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8 19:20:25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
本文的体裁是:新闻(特写)
2.特写的特点是:


,侧重“再现”。
【课上突破】
一、预习反馈
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
凝重(

紫荆(

停泊(

接载(

降落(

掩映(

世人瞩目(

旗帜(

二、分析课文
1.文题解读
本文的标题,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_________________。
2.文本解读
(1)本篇特写按时间顺序写了哪四个场景?
(2)概括第一自然段的段意。
(3)体会用“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
字旗”的作用。
(4)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
的作用?
(5)“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6)导语部分的第二段交代了什么?
(7)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课后提高】
1、下列加点字注音
凝重(
)掩映(

停泊(
)旗帜(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2)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重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色。
难点: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课前积累】
1.本文是一篇
。它要求用类似于电影“
”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

的新闻文体。
2.本文按照
顺序,主要描写了末任港督离府、

、“不列颠尼亚”离港四个场景。
【课上突破】
1.主体部分叙述了哪几个时间发生的事情?
2.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3.谈谈第四自然段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4.
分析第六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5.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6.齐读第9段,体会情感。
7.“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8.体会“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课后提高】
1.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
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B.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它要求作者用文学的手法生动描述重大事件,可以适当的剪裁,更改材料。
C.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场景,条理清晰。
2.仔细阅读以下句子,结合课文的附文,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
的情感?
(1)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落下,英国对香港长达、
一个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课后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第1课时
【课前积累】
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现场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形象化的刻画人物或事物。
【课上
突破】
预习反馈:

分析课文:
1.英国皇家的统治
内心的喜悦与自豪
2.(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督府,降港
督旗帜;6月30日晚6:15添马
舰军营东西广场,
降英国国旗;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
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
颠尼亚”号离港。
(2)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3)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
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4)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
的终
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5)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6)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7)体现出英国末任港督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香港的明天犹如雨过天晴,
前途无限光明。
【课后提高】
1.略
2.(1)序(2)杆(3)幕
3.(1)过去的事情(2)注目,把视线
集中到一点上。
第2课时
【课前积累】
1.新闻特写
特写镜头
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
2.时间
添马舰军营告别仪式

国香港政权接交仪式
【课上突破】
1.4:30
4:40
7:45
00:40
2.符合“特写”要求真实再现实实施过程。
3.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4.(1)照应蒙蒙细雨。
(2)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3)衬托殖民者心情。
(4)雨过必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明天。
5.对比。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6.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喜悦,抒发中国人民从此扬眉吐气的豪情。
7.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
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8.“海上来”指英国开始了殖民统治,“海上去”指统治者的离开,殖民统治的结束,表
达作者激动的心情。
【课后提高】
1.B
2.(1)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的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
的庄严而喜悦的心情。
(2)“海上来”指英国开始了殖民统治,“海上去”指统治者的离开,殖民统治的结束,
表达作者激动的心情。(共35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掌握新闻的特点。
学会用新闻的形式反映生活。
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消息,也叫新闻。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1、消息的种类: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
2、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尾
1.标题
  
消息的标题,分眉题(又称引题、肩题)、正题(又称主题、母题)和副题(又称辅题、子题)。  多行标题,一般有三行,即中间一行是正题,是标题的核心,用来揭示主题或提示重要事实;正题上面一行是眉题,用来引出正题,说明事实,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揭示含义;正题的下面一行是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说明正题或依据。
如:经贸部负责人发表谈话(眉题)
  希望海峡两岸实现直接贸易(正题)
  愿与台经贸主管部门接触协商解决双方贸易中问题(副题)
 2.导语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平常所说的消息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原因就在于此。
3.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4.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它说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条件、性质和意义,是为充实内容,烘托和突出主题服务的背景既可在主体部分出现,也可在导语或结尾部分出现,位置不固定。
 
5.结语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事件发展
事件结果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香港
维多利亚港
本文正文由的那几个部分组成:
1、导语
(第1段)
2、主体
(2—10段)
3、结语
(最后1段)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几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几个场景。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6月30日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下午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5——7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七月一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8——9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一方面,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问题探究: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下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
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讨论:文中三次写到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
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因为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从哪一角度来写新闻的?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同志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从这里升起。
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者在香港的终结。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文中多处运用了恰当的对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这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4、短新闻力求简短,但本新闻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四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的笔墨介绍港督府,这样写有何作用
首先,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空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港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小时35分,这样可以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其次,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最后一次降旗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开了圈子……
如果你是现场记者,对观看实况转播的亿万观众该说什么
记者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诗人
港督府前车马稀,缓降慢别米字旗。
小号声中斜阳暮,细雨蒙蒙霸权离。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特写新闻,所谓“特写新闻”,也称速写新闻、新闻素描,要求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应事实。香港回归是一次盛典,场面宏大,但作者集中特写了“三次降旗一次升旗”,出色地记录了象征英国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充分表现了香港回归这一深刻的历史主题,表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与喜悦,文章写得庄重又含蓄,别具特色!
总结文章特色:
1、写作角度独特、新颖
2、厚重沧伤的历史背景
3、画龙点睛的议论恰到好处的对比
4、准确得体的语言
课外探究:
香港和澳门都已经顺利回归了,在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作出哪些努力呢?
1、
学习和掌握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2、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
3、主观评价在新闻中的作用:a,表明作者的价值取向b,给读者一种适当的舆论引导,有利于理解新闻深度
4、以本文为范例,探究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
请对下面一则新闻作简要点评。
据《齐鲁晚报》报道,山东某地一中年农妇,其唯一的儿子被人故意伤害致死。当法庭依法判处凶手死刑时,这位农妇强忍丧子的巨大悲痛,请求法庭对凶手从轻发落。面对人们的不解,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已经失去了儿子,我不想再让另一位母亲失去儿子。”闻者无不动容。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在流血,另一颗却在宽恕。
或:以德报怨,大爱无边。




板书: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
上去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祝愿香港明天



好!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新闻的基本常识;
2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比较法,合作探究本文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会筛取信息。
三、回顾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结语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瞩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
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
五、分析课文
1、
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
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
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
“威尔士亲王”军营旁
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
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
中国南海
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  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
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六、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七、板书设计
(特写)

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交接仪式

子夜告别
感悟→情感

零点40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能力目标:
理解标题及关键句含义
分析文章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相融合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新闻主体的梳理)
三.教学难点
标题及重点句的含义
四.
教学方法
速度
品读
讨论
点拨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激趣
同学们对香港了解多少?
…………………………(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现状)
1840年爆发中英鸦片战争,1841年英国侵占中国香港岛,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到《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到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条约月底生效。
思考:中国政府为什么是在1997年7月1日收复香港,而不是之前也不是之后?
明确: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有能力收复
②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决心坚定
③99年租期满,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必须收回,国家主权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复习新闻知识
定义:也称消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
实效性
客观性
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结构:标题
(正标、副标)
导语
(新闻第一段或者开头第一二句话,一般称为导语)是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主体:新闻的主干,紧接导语,是对导语作全面的阐释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它方面联系
结语:新闻的结束语
3.筛选信息
按照新闻的结构筛选本文信息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主体:2——11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4.主体分析
2—11节是本文的主体,这是一篇特写香港回归的新闻,请同学们试着按照地点顺序或者活动安排划分一下层次。
第一层(2—4):港督府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5—7):添马舰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8—9):中英交接仪式
(第三次降旗)
第四层(10—11):“不列颠利亚”号离港(五星红旗升起)
5.能力提升
1.文章三次写到降旗、一次升旗,各有什么意义?
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号角中降下,标志着英国
对香港的治理权结束,香港今后再也不会有港督。
②第二次降旗,标志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结束
③第三次降旗,标志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标志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叫“日落仪式”?
讨论:……
……
……
明确: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是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的。此刻,香港回归,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暗含其中。
3.结语是新闻的结束语,这篇新闻的结语是: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咋一看觉得这句话没什么特别的,细细一品,还真寓意深刻。大家试着品一品?
明确:①这是对香港被殖民历史和回归现状的客观描述
②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结束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归到祖国怀抱的欣喜!
(庄重又含蓄)
6.合作探究
(思考):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是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何在?
①“别了,不列颠利亚”是个主谓倒装,提前“别了”,双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离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的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一语双关)
②化用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的题目,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香港独立自治的开始。
③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
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现实场景描述是纲,贯穿文章的主线;历史回顾是穿插让现实场景更有历史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到仪式本生的内涵。
7.课外延生
交接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即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起了圈子……
假如你是当时的记者,你正在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你将如何解说?
(学生思考、回答)
……
……
……
……
……
……
……
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8.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报道香港回归的特写新闻,所谓“特写新闻”,也称速写新闻、新闻素描,要求用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应事实。香港回归是一次盛典,场面宏大,但作者集中特写了“三次降旗一次升旗”,既客观再现了香港回归的客观事实,作者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寓于其中,写得庄重又含蓄!
板书设计
导语:(第1段)末任港督离港
主体:第一层(2—4):港督府告别仪式
(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5—7):添马舰告别仪式
(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8—9):中英交接仪式
(第三次降旗)
第四层(10—11):“不列颠利亚”号离港(五星红旗升起)
背景: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共38张PPT)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体裁:通讯(特写)
通讯是新闻的一种。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新闻可分为: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解说词;狭义的新闻指消息。
什么叫新闻?
1、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
2、内容真实——用事实说话,引用数据;
3、语言简明。
新闻的特征: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







用事实说话
报道迅速及时
新闻的构成
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除正题外,前有引题,后有副题。
导语:是正文开头第一句话,用简明的语言把主
要内容告诉读者。
主体:新闻结构的中心部分。
形式:时序结构、主次结构、逻辑结构
背景:穿插交代与主体有关的历史事实、材料、
数据。
结语:新闻的结尾。
2、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呢?
除了主标还有哪些?
1、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新闻五要素
即五个‘w’
1when
何时
2where
何地
3who
何人
4what
何事
5why
何故
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特写是新闻的一种。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关于新闻中的“特写”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香港回家了

1997、6、30、16时39分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港督府


1997、6、30、16时39分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撤离港督府

驻港先头部队1997、6、30、21时经皇岗口岸进入香港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在交接仪式上高高飘扬的国旗和区旗
表面意思是告别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实际意思是暗指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导语部分
:第1段
明确: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香港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香港沦为英租界的屈辱历史。
用一句话来概括第1段:
明确: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1)体会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修饰“英国米字旗”的作用。
明确: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香港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2)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游轮”修饰“不列颠尼亚号”的作用?
明确:交代英国对香港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香港从此回归祖国。
(3)“这是英国撤离香港是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2、主体部分叙述了哪几个时间发生的什么事情?
主体部分(第2—10段)
1、第2段交代了什么?
(4)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场景:
(1)6月30日下午4:30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2)6月30日晚6:15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降英国国旗。
(3)6月30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定康和女儿离开总督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定康接过降下的旗帜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十自然段)
4:30
6:15
7:45
00:40
3、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
符合“特写”要求:①真实
②再现实施过程
4、插叙总督府的背景有何作用?
从建成到修建,是殖民统治的标志。
“历史的陈迹”标志着殖民统治从今天结束。
5、揣摩第5段中“停泊在港湾中……恰好构成
ˊ日落仪式ˋ的背景”的内涵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这次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6、分析第6段中“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①照应上文导语中“蒙蒙细雨”;
②反衬殖民者当时的心情;
③雨过将天晴,暗示香港灿烂的明天。
7、第7段中“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语言平实,对比强烈,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2、结合文题思考“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结束语:(第11段)
1、“156年5个月零4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明确: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殖民统治;如今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乘船离开香港。这既是
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历史
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具体象征意义的场景;
庄重含蓄的语言;
背景材料的恰当运用。
概括本文特点:
课堂演练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提出“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理论,并一致肯定扬州的盐运经济对明清封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扬州应在充分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盐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连接,把扬州文化发扬光大。
百名专家聚首扬州畅谈盐文化
 
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2005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101周年纪念日,21日起,“小平南巡座舰”将停靠长沙湘江杜甫江阁3个月,供长沙市民参观。
  “小平南巡座舰”属037型猎潜艇,称宁明号,舰长59米、宽7.8米、吃水3米,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装备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的战舰之一。1984年1月24日,小平同志乘坐宁明号军舰从深圳前往珠海视察,宁明号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关键一幕的见证。今年1月11日,南海舰队将已退役的宁明号捐送给湖南湘潭,并改名为“小平南巡座舰”。今年5月12日,海口市政府与湘潭市政府为军舰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
“小平南巡座舰”赴湘正式启航。6月15日,在历经13个省、市、特别行政区,航行2800海里后,该舰顺利入湘,靠港岳阳。21日下午6时,
“小平南巡座舰”抵达长沙市杜甫江阁码头,22日正式与长沙市民见面。
小平南巡座舰停靠长沙与长沙市民见面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天安门广场庆祝香港回归




写一篇读后感,语言要简洁,能把感想写得有理有据。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凝(níng
)重
停泊(pō)
婆娑(suō)起舞
B.瞩(zhǔ)目
撰(zhuàn
)写
百花凋(diāo
)谢
C.噩(è)梦
步履(lǚ)
绿树成阴(yīn)
D.祷(dǎo
)告
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
)结
答案:1.A(泊“bó”)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有错别字的一项(

A.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B.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C.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
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D.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答案:B(B项中“旗秆”的“秆”应该为“杆”。)
3.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
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
C.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
答案:3.B
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长夜难眠,思前虑后,她感到自己简直像是一只徜徉歧路的羔羊。
B.这个剧本改了几次,效果仍然不好,依我看,症结就在于主题不明确。
C.他处事谨慎,善于思考,很有主见,对别人的意见从来不随便苟同。
D.在晴朗的夏天,西边天上最亮的那颗星斗叫做金星。
答案:4.B(A去掉“像”;C“苟”即“随便”之意,与前重复;D星斗是星的总称)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997年国庆节刚过,他就来到北京拜访了导师闻传,请他审阅了自己的科研论文。
B.眼前麦浪滚滚,一片金黄,看来今年定然又是一个丰收年。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答案:5、D(A歧义,“自己的”是“他”还是“导师”,指代不明;B语序不当,“今年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C缺乏宾语中心语,加上“的问题”)
二、阅读练习
(一)阅读下列选段,回答下面的小题。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1.选文第一节点明事件时间,在最后说“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如此点出时间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交代每一事件的时间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具体例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在最后点出,起强调作用,鲜明地点出这一时刻的意义。
2.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将成为历史。
3.非常准确地点出具体时间。如“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强调具体时间,这一时刻是神圣的,具有非凡意义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北京奥运会追求两个目标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肖天23日在这里表示,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东道主,中国代表团追求两个目标:金牌的数量和金牌的含金量。
担任第五届城运会组委会竞赛部部长的肖天介绍说,截止到目前,中国运动员已经拿到了230多张雅典奥运会入场券,在接下来的一些预选赛中还有希望争取到更多的雅典奥运
会参赛席位。中国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力争好成绩,但很难说金牌的总数是否会超过悉尼奥运会的28枚,因为在悉尼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在各个项目上都发挥出了最佳水平。
谈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远景目标时肖天说:“作为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在2008年奥
运会上要努力实现两个目标,既要争取多得金牌,又要保证金牌含金量。在三大球项目上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赛,充分体现中国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的势头。”
他认为城运会上涌现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他们将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但城运会并不是北京奥运会的选拔赛,这些生力军能否最终入选中国军团,还要看他们那时的水平和状态。
1.请用横线画出导语部分。
解析:新闻的导语是以精练的语言概括事实或消息的中心,它一般放在新闻的第一段。
答案:第一段。
2.北京申奥成功是在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
答案:2001
7
13
3.北京奥运会追求的两个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答案:金牌的数量、金牌的含金量
4.请概括最后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解析:提炼信息要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
参考答案:①城运会上涌现出了许多有潜质的年轻队员。②这些年轻队员可
能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力军。
三、写作活动
1.题目
运用特写消息的形式写作一则消息
2.写作内容
报道学校或班级举行的运动会。
3.要求
(1)字数在300左右;
(2)通过几个场景的描写体现班集体的凝聚力;
(3)进行适当的描写;
(4)适当穿插议论、抒情。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矜持(jīn)
噙住(qín)
签订(qiān)
B.肆虐(nuè)
迂回(yū)
瞩目(zhū)
C.率先(shuài)
溃口(kuì)
梦寐(mèi)
D.邀请(yāo)
浩瀚(hàn)
遨游(áo)
答案:B(B项“虐”应读“nüè”,“瞩”应读“zh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序幕
掩映
装修
心智健全
B.陈迹
管治
易帜
终生难忘
C.终结
废墟
隐秘
表情茫然
D.窒息
退役
紫荆
惊俱万分
答案:2.D(惊惧万分)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B.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据柏拉图《对话篇 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
答案:3.B(A句末感叹号去掉;C间接引用,去掉引号;D是陈述句,句末改为句号)
4.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______。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A.这一次的降旗将永远定格在英国的历史上
B.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C.相伴缓缓而下的旗帜的是充满哀伤的音乐
D.面对下降的旗帜香港有人心里是喜忧参半
二、阅读练习
(一)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1.不能,因为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顺序。
2.港督府是英统治的象征,港督的离去,人去楼空,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3.港督府经历任港督完善,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是英政权在港的标志。
(二)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本报北京4月8日电
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广告界代表将云集北京。
大会邀请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围绕大会主题“突破——从现在到未来”进行三天的论坛演讲,结合世界经济走势及科技。
发展情况就世界广告传播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研讨。会间还将举行小型的企业商务交流会、广告经营单位形象展览、中国广告作品和广告历史文化展览、广告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展览等。
据39届世界广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兼大会新闻发言人时学志介绍,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时学志说,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1、
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2、中国广告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3、
举行广告大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标题: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
导语:第一段
主体:第三四段
背景:世界广告大会是国际广告协会举办的世界广告界最大规模的活动,每两年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举行,至今已举办了38届。中国曾派代表团参加过十届世界广告大会。2001年11月,经国家工商总局报请国务院批准,中国向国际广告协会积极申请并取得了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主办权。
结语: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在中国举行,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广告业发展速度为世界瞩目。1979年我国广告经营额仅有1000万元,经营单位不过几十家;2003年中国广告营业额已达到1078亿元,广告经营单位10万户,广告从业人员87万人。
3、将增进外国企业对中国市场传播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世界先进营销理念的传播以及中国与世界各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①香港,一个身世十分朦胧的城市。
②身世朦胧,大概来自一股历史悲情。回避,是忘记悲情的良方。香港,没有时间回头关注过去的身世,她只是努力朝前方,紧紧追随着大流适应急剧的新陈代谢,这是她的生命节奏。好些老香港,离开这都市一段短时间,再回来,往往会站在原来熟悉的街头无所适从,有时还得像个异乡人一般向人问路,因为还算不上旧的楼房已被拆掉,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及高架天桥全现在眼前,一切景物变得如此陌生新鲜。
③身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我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以便向远方的友人介绍,可是,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是她的多变,也许是每当想起她,我就会陷入了浓烈的感情魔网中……爱恨很不分明。只要提起我童年生命背景的湾仔,就可说明这种爱恨交缠的境况。
④说湾仔是一个与海争地的旧区,并不过分,因它大部分土地都是从海夺过来的,老街坊站在轩尼诗道上,就会咀嚼着沧海桑田的滋味。当初在填海土地上建成的房子已经残旧,给人一幢一幢拆掉,代替的是更高更遮天的大厦。偶然一座不知何故可以苟延残喘夹在新厦中间的旧楼,寒伧得叫人凄酸。有时,我宁愿它也赶快被拆掉,可是,又会庆幸它的存在,正好牵系着我的童年回忆。洛克道、谢非道,曾经是有名的烟花之地,自从那苏绍黄故事出现之后,湾仔这个名字,在许多外国浪子心中,引起无数蛊惑联想。每逢维多利亚港口停泊着外国船只时,我就很怕人家提湾仔。我曾经厌恶自己生长在这个老区,但别人说她的不是,我又会非常生气,甚至不顾一切为她辩护。在回忆里,尽管是寻常街巷,都具温馨。现在,湾仔——已经面目全新了,新型的酒店商厦,给予她另一种华丽生命。我本该为她高兴才对,但随着她容貌个性的变易,仿佛连我的童年记忆也逐渐褪色,湾仔已经变得一切与我无干了。
⑤不知不觉,无声岁月流逝。蓦然,我们这一代人发现,自己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变得难解难分。离她而去的,在异地风霜里,就不禁惦记着这地方曾有的护荫。而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的土地;于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但,没有时间关注过去的身世了,前面还有漫漫的长路要走。
⑥我常对朋友说,香港既是一个朦胧之城,生长在其中的人,自当也是具备这种朦胧个性。香港人不容易让人理解,因为我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生于斯长于斯,血脉相连着,我们已经与香港订下了一种爱恨交缠的关系。对于她,我们有时很骄傲,有时很自卑,这矛盾缠成不解之结,就是远远离她而去的人,还会时时在心头。
1.第③段“我常常想总结一下香港的个性和特色”,根据文意,香港的“个性和特色”应是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第③段中,作者说她对香港“爱恨不分明”。这种“爱恨不分明”具体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香港“一切都变得很在乎”,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三项是


A.香港生命的节奏就是发展迅速。旧建筑不断被拆除,新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使香港变得陌生而新鲜。
B.香港没有时间关注她过去的身世,是因为她生命节奏快,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
C.香港身世朦胧,香港人个性也朦胧;香港人个性的朦胧来自于香港身世的朦胧。
D.香港随着大流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它的变化又使我爱恨交缠,与香港的生命难解难分。
E.即使回忆起湾仔普通平常的街巷,作者都感到熟悉而温馨。
F.香港故事说的是香港人,香港人的特点就是能紧紧跟上世界潮流的发展。
答案:1.朦胧而多变
2.①旧建筑的存在牵系着我童年的记忆,我庆幸;②新建筑又使湾仔似乎一切与我不相干了,我又难以高兴。
3.①我们的生命与香港的生命已变得难舍难分;②离她而去的,惦记着曾有的护荫;③留下来的,也不得不从头细看这抚育我们的土地。
4.CDF
三、微型作文
转眼之间,香港回归已经×年了。请收集资料,就×来香港的变化发展作一报道。
提示:报道香港的8年发展,需要注意报道的点面结合展示,不可面面俱到。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及写作。
2、培养学生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意识,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
新闻结构的梳理及每一结构要素特点、效果的分析与归纳
【学习方法】
以本文为范例,探究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
【知识链接】
文体介绍
新闻
广义上的新闻概念,
专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上发表的对新近乃至现时发生的事件的报道。它是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诸种新闻文体的总称。
消息
狭义上的新闻概念,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真实、短小精悍的特点。
通讯
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现手法,详细而形象地报道典型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体裁。具有新闻性、典型性、生动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特写
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的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本文属于新闻特写。
了解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聚焦、记录、报道这一盛事的新闻肯定有不少,为什么这篇能独占鳌头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将以本文为范例,严格按照新闻结构上的特征来探究其中的奥妙和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凝重(
níng

紫荆(jīng

停泊(bò

掩映(yǎn

世人瞩目(zhǔ

旗帜(zhì

接载(zài

降落(
jiàng

炽(
chì
)热
2、新闻六要素(也即“5W1H”):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原因

结果

而新闻的结构的五部分是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两者不能弄混淆了。
二、文本探究
1、新闻标题
新闻的标题,被誉为新闻的眼睛,俗语云:慧眼传神,一见钟情。在写法上首先应准确、简明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其次最好能够传神传情,引人注目。本新闻标题有什么的特点和效果?
明确:一语双关,言事言理。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的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屈辱终被雪耻。
2、新闻导语
一般是新闻的第一段内容,起着概述新闻内容、呈现主要事实、聚合精彩焦点或明示新闻主题等等作用。在写法上一般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和提问式等等。本课第一段为本新闻的导语,本新闻导语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明确:倒叙入文,聚合焦点。本新闻第一段采用倒叙的方式,首先就写香港米字旗的最后一次降落,接载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是这次主权交接的中心,举世关注的焦点。
3、新闻主体
新闻的主干部分,紧承导语之后,全面叙述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等,与导语内容相呼应。写作时层次要清晰,一般按时间顺序、逻辑顺序来写。本新闻的主体部分是第二段到第十自然段,本新闻主体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探究提示:①主体部分主要采用什么顺序写作的?
②在每个不同的时间段里都有都有同样的事情,什么事情?
③对每个场景除了叙述,还有描写,有何效果?
④对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的语言文字有何特点?
依次明确:①以时为序,符合规律
②抓住轴线,事件清晰
③运用描写,再现现场
④语言文字,简洁明了
4、新闻背景
是交代历史背景、现实环境,补充有关知识,注释有关术语等的内容。背景的作用是使读者更好、更准确地理解新闻内容,使新闻更充实饱满,生动活泼,主题更加深化。在写作时背景材料可以一次性交待,也可以分散穿插在导语、主体、结尾几个部位,一般出现在导语和主体中。背景材料是新闻的从属部分,因此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本新闻背景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明确:穿插背景,深化意义
5、新闻结语
指新闻的结束语,是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写法。本新闻结语是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明确:本新闻结语属于小结式写法,有着概述史事、引发思考、激发感情的效果。历史让人刻骨铭心,巨变让人无限感叹。今非昔比,让人扬眉吐气,无限自豪。
三、延伸拓展
交接仪式结束后,彭定康即将离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都把镜头对准了港督府,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全过程,世人也都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等待着彭定康最后的离去,但是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镜头中末代港督神色黯然,降落的米字旗叠放在他的膝头,带有皇家标记的“劳斯莱斯”并未驶离,而是缓缓地围着港督府绕起了圈子……
假如你是当时的记者,你正在向全世界现场直播,你将如何解说?
参考答案: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现场解说词是:“彭定康的车轮原地转起了圈子,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在原地转圈的。”
凤凰卫视的解说词是“按惯例,历任港督离港前都要坐车绕总督府两圈,彭定康也不例外,只是不同的是,彭定康没有继任了。”
四、能力演练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提出“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理论,并一致肯定扬州的盐运经济对明清封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扬州应在充分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盐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连接,把扬州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百名专家聚首扬州畅谈盐文化
【相关资料】
香港的坎坷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英国继续接管香港。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了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的“一国两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