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中国画莲 :荷花 芙蓉 芙蕖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dūnyí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学体裁;
2、积累“蕃”“濯”“鲜”等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3、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感情。
4、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说”:
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了解作者周敦颐 周敦颐他在南康郡做官时,曾率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预习检测1、《爱莲说》选自 作者是 ,
字 , 朝 , 家。
2、《爱莲说》是一篇 ,通常借
说明 .
3、生字注音:
甚蕃( ) 不蔓( )不枝
亵( )玩 鲜( )有闻预习检查:给下列红字注音.
甚蕃 淤泥 濯清涟 ????
亵玩 隐逸 鲜有闻 1、解释下列字词
甚: 蕃: 予: 濯:
益: 鲜: 宜:
清涟: 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晋jìn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rǎn ,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qīng ,亭tíng亭净jìng植zhí ,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yú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 !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yí乎众矣!爱莲说周敦dūn颐yí注音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速度舒缓一些
3、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骈句,散句结合)
4、读出感情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亲近而不庄重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舒缓语气表转折清水生枝蔓长枝节远播更加高耸的样子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
为,菊是
花中的隐
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少应当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宾语前置标志思考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生长环境 体态、
香气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并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庄重高洁正直芳香清高生长
环境体态
香气风度
气质3、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比喻君子不与污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比喻君子不攀附权贵;比喻君子美名远扬;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象征②莲花“中通外直”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莲花“不蔓不枝”
④莲花"香远益清”
⑤莲花“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5、“说”这种文体侧重于议论,那么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第二段莲,花之君子者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隐逸的代表谁爱菊花?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叹惋 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是富贵的象征。就像那些贪图享乐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辈,未免有些庸俗。
鄙薄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赞美爱菊爱牡丹爱莲(鲜)(众)(独)隐逸者
离世隐居富贵者
追名逐利君子
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叹惋鄙弃赞美 文章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除了莲花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衬托衬托君子富贵者隐逸者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莲花。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菊花正衬莲花
牡丹反衬莲花
陶渊明世人“予”衬托手法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几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鄙弃。衬托主题思想:
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总结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作者借 的形象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莲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莲君子爱生态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隐逸惜牡丹富贵厌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以花喻人小结: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比较文中八个“之”字的用法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7、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6、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课堂练习: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
4)“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
( );“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陋之有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 )
A.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B.有仙则名。
译文: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D.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 气。D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下列关于《陋室铭》《爱莲说》的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B.《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但它并没有发展成一种文体。
D.“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C1.赏花·读诗·情趣浓
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诗人林逋《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苏轼有诗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的佳句。
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意双关,耐人寻味。
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宋·陈与义诗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别具一格,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