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2课《寓言四则》第2课时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子,并解释其意义。
(1)身亡所寄( )
(2)其人舍然大喜( )
2、辨析面的多义词,分别作解释。
而:(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有闻而传之者 ( )
(3)而顷刻两毙 ( )
于:(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
若:(1)求闻之若此( )
(2)若屈伸呼吸(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是( )
A.宋之丁氏 晓之者曰
B.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
C.只使坠 得一人之使
D.亦不能有所中伤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阅读《穿井得一人》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国人道之 ( )
(3)丁氏对曰 ( )
(4)得一人之使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之于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氏询问这件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济阴贾人
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21教育网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B、犹为不足乎?(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C、渔者黯然而退。(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D、舟薄于石又覆。(介词,在)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济阴之贾人( )
②向许百金( )
③舟薄于石又覆( )
④盍救诸?( )( )
3、对下列各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有渔者以舟往救之。
有个打鱼人划着船前去救他。
B、我济阴之巨室也。
我是济阴的富豪。
C、渔者载而升诸陆。
打鱼人托着他并把他送到岸上。
D、立而观之,遂没。
打鱼人站在岸上看着商人,商人就淹死了。
4、根据这则小故事,以其中某一人物为对象,写一句评论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1)“亡”通“无”,没有
(2)“舍”同“释”,解除、消除
2、而:(1)表因果,因此 (2)表转折,但是 (3)表顺接,然后
于:(1)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对象 (2)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
若:(1)象,如 (2)你
3、(1)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2)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D(解析:A.“之”的意思分别是: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词;B.“若”的意思分别是:像/你;C.“使”的意思分别是:与“只”组合,指纵使,即使/使唤;D.“亦”都是“也”的意思。)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1)从井里取水 (2)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3)应答,回答 (4)劳动力
2、(1)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2)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二)课外阅读
1、A(解析:“而”表示转折关系。)
2、①商人
②先前,以前
③靠近、按近
④为什么 “之于”,“之”代指贾人
3、D
4、富人:富人不守承诺,应有此报应。
渔者:做人就要讲信用,没有信用的人,救之何益?
旁人:富人不守信用,固然可恶,但渔者见死不救,也不符合仁义的要求。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6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寓言四则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习目标 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2、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重点 把握寓言的艺术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难点 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情节,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比如我们熟悉的《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等,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听。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知识积累 课文一览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学生做笔记。 督促学生积累文学常识。
作品链接 《吕氏春秋》是我国战国末年秦相吕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共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这部书又名《吕览》。该书内容繁复,思想很不统一,儒、道、法、墨各家学说杂呈其中,所以后人又称它为“杂”家的代表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重要影响。《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手作,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收集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看。 了解相关古代文学作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预习检测 生难字 溉(ɡài) 汲(jí) 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 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读,并做好笔记。 扎实基础知识大关。
文言词语 (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 (5)闻之于宋君(知道、听说)(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 (7)身亡所寄(通“无”)(8)因往晓之(告知,开导)(9)若屈伸呼吸(你)(10)奈何忧崩坠乎(怎么,为何)(11)天果积气(果真,当直,表反问)(12)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受伤)(1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纵使,即使)(1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笔记。 积累文言词语。
通假字 (1)身亡所寄(通“无”)(2)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
一词多义 而:家无井而出溉汲(表因果,因此)有闻而传之者(表顺接,然后)而顷刻两毙(表转折,但是)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对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代这个问题)求闻之若此(结构助词,无义)又有忧彼之忧者(结构助词,“的”)若:求闻之若此(象,如) 若屈伸呼吸(你)
古今异义 (1)得一人之使(古义:劳动力,今义:派,让)(2)因往晓之(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晓)(3)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伤害;今义:说别人的坏话)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穿井得一人》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节省)一个人(的劳力)。”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着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君就派人去问那个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杞人忧天》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会没有地方依附,因而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担心,又为这个人担忧,于是就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气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的,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假如天当真是聚在一起的气的话,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开导他的人就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人的。那人说:“大地崩塌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就说:“地,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是聚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地崩塌呢?”那个人听了,就放下心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兴极了。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点拨:在复述故事时尽可能地抓住叙事的六要素。《穿井得一人》故事: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家中无井,只得专派一人外出取水。后来家中打了一眼井,他逢人便说:“我打了一眼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动力。”有人误传说他们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来。这谣言四处传播,最后都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了,宋君就派人去问这件事,这丁姓人家说“我们打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得到了一个人。”《杞人忧天》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地会塌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另有一个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告诉他说:“天就是一团气,你整天都在这团气中活动,怎么会担心天会塌呢?地就是许多土块组成,你整天在这土块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土块会陷落下去呢?”结果这个人就释然了。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点拨:《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疏通文意。讨论交流。复述故事。讨论交流。 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考查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准确把握故事的寓意。
拓展延伸 这两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点拨:《穿井得一人》:从丁氏的角度来说,在语言交流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误传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就不加思考地乱传,要动脑筋想一想,这个传言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是别人的谣言,更不能立即付诸行动,见风就是雨,这样以讹传讹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杞人忧天》:着眼于眼前,这是我们今天最现实的生活准则。杞人忧天常被人笑话。因为一个人如果整天都忧心于捕风捉影的想象,那他只能在恐慌中度日,这种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是不足取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今天的人们“忧天”似乎并无道理: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还真值得我们去“忧”。所以,今天的“忧天”应该给我们的环保意识敲响警钟。 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课堂练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溉( ) 汲( ) 杞( ) 坠( ) 躇步( ) 跐蹈( ) 中伤( )点拨:ɡài jí qǐ zhuì chú cǐ zhòn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1)及其家穿井( )(2)身亡所寄( )(3)若屈伸呼吸( )(4)天果积气(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6)其人舍然大喜( )点拨:(1)待,等到(2)通“无”(3)你(4)果真,当直,表反问(5)纵使,即使;(6)同“释”,解除、消除3、翻译下面句子:(1)家中无井而出溉汲。(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点拨:(1)家里因没有井,只派人外出找水灌溉。(2)你屈伸呼吸,整天都要在天中活动。(3)即使(天)坠落下来,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4、《杞人忧天》的寓意是什么?点拨: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完成作业。 加强对课知识的巩固。
作业布置 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课后完成作业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1、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穿井得一人》就因“人”字的含义而引发误解,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而深刻的哲理就蕴含在这样一个笑话中。2、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在《杞人忧天》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寓情节于对话中,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得到体现。 笔记。 了解本文的写作技巧。
课堂板书 寓言四则家中无井——一人外出汲水(得一人之使)家中穿井——节省一人劳力(得一人于井中)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劝:奈何忧崩、奈何忧坏结果:舍然大喜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觉。
( http: / / www.21cnjy.com )
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
庸人自扰
杞人忧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寓言四则
第2课时
2016部编版 七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比如我们熟悉的《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自相矛盾》《老马识途》等,这些寓言都来自《韩非子》。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则中国寓言。
课文一览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 慎行论 察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选自《列子 天瑞》,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教学目标
作品链接
《吕氏春秋》是我国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撰写的。全书26卷,共160篇,由12纪、8览、6论三部分组成。因书中有8览,所以这部书又名《吕览》。该书内容繁复,思想很不统一,儒、道、法、墨各家学说杂呈其中,所以后人又称它为“杂”家的代表作。该书的文字朴实简劲,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有重要影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列御寇手作,原书早已失传,现在的《列子》八篇是后人根据有关资料编著的,从思想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列子》一书虽然主要是收集古代典籍而成,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却形成了独立的思想体系,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生字把握
溉(gài) 汲(jí) 杞(qǐ)
坠(zhuì) 躇(chú)步
跐(cǐ)蹈 中伤(zhòng)
文言词语
解释下面红色的文言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
(2)家无井而出溉汲( )
(3)及其家穿井( )
(4)国人道之( )
(5)闻之于宋君( )
(6)丁氏对曰( )
浇灌、灌溉
从井里取水
待,等到
讲述
知道、听说
应答,回答
文言词语
(7)身亡所寄( )
(8)因往晓之( )
(9)若屈伸呼吸( )
(10)奈何忧崩坠乎( )
(11)天果积气( )
(12)亦不能有所中伤( )
(1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14)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
告知,开导
你
怎么,为何
果真,当直,表反问
伤害,受伤
纵使,即使
同“释”,解除、消除
通假字
(1)身亡所寄( )
(2)其人舍然大喜( )
通“无”
同“释”,解除、消除
一词多义
而:家无井而出溉汲( )
有闻而传之者( )
而顷刻两毙( )
于: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
表因果,因此
表顺接,然后
表转折,但是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对象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
一词多义
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
求闻之若此( )
又有忧彼之忧者( )
若:求闻之若此( )
若屈伸呼吸( )
代词,代这个问题
结构助词,无义
结构助词,“的”
象,如
你
古今异义
(1)得一人之使( )
(2)因往晓之( )
(3)亦不能有所中伤( )
古义:劳动力,今义:派,让
古义:开导;今义:明白,知晓
古义:伤害;今义:说别人的坏话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穿井得一人》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人,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打水)。等到他家打了一口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节省)一个人(的劳力)。”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着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君就派人去问那个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整体感知
《杞人忧天》译文: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坠落下来、地会崩塌下去,自己会没有地方依附,因而急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人,看到这个人这样担心,又为这个人担忧,于是就前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在一起的气罢了,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气的,你一屈一伸、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中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假如天当真是聚在一起的气的话,日月星辰不会坠落下来吗?”
整体感知
开导他的人就说:“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人的。
那人说:“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就说:“地,不过是聚积起来的土块罢了,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块。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地崩塌呢?”
那个人听了,就放下心来,高兴极了,开导他的人也放下心来,高兴极了。
整体感知
2.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两个故事。
点拨:在复述故事时尽可能地抓住叙事的六要素。
《穿井得一人》故事: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因家中无井,只得专派一人外出取水。后来家中打了一眼井,他逢人便说:“我打了一眼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动力。”有人误传说他们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来。这谣言四处传播,最后都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了,宋君就派人去问这件事,这丁姓人家说“我们打井节约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得到了一个人。”
整体感知
《杞人忧天》故事: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地会塌陷,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另有一个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告诉他说:“天就是一团气,你整天都在这团气中活动,怎么会担心天会塌呢?地就是许多土块组成,你整天在这土块上活动,为什么要担心土块会陷落下去呢?”结果这个人就释然了。
整体感知
3.说说这两则寓言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穿井得一人》的寓意可以概括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杞人忧天》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拓展延伸
这两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穿井得一人》:从丁氏的角度来说,在语言交流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误传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就不加思考地乱传,要动脑筋想一想,这个传言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是别人的谣言,更不能立即付诸行动,见风就是雨,这样以讹传讹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拓展延伸
《杞人忧天》:着眼于眼前,这是我们今天最现实的生活准则。杞人忧天常被人笑话。因为一个人如果整天都忧心于捕风捉影的想象,那他只能在恐慌中度日,这种毫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是不足取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今天的人们“忧天”似乎并无道理:大气污染、臭氧层被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还真值得我们去“忧”。所以,今天的“忧天”应该给我们的环保意识敲响警钟。
课堂练习
1、给下面红色的字注音。
溉( ) 汲( ) 杞( )
坠( ) 躇步( )
跐蹈( ) 中伤( )
点拨:gài jí qǐ
zhuì chú
cǐ zhòng
课堂练习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 )
(2)身亡所寄( )
(3)若屈伸呼吸( )
(4)天果积气( )
(5)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6)其人舍然大喜( )
待,等到
通“无”
你
果真,当直,表反问
纵使,即使
同“释”,解除、消除
课堂练习
3、翻译下面句子:
(1)家中无井而出溉汲。
(2)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
(3)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点拨:(1)家里因没有井,只派人外出找水灌溉。
(2)你屈伸呼吸,整天都要在天中活动。
(3)即使(天)坠落下来,也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课堂练习
4、《杞人忧天》的寓意是什么?
点拨: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
作业布置
根据开头续写寓言:一只狐狸发现了一个结满果实的葡萄园……;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请你以其中任意一句话为开头,续写一则寓言故事。
课堂小结
这两则寓言在写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语言幽默风趣,寓理于事。《穿井得一人》就因“人”字的含义而引发误解,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而深刻的哲理就蕴含在这样一个笑话中。
2、通过对话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活动。在《杞人忧天》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对话,寓情节于对话中,人物形象也在对话中得到体现。
课堂板书
穿井得一人
以讹传讹
杞人忧天
庸人自扰
家中无井——一人外出汲水
(得一人之使)
家中穿井——节省一人劳力
(得一人于井中)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
劝:奈何忧崩、奈何忧坏
结果:舍然大喜
寓言四则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有大把优质资料?一线名师?一线教研员?赶快加入21世纪教育网名师合作团队吧!!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http://www.21cnjy.com/zhao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