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戊戌变法 (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戊戌变法 (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29 16:5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题探究与检测课后作业第二单元 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第6课 戊戌变法学习目标课前预习1.背景:1895年春,《 》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
支持变法的皇帝:_________
3.维新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当时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1 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上书虽未能送达光绪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揭开了 的序幕。马关条约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维新变法运动课前预习(2)创办报刊:创办了《 》《 》和《 》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
(3)组织团体:成立了 等组织,形成了维新派的政治团体。
4.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1)背景:列强瓜分中国的形势异常严重,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强学会课前预习(2)内容:①裁撤冗官,澄清吏治;②准许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③促进 的发展;④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⑤编练新式陆海军等。
(3)作用:这些法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先进文化的传播,也给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机会。
(4)结果:变法触动了以 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派人士。 、林旭、 、杨锐、杨深秀和 _______六人被杀害,史称“ ”。变法运动宣告失败。农工商业慈禧太后谭嗣同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课前预习5.影响:
(1)戊戌变法是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________作用。
(3)变法的失败,也促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放弃自上而下的改良,开始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启蒙课堂探究与合作
合作探究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 ——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课题探究与检测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 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
材料三:谭嗣同临死前,面对围观的群众,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的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 指的是什么?课题探究与检测《马关条约》的签订。(2)材料二中这段材料出于何人之口?材料中的“瓜分豆剖”、暗指什么?作者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课题探究与检测康有为 , 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处境,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起到了作用,打动了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实行变法。(3)材料三中说的“贼”指的是什么?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课题探究与检测“贼”: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反对变法的顽固派。
因为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中,维新派没有实权。
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谭嗣同为变法而死,你认为值得吗?请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课题探究与检测值得: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勇于献身而唤起民族觉醒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不值得: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课题探究与检测探究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材料二 “中央设立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三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请回答:
(1)这是哪一历史事件的主要内容?领导这一事件的是哪个阶级派别?
?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课题探究与检测(2)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
?
(3)这一历史事件的性质是什么?结果如何?
?
(4)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在当时是进步的还是倒退的?请说明你的理由。
?
?材料一: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材料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三: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结果失败。进步的;理由: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课题探究与检测课堂检测
( )1.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句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C课题探究与检测课堂检测
( ) 2.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B课题探究与检测( )3.下列戊戌变法内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B.开办新式学堂
C.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D.训练新式军队
( )4、戊戌变法时期,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仁人志士是
A.蔡锷 B.梁启超
C.康有为 D.谭嗣同AD课题探究与检测( )5.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戊戌变法:“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散,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改革了君主专制政体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
( )1.有人将1895年春一群举人的行动当作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这次行动是
A.强学会成立
B.《万国公报》创办
C.公车上书
D.百日维新开始C课后作业( )2.《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 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A.教育制度
B.科举制度
C.文化制度
D.政治制度D课后作业( )3.关于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 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② 宣传维新思想的是《时务报》《民报》 
③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④ 推崇民主、提倡科学,触动了洋务派的利益
A.①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A课后作业( )4.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戊戌变法主题辩论会”,下列不能作为辩论会论据的是
A.戊戌变法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加剧的背景下发生的
B.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C.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D.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课后作业( )5.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C课后作业( )6.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A.虎门销烟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中国抗战B课后作业( )7. “生产之要素有三:曰土地,曰劳力,曰资本。我国土地劳力皆胜居优,惟苦乏资本……故利用外资,诚为中国今日生计政策之最妙法门”。在此,梁启超着重强调
A.发展工业以工立国
B.发展商业争夺市场
C.引进外资发展生产
D.学习西方君主立宪C课后作业( )8.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存现在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顽固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D.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A课后作业( )9. 19世纪中后期,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他们所进行的近代化探索活动
A.极大地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B.彻底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
C.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D.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课后作业( )10.近代化就是在经济上实现工业化,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化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在这两大领域的开启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和戊戌变法
C.实业救国和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D课后作业二、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二: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强,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请回答:
1.以上两则材料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
?
2.概括出材料中所表达的主张,并写出倡导这一主张的两个代表人物。
?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者严重的民族危机。
变法图强(改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康有为、梁启超。
课后作业3.为实现这些主张,他们发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给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
?
?
?
维新变法(戊戌变法)。
影响: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②维新派积极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③变法的失败,也促使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放弃自上而下的改良,开始走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课后作业4.这场运动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行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