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0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九上第10课《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9 12:0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
教与学目标:
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学习本文细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品评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与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练习提高法。
第一课时
教与学目标:读懂课文,按小说知识把握课文内容。
教与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认读字音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牡蛎(mǔ lì)
褴褛(lán
lǘ) 撬(qiào)
别墅(shù) 煞白(shà) 诧异(chà) 拮据(jié
)
 阔绰(chuo4)
2、理解和积累(书写)的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状况不好。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诧异:惊讶,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衣服破烂不堪。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郑重其事:形容对事物非常严肃认真。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艰难,窘迫的样子。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苍白,没有血色。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是:
3、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是谁?
4、于勒在家庭人眼中是怎样一个人?
5、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6、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7、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
8、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8、作者还写了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9、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
10、“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1、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三、板书设计
图1、我的叔叔于勒
图2、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莫泊桑
点:称呼的变化
坏蛋、流氓、无赖
情不如钱
一朝相处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正直、有良心的人
—→小子、家伙、贼、流氓。
态度的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
明线:
—→又骂又躲
情感的变化
恐怖—→希望
—→恐怖、
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
—→最后穷困潦倒
面: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主题:揭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揭露当时资本
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无情的
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婪、冷酷、丑恶的灵魂。
四、展示、评议
五、课后自主学习
1、借助相关资料,找出重点句试进行品味练习
教与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学习效果与提高训练检测。
一、基础题
十年恩怨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
1、课文中写吃牡蛎一节的主要作用是( )
A、让菲利普夫妇有登场亮相的机会。
B、让故事的内容更有波澜。
C、让故事情节得以向前发展。
D、让“我”看得清父母虚伪的真面目。
2、指出下列各句各属什么描写。
(1)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2)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3)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4)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钱给这个流氓!”
(1)
(2)
(3)
(4)
3、虽然于勒“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选择的依据(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
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想相认。
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4、文中“我”叫若瑟夫。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7、造成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原因是什么?
8、“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9、“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10、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二、阅读作答
(一)
“①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选文第11段中“他们”指的是谁?这与下文“我”母亲说的哪一句话相照应?
2、第19
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为什么自作主张地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24段中景物描写句子的作用。
4、选文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出他们的心理活动或性格特点。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5、我的母亲原先怎样称呼于勒,后来又是怎样称呼的 从称呼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6、我的全家人出发时是怎样的心情 后来又是怎样的心情 (用选文中的话作答)
7、选文中有两段景物描写。请分别说说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8、于勒接到十个铜子的小费,就赶紧表示感谢,这个细节意在说明什么
  
9、我在心里默念的话属于什么描写。你怎样理解文中我心里默念的话。
10、“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心里默念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用来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表达效果
11、我心里默念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2、文段中“‘她说完站起来,……‘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他、父亲、母亲的名字依次是______
__。
13、本段文字中对“我”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对“他”的刻画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描写。
14、“我又看了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一句中“狼狈”一词的意思与下列选项的哪一项相同?(

A.父亲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B.他们狼狈为奸,作恶多端,其下场必定是可悲的。
C.从贫困山区走来的李华,衣衫褴褛,神情狼狈。
15、“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要付给他小费?“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选文“父亲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的句子表现了父亲怎样
的心理
17、本文为什么要用第一人称来写?
18、“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在遇见他。”文章结尾有什么含义?
19、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变化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揭示,试着完成这副对联。
上联:富在天涯亦可聚
下联:
(二)莫泊桑《瞎 子》
看见初升的太阳便觉得衷心喜悦,这种喜悦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降到大地来的这片光明会如此这般使我们感到幸福?天空蔚蓝,田野碧绿,房舍雪白;我们喜洋洋的眼睛畅饮着这些鲜艳的色彩,把它们化成我们心中的快乐。于是我们一心只想跳舞、奔跑、歌唱,在思想上感到轻松愉快。
门洞底下的那些瞎子处在永恒的黑暗之中,早已漠然无动于衷,在这个新的欢乐气氛中,也仍旧是安安静静地待着。只是时时刻刻吆喝身边的狗,叫它们安静,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老想蹦蹦跳跳。
这样的人我曾经见过一个,他过着难以想象的最残酷的苦难生活。
他是一个乡下人,父亲是诺曼底的一个农庄主人。父母在世的时候,总算还有人照看他,他感觉苦痛的只是他那可怕的残疾。可是两老一去世,残酷的生活就开始了。有一个姐姐收留了他,然而农庄里的人待他却像待一个白吃饭的穷鬼,每顿饭都要怪他吃得太多,叫他懒虫、饭桶。尽管他的姐夫把他那份遗产夺到自己手里,可是连汤也舍不得给他多喝,给他的也就是刚刚够而不至于饿死的那么一点。
几年里情况就是这样。不过他什么事也不能做,再加上老是冷冰冰的不声不响,最后惹恼了他的亲戚们,于是他成了受气包,成了一种供人虐待折磨的小丑,一种牺牲品,专供周围那些粗胚子发泄他们的兽性,惨无人道地取乐。
凡是他的失明使人想到的残忍的恶作剧,都
被想出来了。为了叫他吃了东西付出代价,他的吃饭时间变成了邻居们散心、他受罪的时刻。
他的姐夫因为总这样养着他,心里有气就动手
打他,不停地抽他的嘴巴,看见他躲躲
闪闪或是举手还击时的那种瞎费气力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从此又有了新的玩法,就是打耳光。那些长工、短工、女仆高兴起来就给他一巴掌,打得他眼皮直眨巴。他不知道往哪儿躲,只好不停地伸着胳膊阻挡别人的攻击。
最后他被逼着去要饭。赶集的日子他被带到大道边上,一听见有脚步声或是车轮声,就伸着帽子结结巴巴地叫喊:“求求您,行个好吧。”
可是乡下人是不喜欢乱花钱的,一连几个星期,他一个铜子也带不回来。
有一年冬天,地面盖满了雪,天冷得出奇。可是他的姐夫一大早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一条大路上去求乞,一整天都把他撂在那里。到了晚上,他的姐夫当着那些雇工的面说自己没有找着他。随后他又说:“用不着担心,一定是有人因为他冷把他带走了。丢不了。明天早上他一定会回来喝汤的。”
第二天,他没有回来。
他的亲戚们在一个星期里假装着到处打听他的消息,到处找他。他们甚至还哭了几声。
那一年冬天十分冷,很迟才解冻。一个星期日,农民们上教堂做弥撒,发现一大群乌鸦在平原上空不停地盘旋,然后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一会儿飞走,一会儿又飞回来。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这些乌鸦还在那里,它们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简直可以说四面八方的乌鸦都聚集在这里了。它们常常落到亮闪闪的雪地上,在上面铺下一片怪里怪气的黑点子。顽固地搜寻着。
一个小伙子跑去看看它们究竟在干什么,这才发现了瞎子的尸体,已经支离破碎,被吃掉了一半。他那双无光的眼睛已经不见了,让乌鸦啄走了。
现在我遇到有太阳的日子感到舒畅快乐的时候,就不禁要想到这个可怜虫,心里泛起一种凄凉的回忆和莫名其妙的悲哀,是啊,他在世上是这样命苦,以至于见过他的人听说他惨死,反倒感到一阵轻松。
1、文章的第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2、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群体形象,如“亲戚们”“雇工们”,请简要分析这个群体形象
3、小说运用近似夸张的手法描写乌鸦,“像一阵黑乎乎的雨点集中落在同一个地方”,“像一片乌云似的浮在天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人的生存权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这个问题的?
三、展示、评议
错题纠正
四、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
2、续写本文结尾
3、预习《心
声》
200
400
第11课答案
第一课时
二、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小说虽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   
2、第一部分开端:(1——4),盼于勒(在海边栈桥上等待)
第二部分发展:(5——19),赞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20——47),见于勒。(买牡蛎)(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结局:(48——49),躲于勒。(乘另一艘船)
3、于勒、“我”主要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两个女儿、女婿,
4、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被视为“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流氓。
5、听说以前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曾经“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6、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7、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8、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8、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题的作用。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浸透了铜臭!
9、不好
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10、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
11、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C
2、(1)景物
(2)神态
(3)心理
(4)语言
3、D
4、A第一人称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B用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更加深刻透彻地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
5、于勒是否有钱
6、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败。(意近即可)
7、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8、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9、“感到快活而骄傲”;
“大家都不再说话。”
10、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
二、阅读作答
(一)1、“他们”指的是女儿、女婿;
“我”母亲说的“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2、因为“我”发自内心地同情于勒叔叔,但迫于父母的态度,只好用这种方式给予叔叔一点帮助。
3、渲染了沉闷、压抑的气氛,衬托出“我们”发财梦破灭后的沮丧和失落。
4、示例:当菲利普意外看见已变得一贫如洗的于勒时,“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于勒认出自己。“瞪着眼看了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发现真相。这些动作描写,加上“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的神态描写以及“低声”和妻子说的一番话,层次分明而又鲜活生动地表现出菲利普的震惊、恐慌、失魂落魄。
5、原先称于勒是好心的于勒、一个有办法的人。后来则称这个人、这个流氓。从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她嫌贫爱富、自私冷酷。
6、出发时,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后来则大家都不再说话。
7、前一段景物描写衬托出全家人当时快活而骄傲的心情;后一段景物描写则衬托出全家人失望沮丧的心。
8、表明于勒很少得到这种温暖或进一步表明于勒确实很穷。(答案合理即可)
9、心理描写。对叔叔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不满。
10、反复
体现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关切与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和不满,对世态炎凉的愤懑饱含讽刺意味。
11、这句默念的话,属心理描写,它反复强调了于勒和菲利普之间亲兄弟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处于贫困之中的于勒叔叔的同情和对父母冷酷做法的不满,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
12、若瑟夫;于勒;菲利普、克拉丽丝
13、动作、心理;外貌、语言
14、C
15、“我”对于勒叔叔很同情
因为在“我”的心理,他是“我”的亲叔叔,有一种亲情在同时也很同情于勒叔叔,所以付他小费。
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16、文中标1的句子,表现父亲的冷酷无情,自私的可以忘记血缘亲情的心理
17、用第一人称写,更直观的说明了于勒叔叔生活的窘迫已经父母的冷酷武器。反映了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18、用这样的结尾更能反衬菲利普夫妇的六亲不认,冷酷和自私无情。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19、穷在对面不相识
(二)莫泊桑《瞎 子》
1、不能删去。第一段渲染了一种欢快、愉悦的气氛,与下文瞎子的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2、这是一些虚伪、麻木不仁、缺乏起码的同情心的人组成的群体。“瞎子”遭到姐夫的歧视、虐待,周围人不仅没有同情、怜悯他,反而拿他取乐,甚至不停地打他。当“瞎子”失踪后,这些人假装着打听消息,“甚至还哭了几声”,这些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些人冷酷、虚伪、狠毒的嘴脸。
3、这是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气氛,突出了“瞎子”悲惨的命运:活着受人嘲弄、歧视、虐待,死后被乌鸦吃掉。这样写,加重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4、生命是宝贵的,是一个人最值得珍惜的。“瞎子”的生存权被人剥夺而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同情,这便是最大的不幸。从“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可看出,人类对待弱势群体时所表现出的丑陋的一面。其实,任何人都应有生存权,无论他是瞎子还是瘸子,我们都应该尊重、爱护他们,而不是歧视他们,践踏他们的尊严。“瞎子”的生存权被剥夺,更清楚地揭示了人性的丑恶,让人感到十分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