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3《古诗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6 18: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古诗两首望洞庭

唐 刘禹锡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洞庭秋月洞庭夕照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迷迷蒙蒙 朦朦胧胧
宁静和谐 心旷神怡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他的七言绝句受到民歌的启发,明快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自学要求
1、找出诗歌中的比喻句,思考: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什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2、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情况下的洞庭湖景色?
3、讨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望 洞 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相:互相和:和谐镜:铜镜遥望:远望未:没有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那在月亮光映照下的洞庭湖
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
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诗句翻译: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看到 联想 比喻 感情 湖面 镜未磨 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 把湖面比作银盘君山 青螺 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秋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积累乌衣巷
唐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在26岁时离开故乡,四处游历。这一次漫游,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这首诗是李白离开蜀地时的作品。 自学要求
1、朗读诗词。
2、自学生字词。
3、找一找:这首诗中有五处地名,试着找出来并读一读。半轮秋
我们常说的“一轮明月”是什么样的?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说“半轮”?古诗28个字中有12个字为地名。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影:月影平羌江:青衣江流:流动夜发:夜间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友人渝州:今重庆市下:顺流而下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这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有什么作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
平羌江
清溪
渝州
三峡点


程思


人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都是描写____
(A、夏天的景色的;B、春天景色的;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的_____和形象的_____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作者行船时思念___________的感情。练一练
1、《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请写出后两句的意思:知识拓展我能行
1、洞庭湖位于我国的_______省,是我国的第____大淡水湖。峨眉山在_______省,为我国______教四大名山之一。
2、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