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誉为“民族魂”的人。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他领着我们去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到《故乡》看了《社戏》,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华盖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1881-1936)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题解 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记念?君: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有关时代背景 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 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请 愿 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责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
据三一八请愿参加者回忆,学生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现段祺瑞不在政府,准备转去段公馆请愿。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学生。
洗涤( )惮 ( ) 攒( )射
尸骸( ) 长歌当哭( )
喋血( ) 杀戮( )
殒( )身不恤( )
浸渍( ) 立仆( )
菲薄( ) 绯红( ) 惩创( )
桀骜( )( )dídàncuánháidàngdiélùyǔnxùzìpūfěifēichuāngjiéào重点字音 长歌当( dàng )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
殒( Yǔn )身不恤 (xù ):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广有羽翼:指到处都有帮凶,含贬义。
重点词语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1~2)记念的缘由 爱 恨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3~5)追忆刘生平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6~7)教训和意义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1、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2、参加师大学潮斗争被开除
3、听我的讲义,始终微笑,态度温和
4、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
5、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并被戕害
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温和善良爱国总结: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表现刘和珍追求进步的精神。本文记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本文中作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沉默”“无话可说”)中犹豫、徘徊,而作者的感情也在“说话”与“不说”之间往返起伏,可以将此看做情感发展的内在线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及其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探究一
第一部分第二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分析:从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可看出刘和珍敢于反抗、追求进步的精神,这样的有志青年被害,“写一点东西”是为了纪念死者。
第一部分第三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分析:是因为反动派的下劣凶残和“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让作者愤怒到了极点,说不出话来。“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第二部分第二段:“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写一点东西”是为了记念死者,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和流言家的阴险;同时也是为了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血债。
第四段末段:“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把愤怒的感情推向极点,概括尽反动势力的残暴、流言家们的无耻和青年死难的惨状。
第五段首段:“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作者还是忍不住了,接下来是揭露真相,表达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末段:“呜呼,我说不出话。”
作者有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以不说为说,让人沉浸在无比的悲哀和愤怒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说
不说
痛悼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
悲愤至极
不欲敌人快意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悲
愤激励探究二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1、爱国青年
“欣然前往”请愿“始终微笑”“和蔼”“沉勇而友爱”2、反动 势力段政府(当局者、执政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作者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罪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3、“无恶意的闲人”(庸人)——“以饭后的谈资”痛心于“庸人”的不觉醒、不抗争,痛心于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下劣凶残无耻作者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奉献自己的悲哀和尊敬。
请分析鲁迅对这次请愿的看法及这次请愿的意义。 看法:“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
作者为这次徒手请愿而流血深感惋惜,为这次意义寥寥的牺牲而感到痛心。
意义:①对请愿来说,意义很寥寥,但爱国青年的血还是有意义的,肯定它的社会影响。
②中国女子的勇毅精神,没有因为数千年来的压抑而被消灭。
③“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觉悟起来,摆脱麻木;而“真的勇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行。
(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这句是典型的鲁迅式长句。“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指社会的黑暗;“最大的哀痛”指作者无法压抑的悲愤;“它们”指反动派和那些“学者文人”;“后死者”,作者自称。全句意思是:认清社会的黑暗,抒发自己强烈的悲愤之情,写下这篇文章纪念死者。名句赏析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句赞扬猛士勇敢面对残酷的现实,英勇清醒、永不回避的精神。鲁迅向来倡导对现实对人生直面的态度。“哀痛者和幸福者”就是指上文中所说的“真的猛士”,因为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对“真的猛士”的赞扬与下文对庸人的批判,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鲁迅对人生意义的认识。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凶险。军人凶残,文人嚣张,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最后的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与鼓动。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在殉难烈士的精神感召下,逐步觉醒,增长勇气;“真的猛士”会更坚定地奋勇前进。鲁迅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鼓舞大家“直面人生”,经受生死的考验,完成烈士未竟的事业。课堂小结 本文是鲁迅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纪念性文章。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鲜明,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并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的同时,颂扬了“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敢精神,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 朽不垂永 这次死伤者之中,妇女小孩占了一部分。我想,要是以到会的人数和死伤者来做比例,妇女小孩的死伤率一定比男子高得多吧。她们身小力弱,经不起惊吓,据说有许多是在仓皇奔走中多被群众拥倒后踏死或踏伤的。我们要是劝告女志士们,以后少加入群众运动,她们一定要说我们轻视她们,所以我们也不敢多嘴。可是对于未成年的男女孩童,我们不能不希望他们以后不再参加任何运动。虽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你们目下还算不上“匹夫”,这责任也不妨诿一诿,等你们成了“匹夫”,再来担当吧。这话自然特别对他们的父兄,尤其是他们的师长说的。对理性没有充分发展的幼童,勉强灌输种种的武断的政治或宗教的信条,在我看来,已经当得起虐待的名字,何况叫他们去参加种种他们还莫名其妙的运动,甚而至于象这次一样,叫他们冒枪林弹雨的险,受践踏死伤的苦!做父兄,尤其是做师长的,也不能因为他们自己愿意去,便不加劝阻禁止,不能因为他们愿意去,便脱卸自己的责任。他们还没有审判力,他们还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意志。父兄师长们对于孩童们乱吃东西,尚且恐怕他们生病,加以劝阻禁止,何况参加关系重大的国事呢?
——陈西滢《闲话》 自然,同丘八先生讲人道,还不如向着老黄牛弹琴。可是,卫兵无论怎样的残忍,无论怎样的仇视学生,没有居高位者的明令或暗示,我想他们还没有胆量干出这种惨酷残暴的行动来。
这主谋的是谁,下令的谁,行凶的是谁?他们都负有杀人的罪,一个都不能轻轻放过。我们希望特别法庭即日成立,彻底的调查案情,严正的执行各罪犯应得的惩罚。我们希望国民军当局,在抛弃北京之先,贯彻这种主张。这样他们才可以满足一部分民众对他们的属望。这样他们才可以在民众的心中留一个去思的纪念。法权会议的代表还在北京,我们究竟有法律的呢,没有法律的呢,就在此时表示了。
——陈西滢《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