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6《智取生辰纲》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29 15:5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智取生辰纲
教学目标
1.欣赏“智取生辰纲”的计谋,从情节中把握主要人物杨志的性格
2.探究杨志失败的原因
3.依据金圣叹对《智取生辰纲》的评点,引导学生理解《智取生辰纲》的叙事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欣赏“智取生辰纲”的计谋,从情节中把握主要人物杨志的性格
2.探究杨志失败的原因
难点:
3.依据金圣叹对《智取生辰纲》的评点,引导学生理解《智取生辰纲》的叙事技巧。
教学过程
㈠导入:施耐庵的《水浒传》就像一碗浓烈的酒,酝酿出英雄的豪气
,这些英雄本想拼着一技之长而实现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的梦想,无奈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那一段段轰轰烈烈闯九州的故事至今仍让我们觉得精彩不已。
㈡赏智谋
析人物
品性格
1.请同学们一起看课前说明,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要学的“智取生辰纲”主要讲的是谁的故事:齐答:杨志、吴用
2.提问: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吴用、杨志智谋的句子,第1、2组找表现杨志智谋的句子,第3、4组找表现吴用智谋的句子,
3.从找出的句子中赏智谋
析人物
品性格
我们一起欣赏了这场精彩的英雄的智谋的对决。这场对决最终以杨志的失败而告终,有人认为杨志输得可惜,有人认为杨志注定失败?你的看法呢?理由是什么呢?
杨志性格:蛮横、暴戾、专制、管理方法不当
㈢析情节
明技巧
1.教师讲解:金圣叹,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他评点《水浒传》可谓见解独到,精彩非凡,对于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他评点到:
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
“金批”涉及到人物之间的对比映衬关系。押送队伍,十四人和一个杨提辖,十四人糊涂,杨志清醒,十四人为“宾”,杨志为“主”。“杨志英雄精细,超过众人万倍”,比之晃盖、吴用,却又相形见细。杨志一行在明处,晃盖一行在暗处,杨志一行为
“宾”,昆盖一行为“主”。金圣叹看到了《智取》的“叙事之法”,妙在“有宾有主”以“宾”衬“主”。
从来叙事之法,有宾有主,有虎有鼠。
夫杨志虎也,主也;彼老都管与两虞候特宾也,鼠也。
设叙事者于此不分宾主,不辨虎鼠……将何以表其为杨志哉?
《智取生辰纲》的“叙事之法”,妙在
“有宾有主
”,以
“宾
”衬
“主
”。

课文中的两”进行概述。明确:
①说说故事中的“两个场面”。小说写两个场面,即押送场面和失陷场面。前者为后者作铺垫。写杨志与都管、虞候的矛盾,不但令晁盖一行有机可乘,而且写出杨志失败之必然。②说说故事中的“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喝酒与否的矛盾,这是故事的次要矛盾;另一种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这是故事的主要矛盾。③说说故事中的“两组人物”。一组是以杨志为首的押送队,
一组是以晁盖为首的八位好汉。这些人物的立身行事、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
杨志生性耿直,
他以为该怎么做,
就直接命令别人听他的,他不会花言巧语,不善于把自己的思想化为别人的思想。由于杨志身处逆境,处处受难,倒不如干脆请人来抢劫!
在江湖上四处漂泊,游荡人生,会结交很多朋友,不如请他们共同截取生辰纲,
一来为自己的后半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来顺便把老都管这个仗势欺人、
专横跋扈的老刁奴给教训一顿,灭一下他的威风,同时让其他人也领略一下杨志的本事,生辰纲被截,
众军汉回去也是死路一条,
杨志借此机会把他们拉过来结为兄弟,
以后同舟共济共谋大业,
顺便把老都管放回去,让他去告知梁中书,同时对这些贪官污吏们造成震慑,使他们以后不敢在老百姓面前耀武扬威,横行霸道。
杨志有“智”。
具体表现在:1.要求扮作普通的行商客人,悄悄赶路,避免大张旗鼓,引人注意。
2.要求梁中书给自己提调众人的权力,防止内部不和,被“贼人”钻了空子。
3.在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开始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天正热时赶路,
而且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冈的松林里休息。4.后来兵士要买酒喝
,他又千方百计阻拦。师生小结杨志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吴用计策的高妙和无懈可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杨志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他对手下兵士“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从而激化了运送队伍的内部矛盾。
2.分角色朗读P145的第四段,赏析映衬之法。
3.《水浒》此法多见,《智取》亦用之。开始写杨志“又带几根藤条”,夹批:“以备后用。不是此处放此一句,后来一时如何生得出”杨志对贩枣客人消释疑心,贩枣客人请“客官请
几个枣子了去”,夹批:“无有一见即请吃枣之理,只为下文过酒用着枣子,故于此处先出一句,以见另有散枣也。”“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夹批:“明明瓢之与酒从两处来。”举凡“藤”“枣”“瓢”这类“道具”,布设文中,绝非闲笔。“鞭”,有鞭的作用,无鞭何以打人打人,实为激化矛盾。“枣”,有枣的作用,无枣岂可邀饮,邀饮,乃为迷惑对方。“瓢”,有瓢的作用,无瓢如何舀酒,舀酒,正为相机下药。此类物事,不是凭空布设,游离情节之外,而是伏线文中“拽之俱动”,成为“软取”的有机组成部分,令情节灵动摇曳、曲折多姿。
四、作业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