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短文两篇
教学目的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了解作者。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 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了解作者。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设想
分小组比赛,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弗朗西斯·培根,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中心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二、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怡情、傅彩和长才。
第一层:(从开头到“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三种偏向
谁才能够读书、用书
第二层:(读书时至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
2.《谈读书》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明确:是分别从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三个方面来谈读书的。
第二步,请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
1.作者将读书的作用概括为怡情、傅彩、长才,并分别阐明了它们的作用发挥在什么地方,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作者指明了读书的三种偏向?你有这些偏向吗?若有该怎样克服?
明确:(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3.作者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你是怎样看待的?
明确:(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㈡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思考:
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作者认为对不同的书应采用不同的读法,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思考:
1.“读史使人明智……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作者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明确:举例论证。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阐明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㈣快速默读全文,思考本文的说理有怎样的特色?
明确:
①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是以怡情,是以傅彩,是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短处幽居之时;其傅朋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讨使人灵秀,教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密,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赫,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③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三、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读书的名言
学生先分组交流,然后选取精华全班交流
师生评点总结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谈读书》是一篇随笔,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从谈读书的目的看,读书只以怡情、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生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书之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面观察事情。”这些都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强调读书与实际的结合。
从论述读书的作用看,作者谈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些论述人性格和才智方面阐述了读书的巨大作用,旨在鼓励读书。
本文尽管论述到读书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读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全文的内在逻辑。
布置作业
预习《不求甚解》,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不求甚解》的内容;
2.反省读书的态度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本文反弹琵琶,新入耳目,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的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作者要反驳的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二、整体感知
一(1):摆出批驳的靶子。
二(2~4):阐述陶渊明的本意。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
三(5~9):阐明作者观点: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6.本文在论证方面有怎样的特色?
明确:①运用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②运用例证法。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③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④破立结合。本文在批驳其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三、读写结合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学生写作交流
师生点评总结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理解
1.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收获?
总结固趣
《不求甚解》从批驳别人的观点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忽略:“好读书”,其不可断章取义。我们应该要全面地分析问题,理解理解问题。
布置作业
预习《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了吗》,要求列出不懂之处,上网搜集有关资料。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弗兰西斯·培根简介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并为此计划写一套大书,总名《伟大的复兴》,虽然只完成1、2两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响。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写的《新工具》(1620)一书中提出的“四假相说”,有力地揭露了中古经院哲学的主观、片面、语词混乱和盲目崇拜传统权威等弊病,为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兴起扫除障碍。他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
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游记《新大西岛》(1626)和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
《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书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书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如《真理》《死亡》),伦理探讨(如《忌》《爱》《利己的聪明》),做官秘诀(如《高位》《党争》),处世之道(如《友谊》《诡诈》),治家准则(如《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等,还包括了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如《读书》《旅行》《营造》《娱乐》),也不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如《美》《庭园》)。
培根对每个题目都有独到之见,诛心之论,而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善择时即省时。”“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顺境易见劣性,逆境易见德性。”“一切腾达,无不须循小梯盘旋而上。”“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这些话充满成熟的人生经验,而写法则务求清楚达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当,但都来自实际。培根的文章也写得富于诗意。诗人雪莱读了他的随笔《死亡》篇以后,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诗之辩护》)。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对此培根有开创之功。
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哲学家培根的故事
一、难成亲戚
英国着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他的理由是:“荷克”(hog,意为“猪”)和培根(bacoh,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
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二、相形见小
有一次,伊丽莎白女王巡幸到培根的府邸。由于女王生活在宅深墙高的宫庭大院里,平时也多来往于达官显贵们奢侈华贵的住宅,当她看到简朴普通的大法官的宅第时,不禁惊叹道:“你的住宅太小了啊!”
培根站在女王身边,仔细端详了自己的房舍后,耸耸肩说:“陛下,我的住宅其实并不错,只是因为陛下抬举我,光临寒舍,才使它显得小了。”
培根的醒悟
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
17世纪的英国,一个年轻人醉心于权力,千方百计地往官位上爬。虽一度遭国王冷落,但他还是喜欢权力。
为了升官,年轻人把所著的书赠给当时的新国王詹姆斯六世。在书信和题词中,他极尽对国王阿谀奉承,甚至用上了诺言和谄媚,以求得一官半职。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得到了英国检察长这一显赫的职位,几年后他又升为英国大法官,并被授予爵位。
但很快,年轻人就成了国王同国会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并永远丧失了做官的资格。即使到了这种田地,他仍然无比深情地迷恋着官场,不惜四处奔走以求重新进入政界,直到这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后,他才深深懊悔,懊悔自己为权力浪费了那么多大好的青春。痛定思痛,年轻人终于一心转向原本就喜欢的哲学,真正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生命历程。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培根。
培根终于“醒”了,他为世人留下至理名言: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面对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
一个人的劣质往往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暴露,一个人的美德也往往是在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显现。
培根论三种雄心
虽然培根是一位忠实的英国人,但是他的洞察力远远地超过了他自己的国界。他划分出三种雄心:
其一类者,朝思暮想,惨淡经营,在本疆之内,得陇望蜀,觊觎青云;其二类者,宵衣旰食,机关算尽,图他人之邦,扩己国之势,拜倒称臣者愈多愈善,此辈虽贪婪无度,然却至尊至贵;若一人披荆斩棘,努力登攀,以求人类享有经天纬地之略,驾驭宇宙之才,此实属雄心大志,……尽臻尽善。
培根的名言精选
不是正的朋友,再重的礼品也敲不开心扉。
大事要谨慎积极,小事得益小乐,不要大喜过忘。
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地位显出为人。
对一个人的评价,不可视其财富出身,更不可视其学问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实的品德。
瓜是生在纯粹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长在恶性土壤中的最好。
过于求速是做事上最大的危险之一。
过于重视爱情,就意味着放弃智慧与财富。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祸患多蕴藏在隐微地方,而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
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
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病弱的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金钱像肥田料,如不散布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老木柴最好烧,老酒最好喝,老作家的著最值得读,老朋友最可靠。
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的聪明睿智却是言辞简短的。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人们愈是贤明,愈低着腰向他人学习。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
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是精诚相见。
荣誉就像河流:轻浮的和空虚的荣誉浮在河面上,沉重的和厚实的荣誉沉在河底里。
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社会财富分配最为平均时国家最兴旺。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时间就像一条河流,它给我们带来轻的和膨胀了的东西,但是那些重而坚固的东西都沉没下去了。
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使人们宁愿谎言,而不愿追随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想像,而且是由于谎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首先细心思考,然后果断决定,最后坚韧不拔地去做。
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所惊奇。
腾达者手段多善恶交混。
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毒草,所以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除后者。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我们只有固有的健康法则。这些法则却很少有人注意,往往直到临死时,才注意到,然而悔之晚矣。假若人人都知道适当的健身法,不消说,生命就可以大大延长。
无德之人常嫉妒他人之有德。
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
虚伪的友谊有如你的影子;当你在阳光下时,他会紧紧的跟着,但当你一旦横越过阴暗处时,它会立刻就离开你。
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要靠别人的错误繁荣自己。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胜过10个犯罪。
一个人能顺从别人当然很好,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而非惟命是从。
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
一个人如果对待陌生人亲切而有礼貌,那他一定是一位真诚而富有同情心的好人,他的心常和别人的心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孤立的。
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疑心病是友谊的毒药。
友谊不但能使人生走出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晴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走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是使人心愤怨和抑屈之气得以宣泄释放。
友谊使欢乐倍增,使痛苦减半。
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青年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则是崇高的。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智者创造的机会比他得到的机会要多。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和规谏。
培根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见思想如见其人,见知识如见其思想。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形象将在书中永存;它们能免遭时间的磨损,并可永远得到翻新。
人们独居和退隐时,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物时,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
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天然的才能好像天然的植物,需要学问来修剪。
学习尝试则可检查修证知识本身的真伪。
一切知识的获得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有些书只需品尝,有些需要吞咽,还有少数的应该细嚼。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与智者交谈;在生活的事务中,我们通常都是与愚人交谈。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
邓拓简介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
笔名叫马南邨、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193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赴晋察冀边区任《抗战报》社长兼主编。后任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等职。1945年主持编印《毛泽东选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5年任中科院科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0年其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并主编《前线主编理论刊物《前线》。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cū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开设了类似的杂文专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邓拓[2] 撰写过大量社论、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有《燕山夜话》等,深受读者欢迎。[3] 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年5月18日,他含冤而死。
1966年4月16日,《北京日报》刊登关于《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批判材料,“三家村”被打成“反共集团”,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成了“四人帮”1966年起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邓拓另有《中国救荒史》、《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论著。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含蓄委婉,可谓雅俗共赏。
当年风雨读书声,血火文章意不平。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
艰辛化作他山石,赴蹈从知壮士情。岁月有穷愿无尽,四时检点听鸡鸣。这是一首题赠友人,也是自己用来抒怀明志的诗。他的一生是英勇的。在反动派疯狂屠杀工农和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刻,他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他放弃了学业和专业,奔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一手握笔,一手拿枪,出生入死,呕心沥血,十年如一日,和他的战友们一道,创造了人类新闻史上的奇迹。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面对风云变幻的种种复杂情况,勇于讲真话,讲真理,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革命精神。
他的一生是悲壮的。他毕生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写过大量热情讴歌和传播毛泽东思想的章。但是最后却被林彪、"四人帮"横加一个"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名含冤辞世。他以毕生的精力宣传真理,歌颂光明,揭恶和黑暗;却惨死在用最卑鄙的谎言和最恶毒的诬陷织成的罗网之中。他用他犀利的笔英勇奋战了一生,最后却被一小撮以杀人的反动文痞的笔杆子杀害。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些人不能真正了解他,有的人误解过他,责难过他,甚至伤害过他。但是,在他死后,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越来越了解他,怀念他,越来越敬重他。
他的一生又是短暂的。他在他生命的盛年就离开了我们。但是,他让自已生命的分分秒秒都发出了光和热。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多方面的。他一生争分夺秒,珍惜"生命的三份之一"
"生欲济人应碌碌,心为革命自明明"。他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自已的志向和信念。和成千成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的先烈一样,他也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就是邓拓。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 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庸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名人读书的趣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苏东坡改对联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写读书联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先把书读薄后把书读厚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关于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