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一个人和一幅画
1.理解“闲适、猎奇、流溢、兴趣盎然、莫名其妙”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学习目标
同学们,看到“一个人和一幅画”这个题目,说说你想知道些什么?
问题导入
作者简介
丁肃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河北邢台人。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创作小说、散文。
著有长篇小说《城市封面》《困惑地带》,小小说集《楼上楼》,散文集《芭蕉雨》《誓不成佛》等八部,散文《誓不成佛》获第二届老舍散文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小说界》《飞天》等国内多家文学期刊。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涂鸦
蝎子
难熬
衔接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多音字
背
{
咽
{
趟
{
熬
{
一个(
)的人和一幅(
)的画
,并说说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
老人的动作描写。
老人的语言描写。
老人的那幅画。
提示: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
这位朴实的老人,他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植树造林是有益于后辈的事情,所以坚持了下来,几十年如一日,不辞辛苦,默默无闻,他克服了各种困难,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植树造林的绿化事业,这不就是最美的一幅画吗?
邰丽华颁奖词:
从不幸的低谷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拓展知识
再见!《一个人和一幅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品读中,结合老人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人那种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老人身上的可贵品质和美好情怀;
2.理解这一幅画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会侧面描写对人物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由题质疑。
板书课题“一幅画和一个人”,提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有这些疑问:
1.我想知道是一幅怎样的画和一个怎样的人?
2.我想知道这幅画和这个人之间是什么关系?
3.我想知道这个人和这幅画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带着问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把字音读正确。
2.出示重点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粗犷
闲适
端详
猎奇
景致
挽留
山坳
流溢
郁郁葱葱
漫无边际
兴趣盎然
莫名其妙
3.出示一个()的人和一幅()的画,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适当的词语,并说出自己填写的理由。
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读书,采用互读互检等方式,练习正确流利读书。
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再次熟悉课文,尝试说出选择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出示中心话题,形成探究主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个人和这幅画,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找一找,画一画,并说说理由。
3.自己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4.最后全班交流,以读促悟,读中感悟。
学生可能会从四个方面入手谈自己感动之处:
1.围绕老人的外貌和手的细致描写来谈。
2.围绕老人的动作描写来谈。
3.围绕老人的语言描写来谈。体会老人的执着与坚强。
老人的语言很简单,在和我的多次对话中都是回答简单的一个字——“啊”,竟有六次之多;话虽不多但很纯朴的一个老人。
4.围绕老人的那幅画来谈。
“两个小人儿,都握着铁锹,在种树。”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两个”来感受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抓重点段落,升华情感。
围绕课文最后一段的情景描写,体会老人的美好情怀。结合重点词语“歌声”“身影”“晚霞”的特殊含义来理解。
三、带着体会到的感情再读全文。
四、拓展练笔。
假设老人当选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你打算怎么给他写颁奖词。练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