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资源(上册) 再塑生命的人(学案+练习+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同步备课资源(上册) 再塑生命的人(学案+练习+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9 10:14:13

文档简介

一、积累与运用
1.列词语书写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繁花嫩叶
洗耳恭听
鸦鹊无声
持之以恒
B.得意扬扬
珠丝马迹
整装待发
宽宏大量
C.小心翼翼
截然不同
花团锦簇
浑为一谈
D.波光鳞鳞
形影不离
自作主张
喜出望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项,“鹊”应为“雀”;B项“扬”应为“洋”,“珠”应为“蛛”;C项,“浑”应为“混”;D项“鳞”应为“粼”,因此B项有两个错别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大奖。
B.对于他人的言论,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应该从整体着眼,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
C.中国古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D.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出发,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的
技艺精巧,非人工所能为。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经新华日报全体编辑记者半个多月的审慎投票、积极推荐,“2012江苏十大印象”于1月10日出炉。
B.通过三年的艰苦建设,使无锡人民享受到地铁交通的便捷舒适。
C.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校开设了有关方面的讲座,得到了师生好评。
D.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答案】D
【解析】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依次填人下面文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
;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
;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
;再见了,我的小学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能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来传递最大的信息,即用语要简明;同时要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燃一个冬天了。”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答案】孙老师夫妇为学生生火,学生烤火取暖。 孙老师的女人担忧没有足够的燃料过冬,孙老师却不在意。(4分,每处2分,概括合理均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2分)
【答案】对学生关怀备至
勤劳顾家
理解丈夫(或:支持丈夫)(答出一点即可)(2分,每空l分,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要结合文章中人物的一举一动,说话做事加以分析,且要结合文章主题确定用哪类词语加以概括。第一个空后有“而”字的提示,第二、三个空前有“却”字的提示。这样答案就好写多了。从而也降低了概括中的难度。学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文中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答案】突出山村冬天天气严寒,为下文写学生们雪中送炭作了铺垫,也衬托了学生这种行为的感人。(3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首先要知道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什么,然后放到题目中的句子处加以分析,看看能有哪些合适的语句,结合文章内容拟出答案,即渲染了什么氛围(写出了什么内容),烘衬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考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请写出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
【答案】学生们送的木炭能满足孙老师夫妇一个冬天取暖的需要。 爱心使孙老师夫妇和学生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温暖。
(或:孙老师用爱温暖着学生,而学生也用真挚的爱回报老师,使寒冷的冬日充满暖意。)(4分,言之有理均可)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分析题目的含义时要结合文章中心,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分析题目的作用时也要全面分析,不要局限于一点。表层和深层的意思都比较明确,表层的文末就有,深层的结合主题一看也能明白。关键是要用准确的、简洁的语句表达清楚。
考点: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与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30分30分钟)
一、积累运用(1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3分)
A.刹那
shà
分歧qí
诀别jué
隐匿nì
截然不同jié
B.徘徊huí
姊妹zǐ
祷告dǎo
贮蓄chǔ
花团锦簇cù
C.尴尬gān
枯涸hé
威慑 shè
栅栏zhà
精神抖擞sǒu
D.绰号chuō
须臾yú
蜷曲juǎn
黄晕 yùn
梦寐以求mèi
【答案】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物理兴趣班呢?
B.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C.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学生。
D.“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说:“做题目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C:把“、”去掉。D:冒号改为“逗号”。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C.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获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D.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小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和情感色彩,要根据语境从这三个方面判断正误。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A句“不耻下问”是指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不以为耻,不符合句意;B句中“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指不符合句意,D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与后面“笑了起来”重复。@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C.华裔球星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D.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在最后加“的行为”。B:“通过”或“使”去掉一个。C:把“正在”去掉。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
③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幸福栖居在低矮的草房里的情景。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站在窗台上雪白的鸽子熏醉,而我们的欢声笑语又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
④我想起了栖居在村庄里的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⑤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⑦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感觉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⑧我疲惫已极,失落了自己纯洁的灵魂。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⑨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一个烫手的词,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本文有删改)
1.“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中想到了村庄的哪些情景?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答案】冬夜里家人团聚的亲情;冬天里鸟儿幸福的生活;村庄夜晚的树林和蓝月亮;离家的那年春天和妈妈告别的情景。
(4分,每点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第⑥节“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前文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的同时,又开启下文表达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感受(或背叛故乡的煎熬与失落)。
【解析】试题分析:本段在文中,很容易让人想到其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应结合此段在内容和结构这方面来分析其作用。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
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夜色中的村庄的静谧和柔情,有着一种自然诗意之美。
②将城市的喧嚣与村庄的宁静安详进行对比,突出城市给人带来的迷失与痛苦以及作者对村庄的思念。
【解析】试题分析:①鉴赏语句可从修辞方法入手,若是描写情景内容,可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并分析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含义:一是指作者的生活离村庄越来越远,二是指作者的灵魂离纯洁的“村庄”(我精神的天堂)越来越远。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寄托的村庄生活的思念和呼唤。
【解析】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
【教师释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
【讨论明确】
不可以,我早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理解了自然,懂得了什么是爱。生命获得了新生,原有的生命被重新塑造,“再塑生命的人”这个标题很好的揭示了中心,而“我的老师”虽然能表达出文章的内容。但相比而言,却不表达文章的主旨。
【课堂提升】
阅读《此人不用抒情》,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此人不用抒情
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吹牛的事儿。我们玩的吹牛是种扑克游戏,大小王能代替任何牌,真一手假一手地出牌。如果怀疑,可以翻底牌,是真的,就把对方的牌拿着,假的——牛皮吹破了,对方拿回自己的牌,谁先两手空空,就赢了。我常常输,倒不是因为父亲多会吹牛,而是我太多疑心,总要揭他的底牌,差不多都是真的,结果他赢了。如果他这时说,别揭父亲的底牌,因为父亲对孩子不能作假的,也许我会记住,某一天写篇文章。事实上,他没有什么也没说,我们只是玩这个游戏。
我唠唠叨叨地写过许多母亲的文章,但很少写父亲,分明有那么多故事,但喜欢收着藏着,一如父亲本身的内敛。
小时候我调皮捣蛋,没少让父亲修理。他基本上不用树条,亲自动手。常常是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抽我屁股。抽得我肚子一挺一挺的,扯起嗓子嚎,父亲就歇下来。事隔多年,我已经忘记痛了,但是屁股忽然而来的热乎劲一直记得。
他教过一阵子小学,因为成分不好不让教了。本来就是农民,这个落差立刻被填平了,太多事情要做,去修襄渝铁路。他会打铁,会码石墙,这两样都算是技术活儿。“我是铁匠!”他多少有些自豪,他还是石匠,据说当地有上好的青石,是做辣子窝好料。逢上雨天,他叮叮当当地钻,时不时飞些火花。他还是木匠,还是篾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父亲热爱手艺,有一年他从大柿树掉下来,落在松软的柴禾上,捡回一条命,可肩膀脱臼了,用布带子挂着。他闲不住,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学油漆,他想当漆匠!
他不光是个手艺人,他喜欢文艺,当年偷偷摸摸地抄过《第二次握手》。这个手抄本我小时看过,并不觉得动人。他叹息说,小娃子只晓得认字,知道个啥?他看了琼瑶的《一颗红豆》说,写得好。快七十岁时看汪曾祺的小说集,看得哈哈大笑说,这个老汉好玩得很。他喜欢那篇《受戒》,觉得和尚在庙里杀猪像是看戏。  
他六十岁生日,我打电话祝愿他,万寿无疆,一元复始。他说,前面一句就算了,后面一句如同数数字,多数几年也好。
他善酿酒,醇香绵长,我喜欢喝。每年回家坐定,要尝新酒,自然是不错的。他接过酒杯,也尝。母亲说,你喝了好多,还尝啥呢?他说,甲申(我的名字)说的这个味儿,我以前咋没尝出咧?
院边上有一株牡丹,植株高大。有一年他在下面做了一个鸡笼。我说,袁枚说牡丹下面做鸡架是十大俗事之一。他笑说,牡丹晴天遮阴,雨天挡雨,鸡喜欢就好。
有一年他病了,卫生所的医生每天来给打针。有天医生忙没来,他让我做这事。可这事我没做过,他说了动作要领,化了药水吸在针管里递给我。他解下裤带露出屁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打此之后,他就不像从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家常起来。我们管他叫老掌柜,我立刻升到大掌柜,弟弟升到小掌柜,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坐在一起,那个感觉像开会。
我跟父亲说,我在上搜到你的名字。他问,是不是我啊。我说,是啊,因为我写出来的啊。他乐了,说,那不会错的。
有时候,我想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很多时候,父亲是用来叙事的。这样想时,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
——摘自“读书人”
1.本文叙写了父亲前半生的哪些事情?从中看出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答案】会吹牛,会打铁,会码石墙,会做木匠,会编织,爱读书(写出三个即可)
童心未泯,关爱孩子,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热爱文学(写对三个即得全2分)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年老的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答案】在岁月的打磨下渐渐失去了锐气,异常平和,有些孩子气。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这里父亲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渐渐失去了锐气,异常平和,有些孩子气。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学.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里体会文章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
3.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两段文字进行赏析(4分)
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
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答案】①答案示例:我从用词的角度来赏析,一个“吐”字,一个“跳跃”,写出了如魔法师般的父亲劳作时场景的美好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能干灵巧的赞叹与崇拜。
②答案示例:我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赏析。“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细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打针时像孩子一样地怕疼,让人忍俊不禁,饱含了“我”为父亲的衰老而心酸。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文中划线句
“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两句是否矛盾?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是说父亲对儿女的关爱,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平常、只在点滴中无私奉献;“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
一句则表现了儿女对父亲在守护儿女的过程中有如魔法师一般、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强大力量的由衷赞叹。
最后一节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解析】试题分析:某一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就是指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这里划线句分别从父亲和儿女两角度来表达中心主题,在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2分)
【答案】文中,父亲用爱在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中,把一个个普通的日子连缀起来,实实在在地叙写一部儿女的成长史。他给予儿女的没有惊天动地的爱,这种爱不需要高调的抒怀,儿女的成长中潜移默化享受了父亲这份平淡的爱的呵护。
【解析】
试题分析: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一种深刻的内涵,甚至还有第三种更深刻、更深远的内涵。学生能理解标题的手法,明确标题的风格特点和作用。这里既叙写一部儿女的成长史,更抒发了父亲的爱。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一、积累与运用
1.列词语书写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繁花嫩叶
洗耳恭听
鸦鹊无声
持之以恒
B.得意扬扬
珠丝马迹
整装待发
宽宏大量
C.小心翼翼
截然不同
花团锦簇
浑为一谈
D.波光鳞鳞
形影不离
自作主张
喜出望外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
A.这篇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赢得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大奖。
B.对于他人的言论,我们不能断章取义,应该从整体着眼,准确理解他人的观点。
C.中国古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D.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出发,大胆实践,不断推陈出新。
3.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分)
A.经新华日报全体编辑记者半个多月的审慎投票、积极推荐,“2012江苏十大印象”于1月10日出炉。
B.通过三年的艰苦建设,使无锡人民享受到地铁交通的便捷舒适。
C.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学校开设了有关方面的讲座,得到了师生好评。
D.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4.依次填人下面文字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
;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
;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
;再见了,我的小学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
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A.
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燃一个冬天了。”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分)
早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2分)
3.文中划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3分)
4.请写出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分)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要点】
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课堂探讨☆
要点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探究活动】将题目“再塑生命的人”换成“我的老师”可以吗。
【教师释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
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阅读《此人不用抒情》,完成后面问题。(16分)
此人不用抒情
忽然想起小时候我和父亲一起吹牛的事儿。我们玩的吹牛是种扑克游戏,大小王能代替任何牌,真一手假一手地出牌。如果怀疑,可以翻底牌,是真的,就把对方的牌拿着,假的——牛皮吹破了,对方拿回自己的牌,谁先两手空空,就赢了。我常常输,倒不是因为父亲多会吹牛,而是我太多疑心,总要揭他的底牌,差不多都是真的,结果他赢了。如果他这时说,别揭父亲的底牌,因为父亲对孩子不能作假的,也许我会记住,某一天写篇文章。事实上,他没有什么也没说,我们只是玩这个游戏。
我唠唠叨叨地写过许多母亲的文章,但很少写父亲,分明有那么多故事,但喜欢收着藏着,一如父亲本身的内敛。
小时候我调皮捣蛋,没少让父亲修理。他基本上不用树条,亲自动手。常常是一手拉着我的手,一手抽我屁股。抽得我肚子一挺一挺的,扯起嗓子嚎,父亲就歇下来。事隔多年,我已经忘记痛了,但是屁股忽然而来的热乎劲一直记得。
他教过一阵子小学,因为成分不好不让教了。本来就是农民,这个落差立刻被填平了,太多事情要做,去修襄渝铁路。他会打铁,会码石墙,这两样都算是技术活儿。“我是铁匠!”他多少有些自豪,他还是石匠,据说当地有上好的青石,是做辣子窝好料。逢上雨天,他叮叮当当地钻,时不时飞些火花。他还是木匠,还是篾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父亲热爱手艺,有一年他从大柿树掉下来,落在松软的柴禾上,捡回一条命,可肩膀脱臼了,用布带子挂着。他闲不住,去几十里外的镇上学油漆,他想当漆匠!
他不光是个手艺人,他喜欢文艺,当年偷偷摸摸地抄过《第二次握手》。这个手抄本我小时看过,并不觉得动人。他叹息说,小娃子只晓得认字,知道个啥?他看了琼瑶的《一颗红豆》说,写得好。快七十岁时看汪曾祺的小说集,看得哈哈大笑说,这个老汉好玩得很。他喜欢那篇《受戒》,觉得和尚在庙里杀猪像是看戏。  
他六十岁生日,我打电话祝愿他,万寿无疆,一元复始。他说,前面一句就算了,后面一句如同数数字,多数几年也好。
他善酿酒,醇香绵长,我喜欢喝。每年回家坐定,要尝新酒,自然是不错的。他接过酒杯,也尝。母亲说,你喝了好多,还尝啥呢?他说,甲申(我的名字)说的这个味儿,我以前咋没尝出咧?
院边上有一株牡丹,植株高大。有一年他在下面做了一个鸡笼。我说,袁枚说牡丹下面做鸡架是十大俗事之一。他笑说,牡丹晴天遮阴,雨天挡雨,鸡喜欢就好。
有一年他病了,卫生所的医生每天来给打针。有天医生忙没来,他让我做这事。可这事我没做过,他说了动作要领,化了药水吸在针管里递给我。他解下裤带露出屁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打此之后,他就不像从前那么高高在上,变得家常起来。我们管他叫老掌柜,我立刻升到大掌柜,弟弟升到小掌柜,家里有什么事,我们坐在一起,那个感觉像开会。
我跟父亲说,我在上搜到你的名字。他问,是不是我啊。我说,是啊,因为我写出来的啊。他乐了,说,那不会错的。
有时候,我想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很多时候,父亲是用来叙事的。这样想时,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
——摘自“读书人”
1.本文叙写了父亲前半生的哪些事情?从中看出父亲年轻时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2.年老的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2分)
3.任选一个角度对下面两段文字进行赏析(4分)
①我喜欢他的刨子贴在木板上推过去,总有薄薄的刨花吐出来,很好看。他编竹器,我最欢那些篾白在怀里跳跃,有经有纬,他编织自如。
②我用手按了酒精球,按他说的别扎在骨头上就行了,猛地一针扎下去,扎得他肚子一挺!这个情节与小时候他抽我屁股多么相似,一种快乐油然而生。我一忍再忍,没能忍住,笑啦!
4.文中划线句
“父亲不是用来抒情的”、“我觉得这句非常抒情”两句是否矛盾?最后一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5.试分析本文标题的含义(2分)第10课
再塑生命的人
(30分30分钟)
一、积累运用(12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3分)
A.刹那
shà
分歧qí
诀别jué
隐匿nì
截然不同jié
B.徘徊huí
姊妹zǐ
祷告dǎo
贮蓄chǔ
花团锦簇cù
C.尴尬gān
枯涸hé
威慑 shè
栅栏zhà
精神抖擞sǒu
D.绰号chuō
须臾yú
蜷曲juǎn
黄晕 yùn
梦寐以求mèi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呢?还是参加物理兴趣班呢?
B.给成功者一个微笑,那是赞赏;给失败者一个微笑,那是鼓励。
C.这所学校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学生。
D.“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对我说:“做题目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B.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C.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获得听众的阵阵掌声。
D.小沈阳的表演幽默搞笑,每每使大人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小孩子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C.华裔球星林书豪在NBA的职业生涯正在刚刚开始,就以神奇的表现征服了观众。
D.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18分)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①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②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
③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幸福栖居在低矮的草房里的情景。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粱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站在窗台上雪白的鸽子熏醉,而我们的欢声笑语又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
④我想起了栖居在村庄里的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⑤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⑦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感觉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⑧我疲惫已极,失落了自己纯洁的灵魂。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⑨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一个烫手的词,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本文有删改)
1.“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联系全文,“我的思绪”中想到了村庄的哪些情景?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
2.第⑥节“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简要分析。(4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6分)
①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
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
4.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并分析题目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