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
包科领导签字:
准印
份
九
年级
语文学科
备课组长签名:
班级:
第
小组
姓名:
第18课
《杨修之死》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学习重点: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学习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插叙。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2、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曹操态度怎样?
事件
心理
主线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
“活”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梦中杀人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4、杨修因犯何罪被杀?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私解“鸡肋”,
乱我军心。不会
5、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厚葬杨修,表示他有悔过之意,同时也可以收买人心。
三、【交流展示】
1、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反方: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2、总结杨修、曹操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忌才多疑
3、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四、【课堂巩固】
1、注音写字
庖官(
)
鸡肋(
)
麾军(
)(
)
佯惊(
)
数犯曹操之忌(
)
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
延弃弓chāo
刀(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适庖官进鸡汤(
)
②数犯曹操之忌(
)
③人皆不晓其意(
)
④佯惊问
(
)
3.请你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总结一下本文一共写了哪几件事?
概括地说,一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件”、“阔门事件”、“一合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作答教事件”。
4.根据你的理解,谈谈你对杨修和曹操两个主要人物性格的认识。
杨修:才智敏捷,聪明过人,而又自仗才高,放任不羁;曹操:奸诈忌才,阴险狠毒,刚愎自用。
5.从课文中反映的作者认识来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由于杨修自身原因,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凡事不考虑利害得失,任意为之。另一方面是由于曹操的嫉贤妒能,阴险奸诈。
6.课文中写曹丕要请吴质入府密谈时,非常谨慎“乃用大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而杨修得知这个秘密后“迳来告操”请你指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对比,充分表现曹丕的狡猾,杨修的机智、坦爽,但有些大意。
7.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这四条原因,以第四条的说法较全面且符合小说的叙述,以第二条的说法较为简单、片面,不可取。第一条是直接原因,第三条是次要原因。所以第四条更有说服力。(如果同意第一条、第三条的分析,强调这两方面的原因的重要性,也不为错。)
8、 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9、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 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10、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 为什么
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五、【总结反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学习了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方法。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同学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