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共4课)教学课件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共4课)教学课件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8 17:22:35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语 文八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10.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等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东方之珠”——香港通 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一种应用写作文体。新闻的特点知识积累迅速及时
内容真实
语言简明择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消 息:
电视新闻:
人物通讯:
特 写:声画合一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场景再现 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感 知 课 文 本文报道了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一件事。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欣喜之情。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 导语3. 主体 4. 结语1. 标题(第1段)(第2—10段)(第11段)讨 论 文中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港督府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英国殖民主义者结束在香港的统治权,中国恢复香港主权 这篇通讯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品味语言1.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3.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4.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香 港 中 环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拓展延伸 ① 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②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分析课文 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动脑筋 分析课文1. 导语部分交代了什么内容?2. 将导语浓缩为不超过30字的一段话。 一是点题,点明了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回国。 “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就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象征意义。
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
英国米字旗降落,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1.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说的是港督的建筑,实际上表达了
这样的意思: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任港
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已
经永远地成为了过去。2.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结束。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
下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作者郑重
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
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而喜
悦的心情。3.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 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
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被忘记
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期待,终于迎来
了香港回到祖国怀抱的一天。但作者心中丰
富的情感,却是通过精确地记下英国统治香
港的时间来表现的,语言非常含蓄,很有分
寸感。4.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这里没有讽刺,没有痛骂,我们却可以在看似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心潮的起伏。课件10张PPT。语 文八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1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谭士珍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掌握字词,正音正义。
根据时间顺序找出文中发生的事件。快速阅读 整体感知给下列字词注音:
籼 ( ) 黔( )
蕊 ( ) 钵( )
硕 ( ) 鉴( )xiānqi1nruǐbōshuòji3n
大相径庭:
矢志不移:
劫后余生:
经久不息:
功成名就: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立下志愿决不改变。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经过很长的时间不停止。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解释下列词语:根据时间提示,概括发生的事件。1930年:
1953年秋:
50年代末:
1964年:
1974年冬:
1987年3月15日:
1989年4月:细读课文 体会形象找出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典型事例。
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1.农民向福财买稻种。2.试验秧苗惨遭破坏。——心系农民 为民分忧——不屈不挠 献身科技运用典型事例写人生动的细节描写用数字说话人物通讯拓展延伸 袁隆平的事迹对你有何启示课件11张PPT。语 文八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12.三十年前惊世一跪 三十年后一座丰碑
施罗德为波兰勃兰特纪念碑揭幕
谭 蕾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勃兰特简介
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1913—1992),德国政治家,1969—1974 年任西德总理,以和苏联集团和解的新东方政策打开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 年在华沙的华沙之跪引起全球瞩目。为此他在1971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勃兰特名列第5位。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用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事件新闻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侧重“再现”。 新闻特写主要有事件特写和人物特写,事件特写以写事为主,人物特写以写人为主。描写是新闻特写的主要表现手法,运用文学笔法进行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写作上要求集中、突出,忌面面俱到。 又是一个萧瑟的冬日,还是这个古老的城区,沿着同样的路线,拾级而上,德国第33 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来到波兰首都华沙市内的二战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 庄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萧瑟的冬日”“古老的城区”刻画出了怎样的氛围?它们刻画出了静谧、严肃的场面,烘托了当时的氛围。“又是”“这个”“还是”“同样”等词有怎样的效果?它们巧妙地将两个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为下文做铺垫,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十年后,德国战后的新一代领导人沿着维利·勃兰特的足迹又踏上了这块土地:2000年12月6日中午,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在对波兰进行短暂访问期间,再次来到他的前辈曾经真诚下跪的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个花圈。随后,格哈德·施罗德又为安放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附近的维利·勃兰特纪念碑揭幕。施罗德说,维利·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上面这段话揭示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这段话揭示了“三十年前惊世一跪”的深层原因,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犹太死难者的悼念和愧悔,也有坦诚面对过去以及勇敢承担历史责任的态度,正是这种思考和态度铸就了世界外交史册的一座丰碑。这段话丰富和拓展了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意义。阳光下,纪念碑浮雕上这位领导人下跪的侧影显得凝重而神圣。最后这段语言含蓄隽美,以特写镜头的方式刻画的画面定格在人们心间,耐人寻味。请简析课文最后一段。新闻特写勃兰特惊世一跪第一段 刻画施罗德祭奠犹太死难者一幕。第二、三段 以插叙的方式刻画勃兰特下跪的惊世之举及其原因。第四、五段 回到当下,说出了勃兰特纪念碑的特殊意义。 一座丰碑:勃兰特纪念碑课件10张PPT。语 文八年级 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9.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许基仁等 板块:教学设计—课件 消息 是一种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 国际
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特 点迅 速 及 时
内 容 真 实
语 言 简 明从课文中找出能描述下列图片的文字。看图说话看图说话完毕,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的内容。标题引题正题副题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引出题目
高度概括消息内容区分这则消息副标题、导语以及主体。副标题导语主体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第一、二自然段第三段至结束看图写话模仿主体部分的文字,描写下列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