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0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10课《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设计及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9 11:4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了解作者,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 体会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3. 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积累语言,体会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2. 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和本文背景的资料。
2.从巧妙的构思和曲折的情节入手,扣紧人物的言行神态去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结合现实,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从整体上理解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莫泊桑(1850-1893),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其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的精神堕落。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
欧 亨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要求体现小说的结构特点,用(1,2,……)段内的层次,标出主要人物,并简要批注作者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用[ ]标出环境描写,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拮据(jié) 栈桥(zhàn)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ǘ) 撬(qiào)
煞白(shà) 诧异(chà)
拮据:缺少钱。
栈:①养牲畜的竹木栅栏:马栈。②栈道。本文用此义③栈房:货栈。
煞:极,很。
牡:雄性的牲畜。
牡蛎:软体动物,肉柔软,供食用,又能提制蚝油。也叫蚝。
褴褛:指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郑重其事: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没有谁能说其中的奥妙。表示事情奇怪,使人不明白。
二、整体感知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结局,躲避于勒。
㈡课堂探究
1.本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文中虽然很少直接描写于勒的命运,但无处不有于勒的影子: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然而他们却日夜盼望于勒回来,尽管于勒有着种种“劣迹”。发了财的于勒成了全家的希望,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因结婚旅游,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于是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10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躲之惟恐不及,整个故事在侧面描写的基础上展开,情节曲折,沿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小说这样巧妙的安排情节。有力地突出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反复无常的态度完全着眼于金钱,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主题。
2.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理解本文的情节和基本内容。
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总结固趣
《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
2.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对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与主题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我们有怎样的理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分析其各自的作用?
明确:第一次描写忖托出游的愉快心情;第一次描写忖托出不愉快的见面后心里的阴影。
2.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3.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⑥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⑦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5.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明确: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6.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不同的见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理解一: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
理解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分析: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理解三: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小说的主人公有的认为是于勒,有的认为是菲利普夫妇,你是怎样看的?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3.于勒的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4.你认为应如何看待金钱与亲情?

5.学了本文你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Maupassant
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拥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名.又和俄国契诃夫称为“双璧”。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游记三部。
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擅长从平凡琐碎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年创作)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我的叔叔于勒》、《米隆老爹》、《两个朋友》、《漂亮朋友》、《项链》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羊脂球》这本书是由《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菲菲小姐》等短篇小说组成。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俊友》(《漂亮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和《我们的心》,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莫泊桑逸事三则
莫泊桑趣事
“嗨,我真白活了!真的!”莫泊桑神情沮丧,在屋里踱来踱去。
“你怎么啦 ”朋友吃惊地问他。
“刚读完托尔斯泰的《伊凡 伊里奇之死》。”莫泊桑指指桌上的一部小说。
朋友对莫泊桑说:“当然,伯爵的这部小说是写得不错,但是,你的小说並不亚于他呀!”
的确,莫泊桑曾写过不少的长篇小说,尤其短篇小說写得又多又好,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听了朋友的話,他搖搖头,说:“你別说了,我差远啦。今天我再一次地读了它……”莫泊桑一指桌上托尔斯泰的那部小说,感慨万分地说,“我发现我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我那十卷书也完全算不了什么。”
朋友恍然大悟了,他虽感到莫泊桑对自己的评价是不符合实际的,但他却沒再辩解,因为朋友认为:莫泊桑的谦虚态度正是他获得巨大成功的奧秘,对此只有尊敬而已。
莫泊桑学作文
为了写出有特色的文学作品,莫泊桑拜大作家福楼拜为师。有一次,福楼拜要求他长期地记录家门前马车经过的情形。在坚持了两天观察以后,莫泊桑觉得一无所获,只好再去求教老师。福楼拜说:“怎么会觉得没有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接着,福楼拜又指导莫泊桑说,对所要写的东西,不光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莫泊桑牢记老师的教导,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成为世界著名的作家。
莫泊桑的胡子
一位贵族夫人傲慢地对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你的小说没什么了不起,不过说真的,你的胡子倒十分好看,你为什么要留这么个大胡子呢?”莫泊桑淡淡地回答:“至少能给那些对文学一窍不通的人一个赞美我的东西。”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恭听我们的谈话,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但这个表情开朗、坦率的棒小伙子焕发出欢快的朝气,我们大家都喜欢他,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健康的气息。他喜欢剧烈运动,那时流传着关于他如何强悍的种种佳话。我们却不曾想到他有朝一日会有才气。
《羊脂球》这杰作,这满含柔情、讥嘲和勇气的完美无缺的作品,爆响了。他下车伊始就拿出一部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使自己跻身于大师的行列。我们为此感到莫大的愉快;因为他成了我们所有看着他长大而未料想到他的天才的人的兄弟。而从这一天起,他就不断地有作品问世,他高产、稳产,显示出炉火纯青的功力,令我惊叹。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源源而出,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的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啊!明晰,多么清澈的美的泉源,我愿看到每一代人都在这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泊桑,因为他真正具有我们拉丁的血统,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诚然,绝不应该限制艺术的天地:应该承认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存在的权利,但在我看来,这一切不过是堕落,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一时的离经叛道,总还是必须回到纯朴派和明晰派中来的,正如人们终归还是吃那使他获得营养而永不会使他厌腻的日常必吃的面包。
莫泊桑在15年中发表了将近20卷作品,如果他活着,毫无疑问,他还可以把这个数字扩大3倍,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摆满一个书架。可是让我说什么呢?面对我们时代卷帙浩繁的产品,我有时真有点忧虑不安。诚然,这些都是长期认真写作的成果。……不过,对于荣誉来说这也是十分沉重的包袱,人们的记忆是不喜欢承受这样的重荷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留传后世的从来都不过是寥寥几页。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口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
先生们,这就是莫泊桑光荣之所在,而且是更牢靠、最坚实的光荣。那么.既然他以昂贵的代价换来了香甜的安息,就让他收着对自己留下的作品永远富有征服人心的活力这一信念,香甜地安息吧。他的作品将永生,并将使他获得永生。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