(至少写两点)
(3)荆江河段洪涝严重,你认为哪些措施可以防治荆江水患?(至少写三点)
【解析】 第(1)题,考查河流防洪的季节及成因。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本题主要考查洪灾的自然原因。第(2)题,考查凌汛形成的原因,主要从河流流向和结冰期来分析。第(3)题,主要考查治理水患的措施。
【答案】 (1)夏(或夏秋) ①上游流域面积广;②流域内降水多;③河道弯曲;④地势平坦,流速慢
(2)①河流有结冰期或最低温度小于0℃;②某些河段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3)①植树造林;②加固堤坝;③退耕还林、还湖;④裁弯取直;⑤建分洪、蓄洪工程;⑥建三峡工程;⑦疏通河道。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淮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比常年多1~4倍,出现自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洪灾严重,为了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国家防总科学调度,及时分洪、行洪,到7月13日,淮河流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98.5万人。
(1)图中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图描述淮河的水系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________省最易发生水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河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洪涝灾害。你对防治淮河洪水有什么好的建议?
【解析】 由材料一图中信息可知:淮河地区位于我国南北方过渡地带,降水具有北方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的特点和南方暴雨历时长、强度大的特点,从图中看出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无天然入海河道,中下游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极易发生洪灾。
【答案】 (1)黄河 长江 北岸支流长而多,南岸支流短而少
(2)安徽 安徽地势低平,有淮河、长江两条河流经过
(3)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8.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目前湖泊面积2
625平方千米,湖泊容积167亿立方米。洞庭湖南有湘、资、沅、澧四水汇入,北有松滋、太平、藕池三口与长江相连,湖水经城陵矶注入长江。洞庭湖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长江的防汛压力。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在洞庭湖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修建了大量的垸堤,把原来的水域改造为耕地和建设用地,结果造成了洞庭湖水面面积急剧缩小,使长江洪水的调蓄功能显著减弱。
材料二 为了确保长江中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我国政府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解放初期时的面积。即由目前的2
625平方千米扩大到4
350平方千米。洞庭湖容积也要自167亿平方米扩大到293亿立方米。我国政府部门也制定出洞庭湖“4
350工程”规划。根据规划,退田还湖面积达1
448平方千米。如下图:
洞庭湖现状
洞庭湖规划范围
(1)为何说洞庭湖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天然调蓄湖泊?
(2)近一个世纪以来,洞庭湖萎缩的自然和人为原因主要有哪些?
(3)洞庭湖规划范围与现状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规划的目标?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一可知湖泊面积大,接纳河流多;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长江的防汛压力。第(2)题,由材料一中叙述可知洞庭湖近一个世纪以来萎缩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们在洞庭湖区频繁进行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修建了大量的垸堤,把原来的水域改造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自然原因主要和湖区地势低平,泥沙淤积有关。第(3)题,由材料二中的叙述及洞庭湖规划前后的两幅图的对比可知洞庭湖规划范围与现状比较最大的不同是规划湖泊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集中连片。实现规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应针对洞庭湖萎缩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 (1)
湖泊面积大,接纳河流多;能够蓄纳长江洪水、削弱长江洪峰,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长江的防汛压力。
(2)自然原因:地势低洼,泥沙大量淤积。人为原因:围湖造田和破坏植被(根本原因)。
(3)不同:规划湖泊水域面积大大增加,集中连片。主要措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学业分层测评(六)
[学业达标]
我国古代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之说。据此完成1~2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
A.种类多          
B.频率大
C.分布范围广
D.地域差异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⑦
D.⑤⑥⑧
【解析】 “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说明了我国古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在各类灾害中,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答案】 1.B 2.A
图1、图2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1 我国洪水灾害、风暴潮分布示意图
图2 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
3.下列地区中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是(  )
A.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
B.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东北平原和四川盆地
4.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
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解析】 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主要是由于夏季风强弱和进退规律反常造成的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引起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地势低洼的地区;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主要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干旱地区旱灾较少,主要因为西部地区人口少,经济落后,受灾小。
【答案】 3.C 4.D
5.下图为中国自然灾害三类地区的划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三类地区”从东西分布看,位于我国________地区;从自然灾害带的划分看,多数属于我国________灾害带。
(2)图中“一类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地质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图中“三类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沿海灾害带上。第(2)题,图中显示“一类地区”主要是我国西部地区,气象灾害有干旱、寒潮、低温冻害等,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答案】 (1)东部 沿海 (2)干旱、寒潮、低温冻害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能力提升]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冷冻灾害是指气温骤降使作物因环境温度过低形成的冷害和气温骤降在0℃以下造成冻害两大类灾害的总称。
材料二 1954~2000年我国冷冻灾害频次分布图。
(1)据图写出我国冷冻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
(2)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秋季和春季,南方冷冻灾害多发生于冬季,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我国冷冻灾害的空间分布由分布图数据得出结论。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大,所以应从农业生产特点分析问题。
【答案】 (1)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且南方多于北方。(2)北方冬季时农作物停止生长或进入休眠期,故造成的危害较小;春秋季节农作物处于生长期,故造成危害较大。南方冬季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活动,故冷冻灾害危害较大;春秋季节气温相对较高,且冬季风影响相对较弱,气温下降幅度较小。
7.读“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具有类型多、频率高的特点,试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该图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等,台风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这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分布。我国自然灾害总体呈现种类多、频率高、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的特点,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质、大气环流等自然背景,再加上人口众多、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决定了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特点。
【答案】 (1)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重力作用强,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深受季风影响,气象灾害多发,各种灾害相互关联,一种灾害发生往往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
(2)东南沿海自然灾害多,西北内陆自然灾害少
(3)洪涝 病虫害 干旱 寒潮(任答两种即可) 东南沿海 地域差异大
8.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1)Ⅰ区域突出的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分别是什么?
(2)Ⅰ~Ⅴ区域共有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原因何在?
(3)Ⅳ和Ⅶ区域地震灾害频发。在地震灾害强度相近的情况下,Ⅳ区域的损失更大,为什么?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旱涝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第(1)题,Ⅰ区域主体部分为黄淮海平原,该区东北部有华北地震带,易受地震影响;本地区还是我国主要的蝗灾分布区。第(2)题,Ⅰ~Ⅴ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变率大;加之一些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第(3)题,和Ⅶ区相比,Ⅳ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交通便利,工农业相对发达,地震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更大。
【答案】 (1)地震,蝗灾。
(2)干旱和洪涝。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变率大;平原区尤其是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3)Ⅳ区比Ⅶ区人口、城市、财产密集。学业分层测评(十三)
[学业达标]
下图是“我国的黄土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黄土分布的规律是(  )
A.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C.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2.图中A所在区域是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直接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 第1题,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又相对集中,黄土一般是由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从黄土分布厚度上可以进行判断,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第2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质地疏松性、降水的集中性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破坏等。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
【答案】 1.D 2.C
图1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2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云南滑坡和泥石流(  )
A.西部多发与地势起伏有关
B.东部次数少,由于处于喀斯特地貌区
C.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一致
D.冬季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河流断流
4.应对此类灾害,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 ②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监测和预警 ④修建大型水库,调节径流
⑤规划穿山隧道,改善交通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⑤
【解析】 第3题,云南西部地势起伏大,降水丰沛,植被破坏严重,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不但规模大,而且活动频繁。第4题,修建大型水库、开挖隧道易诱发地质灾害。
【答案】 3.A 4.C
5.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1)从成因上看A、B两地的泥石流类型不同,其中,A地为________引发的,B地为________引发的。
(2)图中C地区泥石流较D地区少,其原因为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导致该地区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两类泥石流基本上以102°E为界,二者主要是暴发时的激发因子不同,A为降雨,B为冰川融水。第(2)题,水分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暴雨泥石流多发生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第(3)题,在分析成灾的原因时,除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降水特点等自然因素方面说明外,还要注重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答案】 (1)暴雨 冰川融水
(2)C地地质地貌与D地相似,但它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该地区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能力提升]
6.下图是我国区域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析其成因。
(2)该地区还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的叠加区,试分析其原因。
(3)判断图中的水利工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成因。
【解析】 第(1)题,该区的渭河谷地、汾河平原都是断层活动形成的,地壳极不稳定。第(2)题,可从地理位置、气候、黄土特性、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因素。第(3)题,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淤积严重。
【答案】 (1)多断层分布,地壳不稳定。
(2)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生成条件。
(3)淤积严重。原因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库区水流慢,导致泥沙淤积。
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
区域
成因类型
特点
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区
冰川泥石流
规模巨大,频繁而猛烈
川滇山地
降雨泥石流
较频繁,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黄土高原
暴雨激发的黄土泥石流
频率、规模、强度均不及山区泥石流
华北和东北地区
暴雨引发的泥石流
频率低,但规模大且凶猛
(1)说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应对措施。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看出,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西南地区。第(2)题,从气候、土质、地势及植被状况考虑。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寻求对策。
【答案】 (1)西南地区。
(2)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较低。
(3)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加强法制管理。
8.读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区位于川东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
(1)分别说出影响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度的关系,从滑坡危险性的外在因素分析怎样避免和降低坡度对滑坡危险性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知,坡度、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第(2)题,从坡度与滑坡次数关系图可以看出坡度在20°~40°时,滑坡次数多,最多的次数是坡度在30°~35°。
【答案】 (1)坡度和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坡度为20°~40°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而坡度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较少。
①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对坡度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地;②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③在交通工程方面,工矿建设应避免在脆弱地带施工;④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章末综合测评(一)
(时间45分钟,共60分)
1.1952年11月12日,浓雾笼罩着英国伦敦地区,持续数天不散。浓雾使空气中的烟尘及二氧化硫难以扩散,形成了对人体呼吸系统极为有害的硫酸烟雾。数周内,因患肺炎、冠心病、支气管炎和心力衰竭等而死亡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这就是有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据估计,直接死于“伦敦烟雾事件”的人数以千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
“伦敦烟雾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在烟雾事件期间,死亡人群有何特点?致使他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大雾天气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本身对人体并无害处。但伦敦烟雾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更为严重的是二氧化硫与雾结合形成对人体有害的硫酸烟雾,从而形成灾害。
“伦敦烟雾事件”虽然有受灾体,但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只能属于人为灾害。第(2)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硫酸烟雾主要有害于人的呼吸系统,因此受危害最大的人群应是应急反应差的老弱病残等人群。
【答案】 
(1)
不属于自然灾害。虽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应属于人为灾害。
(2)死亡人群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差。硫酸烟雾作用于人的呼吸系统,从而造成肺炎、冠心病、支气管炎和心力衰竭等,导致死亡。
2.(2016·嘉定区调研)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出现的暖性高压系统,称为副热带高压,是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0分)
副热带高压在北半球主要有三个中心,即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北非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有重要影响的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侧,习惯上称西太平洋副高。它的位置、强弱变化对我国东部的雨季、旱涝灾害和台风路径等产生重要影响。
西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强弱变化对台风路径产生重要影响。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路径大致有三条,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推测台风的路径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 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则其西侧偏东风势力增强,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
【答案】 方向:西移路径。
理由:台风一般形成于西太平洋副高南侧,那里盛行偏东风,如果副热带高压西伸并加强,强大的偏东气流会引导台风一直向偏西方向移动。
3.(2016·吉林师大附中期末)2015年10月4日下午,1949年以来十月登陆广东最强的台风“彩虹”以强台风级在湛江沿海登陆,后又向广西奔去,台风“彩虹”重创华南地区。(10分)
(1)台风灾害的致灾因子有哪些?
(2)本次台风活动对华南地区造成的危害有哪些?
(3)本次台风灾害有什么特殊性?
【解析】 台风的致灾因子主要有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台风灾害考验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方面回答。10月4日处于国庆节期间和台风等级高是造成灾害严重的特殊原因。
【答案】 (1)强风、暴雨、风暴潮。
(2)人员伤亡失踪(生命安全)、房屋倒损和经济损失(财产损失)、诱发次生灾害。
(3)时间的特殊性——10、1黄金周期间;台风等级高——强台风。
4.
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逐渐减少,但日本西北部雪灾更加严重。下图为日本位置和山地分布示意图。(10分)
试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日本西北部雪灾更加严重的原因。
【解析】 自然原因方面主要是受全球变暖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冬季风经过日本海时增温增湿明显,受地形影响形成迎风坡降雪量大;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是日本老龄化严重,人力资源不足导致抗灾能力减弱。
【答案】 自然原因:日本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西北季风经日本海增温增湿,在日本西北部沿海地区受山地抬升形成大量降雪,由于全球变暖,海面温度升高,大气中水汽增加,从而降雪量增加。社会原因:由于日本生育率降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力不足导致抗灾能力减弱。
5.
(2016·汕头质检)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下图是我国某大城市一定时间段的雷电灾害统计图,请比较城区和郊区雷电频次和灾损的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城区雷电频次和灾损均大于郊区;城区相对于郊区受热岛效应影响,对流旺盛,城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灾情损失大。
【答案】 
城区雷电频次和灾损均大于郊区 城区热岛效应明显,对流较旺盛,易发生雷电;人口较密集;资产密度较大(经济发达)。
6.(2016·天津八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29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近期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下图为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简图。
(1)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试分析其频繁地震的原因。
(2)该岛的自然带数目比较________(多/少),理由是____________。
(3)从成因上说,该岛属于________岛,该岛屿沼泽广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图可知该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结合世界主要板块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地震频繁发生;图中显示该岛屿海岸线曲折,沿海地势低,沼泽广布。
【答案】 (1)特征: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多火山地震;海岸线曲折,沿海沼泽广布。(任答两点)
成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2)多;纬度低,海拔高。
(3)大陆;
降水丰富;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学业分层测评(九)
[学业达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1年2月1日15时11分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北纬24.7°,东经97.9°)发生里氏4.8级地震,震源深度10.0
km。据此完成1~2题。
1.同次地震当中,不同国家测得的震级不同,关于震级和烈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距震中越近,震级越大
B.各国发布的震级不同,一方面是因为各国地震测量的水平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测量时距离震中的距离不同,造成误差所致
C.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和多个烈度
D.烈度只与震级有关,地震波及之处,烈度相同
2.这次地震(  )
①发生在印度洋板块上 ②发生在亚欧板块上
③是地壳张裂造成的 ④是地壳挤压造成的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第1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其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但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第2题,此次地震发生在亚欧板块上,正处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由板块挤压造成的。
【答案】 1.B 2.A
堰塞湖是由于火山喷发、地震等原因引起山体岩石崩塌从而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易形成垮坝。读下图,回答3~4题。
3.据图分析,导致图中堰塞湖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
A.滑坡
B.地震
C.火山喷发
D.洪涝灾害
4.当地政府应对堰塞湖危害的正确措施是(  )
A.紧急撤离图示地区所有居民
B.利用堰塞湖发展旅游、航运、发电等产业
C.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制订并执行应急方案
D.使用大量炸药完全摧毁堰塞体
【解析】 本题组考查了堰塞湖的形成、危害及应对措施。第3题,从材料中所述及从图中观察可得出此堰塞湖是由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形成的。第4题,显然处于上游地区的居民不必撤离,应加强监测,制订并执行可行的应急措施。
【答案】 3.A 4.C
5.读我国地震和泥石流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危害最大的是________;它在我国多发的原因是__________;其分布特点是________,灾情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
(2)图示各种地质灾害中,由外力作用引起的是________;它在我国分布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看出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与泥石流分布区有明显的相关性,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我国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分布及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第(1)题,我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质灾害频发,地震造成的危害最大,其规模是西部大于东部,但灾情却是东重西轻。第(2)题,地震、火山是由内力作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是由外力作用引起的。第(3)题,地震多发区,往往引起断裂发育,岩石破碎,若暴雨集中,则很容易引发泥石流,我国西南地区就很典型。
【答案】 (1)地震 我国处在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且处在两大地震带的交会处 西多东少 东重西轻
(2)泥石流 山地面积广,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夏季多暴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地表结构破坏严重,上层岩性相对疏松
(3)地震频发使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突发。[能力提升]
6.2016年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8周年纪念日,8年前的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近年来,地震及其衍生灾害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断加重。2010年8月13日四川映秀等多地发生了汶川地震后最大的泥石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5·12”汶川地震发生时映秀、北川两地的灾情,并说明判读依据。
(2)运用灾害的关联性原理,简述5·12地震对8·13泥石流发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映秀和北川两地都位于地表破裂带附近,且烈度都在X级以上,因此灾情严重。第(2)题,地震会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致使山体出现崩塌和滑坡,造成大量碎屑物质堆积于沟谷和坡麓,这就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 (1)两地灾情严重。两地皆位于板块移动造成的地表破裂带附近,烈度在X级以上。
(2)灾害的发生具有关联性,一种或一次灾害的发生会引发其他灾害的发生。汶川地震使得山体大范围断裂松动,岩石破碎;并触发崩塌、滑坡,造成大量的碎屑物堆积于沟谷和坡麓,为本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7.读某地区滑坡灾害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要阐述滑坡灾害形成的自然条件。
(2)分析减轻滑坡灾害的主要措施。(至少答出三点)
【解析】 第(1)题,滑坡灾害的形成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本题从自然因素来分析。第(2)题,减轻滑坡灾害的措施有工程措施,如加固岩体等,还有非工程措施,如加强预报,依法治理,加强公众的减灾教育等。
【答案】 (1)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
(2)通过岩体改造工程,加固稳定变形主体;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加强监测和预报;通过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减灾管理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
材料二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1)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分析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什么特点?
(3)由于图示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 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的
图可以看出泥石流在地域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图示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工程建设要加固以应对地震灾害,同时应该尽量不要在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带施工。
【答案】 (1)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有利于流水汇集;断层发育,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等。
(2)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3)大型工程建设要加固,要有防震结构;尽量不要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施工。学业分层测评(一)
[学业达标]
读某山区的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与上图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该示意图所反映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区域性    
B.联系性
C.周期性
D.不可避免性
【解析】 第1题,地震所引起的滑坡和崩塌为堰塞湖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暴雨所产生的短时大频率降水使破碎的物质大量运动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第2题,灾害链现象反映了自然灾害之间具有联系性。
【答案】 1.C 2.B
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简称是(  )
A.陕、桂、湘
B.滇、黔、蜀
C.滇、黔、湘
D.陕、蜀、桂
4.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  )
A.滑坡
B.沙尘暴
C.森林火险
D.土壤盐碱化
【解析】 第3题,读图可知,重旱的主要省(区)是云南、贵州和四川。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雨季;沙尘暴多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盐碱化多发生在半湿润、半干旱农业区;西南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干旱最容易引发森林火险。
【答案】 3.B 4.C
5.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975~2011年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
灾害类型
非洲
美洲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类型总计
气象灾害
11.9
19.0
27.1
10.0
4.3
72.3
地质灾害
0.9
3.7
7.8
2.7
0.9
16.0
生物灾害
6.7
1.2
3.1
0.5
0.2
11.7
大洲总计
19.5
23.9
38.0
13.2
5.4
100
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比重。
(1)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灾害发生次数的比重在各大洲中较小,试分析原因。
(2)非洲的生物灾害发生的次数所占比重较大,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地质灾害主要和板块活动有关,受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影响。非洲和大洋洲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地质灾害较少。第(2)题,生物灾害主要是受气候影响,非洲气候干热,多生物灾害。
【答案】 (1)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往往又与板块的交界地区联系在一起,非洲和大洋洲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
(2)生物灾害往往与气候联系在一起,由于非洲的气候特点是干热,特别适于生物害虫的生长和繁殖。
[能力提升]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等19个省(区、市)造成了严重危害,部分地区交通事故频发、线路中断,许多地方房倒屋塌,供电、供暖、供水等基础设施受损。受灾人口有1亿多,直接经济损失有400多亿元,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已经超过2007年全年损失。
(1)材料中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2)此次低温、冰雪、冻害属于由什么自然变异现象引起的哪类自然灾害?它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过程?这次天气过程有什么突出特点?
(3)发生在南极地区的低温冰冻天气属于自然灾害吗?为什么?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并结合自然灾害的特点可了解本材料中所体现的自然灾害的特点;根据低温、冰雪、冻害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的天气知识可推测出其所属的天气系统、引起变异的类型;根据自然灾害的定义可得出第(3)题的结论。
【答案】 (1)区域性、周期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
(2)由大气圈的自然变异活动引起的气象灾害。冷锋。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危害严重等特点。
(3)不属于。因为南极地区没有常住人口,低温冰冻天气不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构成危害。
7.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截至当地时间2011年6月19日,智利的普耶韦—科登考耶火山已经持续喷发了15天。由于智利本国地形狭长,大量的火山灰随着气流由西向东飘过安第斯山脉后才缓缓降落,导致邻国阿根廷反而成为这次自然灾害的最大受害者。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智利火山喷发的原因?
(2)以上材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点?
(3)火山喷发会带来哪些危害?
(4)火山喷发是否“百害而无一利”?
【解析】 第(1)题,智利处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第(2)题,火山喷发,是自然变异的结果,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周期性。由材料中可知,本次火山喷发,使阿根廷受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和危害的严重性。第(3)题,火山喷发的危害可从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及直接危害方面分析。第(4)题,火山喷发有利有弊,其好处主要是能形成矿产资源和肥沃土壤。
【答案】 (1)智利处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两大板块碰撞处,地壳活动强烈。
(2)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联系性、不可避免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点。
(3)诱发地震、海啸、火灾、崩塌等灾害,影响交通,摧毁森林,吞没土地,污染大气和水源,危害人体健康等。
(4)火山喷发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喷发中也能产生一些矿产资源,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等。
8.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时段
1960~1969年
1970~1979年
1980~1988年
1989~1998年
灾害事件(次数)
16
29
70
53
经济损失(亿美元)
504
969
1
538
4
793
保险理赔(亿美元)
67
113
310
1
069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 (1)呈波状变动,明显上升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学业分层测评(十二)
[学业达标]
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1~2题。
1.①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寒潮、荒漠化
C.台风、暴雨
D.洪涝、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  )
A.②⑤
B.④③
C.⑥②
D.③⑦
【解析】 第1题,①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处内陆,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比较大。由于降水稀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灾害较少。第2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
【答案】 1.B 2.B
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3~4题。
3.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
C.湿润地区
D.外流区
4.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
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
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
【解析】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外流区域。第4题,西北地区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山区谷地,主要是融雪洪水;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灾较多;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发,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影响。
【答案】 3.D 4.B
5.阅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的地形区是________,该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位于我国哪一灾害带上?
(2)试分析该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3)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害种类南北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一级阶梯上的重要灾害种类有________,其危害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根据此区域轮廓的特征判断此区域基本上是黄土高原地区,然后明确该区域的自然灾害。通过读图明确不同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分布,然后结合我国的位置分析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
【答案】 (1)黄土高原 暴雨洪水、干旱、寒潮、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中部灾害带。
(2)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过度放牧等。
(3)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 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
(4)暴风雪、地震、雪崩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能力提升]
6.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我国某地区略图
(1)简述流经A
地河流的水文特征。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
【解析】 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从径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及径流的季节变化等方面分析,结合东北地区的区域特征作答即可。第(2)题,强调自然原因,从地势低平、季风的不稳定特征分析即可。
【答案】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后,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长江流域仅发生两次特大洪水灾害,1954年,洪峰流量是43
4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4.55米;1998年,洪峰流量是28
800米3/秒,相应水位为35.94米。
材料二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洪水淹没范围图以及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
(1)试分析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的频率低于淮河流域的自然原因。
(2)长江两次大洪灾,1954年降水量大,但经济损失小,1998年降水量小却经济损失大,但死亡人数明显减少,试分析造成以上各结果的原因。
(3)长江与1954年相比,1998年降水量较小,但水位和流量却很高,原因是(多选)(  )
A.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B.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下降
C.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
D.中下游人们在河道内种田、建垸
【解析】 第(1)题,长江、淮河是两条洪灾频率较高的河流,但淮河更高一些,洪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降水异常偏多有关,也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支流分布、地形、泄洪能力等有关。第(2)题,洪灾造成的财产损失大小、人口死亡数量多少与灾害强度、该地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大小有关。第(3)题,长江1998年降水量较1954年少,但水位与流量却很高,这与河床抬升,植被稀少,泄洪能力低,湖泊调蓄功能下降有关。
【答案】 (1)长江支流南北分布,锋面雨带自南向北推移,正常年份洪峰会错开,中游众多湖泊的调节作用。
(2)①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多。②1998年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加,防洪、抗洪基础设施完善,救援及时,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快。③科技水平提高,对暴雨、洪水的预测水平提高。因此,防灾抗灾的能力提高。
(3)ABCD
8.读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说明其原因。
【解析】 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C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堤坝易漫溃,所以划定为滞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极易造成大水漫游而成洪涝灾害。
【答案】 (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
(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