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认识三角形(1)
1.在三角形中,已知∠1=50°,∠2=60°,∠3=
。
2.在直角△ABC中,∠A=35 ,则另一个锐角∠B=
。
3.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20°和60°,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3:4,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是
度。
5.根据图中已知角的度数,求得∠α=
.第四章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
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新知探究;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第四环节:总结反思;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给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找出图片中常见的几何体。
活动目的:
使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
,
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开启本节课“三角形”的学习。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新知探究
本环节分为5个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1.自主学习
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再次阅读课本81~83页,完善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推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理解三角形的分类。
4.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活动目的:让学生安静地自学和思考,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回忆预习内容,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本节课做好准备。
活动内容:2.三角形定义
请学生依次回答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和三要素,教师强调注意点。
(1)三角形的定义:由
线段
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可用符号“
”表示,如右图三角形记作:
。
(3)三角形的三要素:
内角:三角形中有
个内角:
,
,
。
顶点:三角形中有
个顶点,顶点
,顶点
,顶点
。
边:
三角形中有
条边,顶点A所对的边
也可表示为
,
顶点B所对的边
表示为
,顶点C所对的边
表示
。
练习:
(1)以AB为边的三角形共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
;
(2)以B为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
;
活动目的:学生自学三角形的定义、基本要素(边、内角、顶点)、表示方法,回答时教师给予补充和强调注意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一个练习巩固知识点,同时学会按一定规律顺序找三角形,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内容: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纸片,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展示。
由撕一个角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撕、拼的情况下可以直接作辅助线,板书一个方法,让学生再次小组合作,讨论辅助线的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再请学生展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到各小组巡回指导,参与他们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是并不急于评判他们的答案,而是有针对性的启发和指导,让学生们主动思考,团结协作的释疑。
练1: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请问第3个内角是多少度?
①30°,50°,
②70°,20°,
③82°,23°,
练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x,2x,3x,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是
、
、
。
活动目的: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分析、说理、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理解,从而突出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学会用一定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今后的几何证明打下基础.
两个练习让学生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问题,为今后的综合题目打下基础。练2为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做铺垫。
活动内容:4.游戏时间,三角形按角分类
下图中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个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一个钝角。
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练1、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进行分类: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练2: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①20°和40°:
②56°和34°:
③70°和40°:
练3:适合条件∠A=∠B=2∠C的△ABC是
三角形
活动目的:猜角游戏需要学生再次利用三角形内角和解答,引导学生对三角形按内角大小进行分类。通过对三角形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分类的基本思想。
三个练习巩固知识,其中练3可以利用比,方程思想,还可以利用游戏结论直接得出。
活动内容:5.直角三角形
将右图补充完整,这个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表示为
。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练:已知∠ACB=90°,CD⊥AB,垂足是D。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是哪几个?
分别说它们的直角边和斜边。
当∠A=60°时,∠B=
,∠1=
,∠2=
。
(3)∠1和∠A有什么关系?∠2和∠A呢?
活动目的:直角三角形的符号、斜边、直角边以及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这是学生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之后的延伸。用练习题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熟悉这个今后常见的图形。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活动内容:
巩固练习
1.△ABC中,∠A=45°,∠B=63°,则∠C=(
)
A.72°
B.92°
C.108°
D.180°
2.在一个三角形ABC中,∠A=∠B=45°,则△ABC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2: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4.如图△ABC中,∠B=30 ,∠BAC=80 ,AD平分∠BAC,则∠ADC的度数为(
)
A.30 ;
B.40 ;
C.70 ;
D.80 .
拓展提高
1.在△ABC中,∠B=45°,∠A比∠C大15°,则∠A的度数是
。
如图,已知DF⊥AB于点F,且∠A=45°,∠D=30°,
则∠ACB=
.
3.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CDE=150°,
则∠C=__________.
活动目的:练习的安排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过程设计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
活动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说说自己本节课在知识、方法和思想上的收获。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法及有关概念,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三角形按角分类.
第五环节:课堂检测,布置作业
活动内容:课堂检测
1.在三角形中,已知∠1=50°,∠2=60°,∠3=
。
2.在直角△ABC中,∠A=35 ,则另一个锐角∠B=
。
3.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20°和60°,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4.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2:3:4,这个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是
度。
5.根据下图中已知角的度数,求得∠α=
.
布置作业:课本84页习题4.1
1.必做:第1~4题
2.选做:第5题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课后教师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指导,学生也可以有针对的复习,查缺补漏。对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会推动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教师实现分层教学。
1
2
3
1
(
)
(
)
(
)
A
B
C
A
B
C
D
E(共26张PPT)
第四章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1)
t图中有你常见的几何图形吗?
学习目标
1.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等概念。
2.探索并推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3.理解三角形的分类。
4.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1)三角形的定义:由
线段
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可用符号“
”表示,
如图三角形记作:
。
△
△ABC
【1】三角形的定义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
首尾顺次
(3)三角形的三要素:
内角:
三角形中有
个内角:
,
,
。
顶点:三角形中有
个顶点,顶点
,顶点
,顶点
。
边:
三角形中有
条边,顶点A所对的边
也可表示为
,
顶点B所对的边
表示为
,顶点C所对的边
表示
。
3
∠A
∠C
∠B
3
3
A
B
C
BC
a
AC
b
AB
c
【1】三角形的定义
(1)以AB为边的三角形共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
;
(2)以∠B为内角的三角形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
。
练:
3
△ABD、△ABE、△ABC
4
△BFD、△BAD、△BAE、△BAC
【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如何验证呢?
1
2
3
1
a
b
练1:
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如下,
请问第3个内角是多少度?
①30°,50°
②70°,20°
③82°,23°
100°
75°
90°
练2: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x,2x,3x,
则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是
、
、
。
下图中三角形被遮住的两个内角是什么角?
游戏时间,放松一下
【3】三角形的分类
观察下面的三角形,并把它们进行分类:
锐角三角形
:
直角三角形
:
钝角三角形
:
③⑤
①④⑥
②⑦
练1:
练2:
一个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56°和34°,
这个三角形是
三角形。
练3:
适合条件∠A=∠B=2∠C的△ABC是
三角形
直角边
直角边
斜边
1、常用符号“Rt ABC”来
表示直角三角形ABC.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
间有什么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练:
已知∠ACB=90°,CD⊥AB,垂足是D。
(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是哪几个?
分别说它们的直角边和斜边。
(2)当∠A=60°时,∠B=
,∠1=
,∠2=
。
(3)∠1和∠A有什么关系?∠2和∠A呢?
巩固练习
1.△ABC中,∠A=45°,∠B=63°,则∠C=(
)
A.72°
B.92°
C.108°
D.180°
2.在一个三角形ABC中,∠A=∠B=45°,则△ABC是(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以上都不对
3.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为1:2:3,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能确定
4.如图△ABC中,∠B=30 ,∠BAC=80 ,AD平分∠BAC,则∠ADC的度数为(
)
A.30
B.40
C.70
D.80
拓展提高
1.在△ABC中,∠B=45°,∠A比∠C大15°,
则∠A的度数是
。
2. 如图,已知DF⊥AB于点F,且∠A=45°,∠D=30°,
则∠ACB=
.
3.如图,已知AB∥CD,BE平分∠ABC,∠CDE=150°,
则∠C=
.
你的收获
课堂检测
作业
课本84页习题4.1
1.必做:第1~4题
2.选做:第5题
谢谢同学们,再见!教材分析
数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四章《三角形》安排了5个内容:“认识三角形”,“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角形”、“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其中第1节“认识三角形”安排了4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三角形的有关概念、符号表示三角形以及这些基本元素;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获得一定的推理活动经验,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判断出给定三角形的形状;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是引入三角形一章的开篇之作,既是上学期所学线段和角的延续,又是后继学习全等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础,在知识体系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此,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及其内角等概念,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验证过程,理解三角形的分类,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应用概念、定理等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应用,探索并推理三角形的内角和。
难点:利用撕、拼、辅助线等多种方法探索和推理三角形的内角和。课后反思
本节课用生活图片引入,学生很容易在图片中抽象出三角形这个几何图形,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给学生3分钟时间再次明确学习目标,阅读课本,完善学案,学生自己预学内容再现,使学生快速投入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预习充分,三角形相关概念总结准确,回答对应习题时解答非常清楚,但其中一题“适合条件∠A=∠B=2∠C的△ABC是
三角形”,学生出现三个角为2:2:1的错误,此时,引导学生自己改错,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课堂气氛好,学习效果高。
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第一次讨论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通过撕、拼等方法验证,学生在简单操作中完成验证,获得成就感。再引导学生直接利用辅助线完成验证,板书过程规范了学生的书写过程。两次讨论让学生充分展现,培养了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
猜角游戏再次利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同时自然引导学生小学时学过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分类是按内角大小的分类,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巩固练习和拓展提高,放手让学生展讲,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生观察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学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本节课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我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语言不够精炼,语调不够吸引学生。应让学生充分表达,不抢学生的话;2.学生回答问题时点评不到位。一名学生展示辅助线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时说“画一条直线”,我应该规范她的语言“过点A作DE∥BC”;3.对学校录播室系统不够了解,只利用学校录播室和一台录像机,没能拍摄到每个学生;4.课堂实录后期制作不精细。我用会声会影X8软件完成的后期制作,先向同事学习使用方法,然后再自己制作,由于操作不熟练,再加上刚修完产假还在哺乳期,尽管已经用了20多天时间制作,但还有不足之处。
总之,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让我发现自身很多不足,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自身教学素养和能力,收获很多。虽然整个过程消耗大量精力,但很享受这个过程。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参加,不断提高自己。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