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题探究与检测课后作业第三单元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 第8课 辛亥革命学习目标课前预习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背景:1894年11月,孙中山在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
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 。
2.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 成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提出了“ ,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把它阐发为“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成为孙中山领导 的指导思想。檀香山兴中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日本东京驱除鞑虏资产阶级革命恢复中华民族民权民生 课前预习二、武昌起义
1.过程: 年 月 日晚,革命党人在 发动起义,并很快控制了楚望台军械库。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城,成立 ,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接着起义军占领了整个武汉三镇。
2.扩展:此后一个多月中,全国就有10多个省先后宣布 而独立,清朝统治迅速崩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此次革命为“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191110 10湖北武昌脱离清政府课前预习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
1912年1月1日, 在 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结局:
1912年2月12日, 皇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孙中山 宣统南京课前预习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1)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
(2)使 的观念传播开来;
(3)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封建帝制民主共和课题探究与检测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1)材料一中“光辉的一幕”指哪一历史事件? 虎门销烟。课题探究与检测合作探究
材料二 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下图。
(2)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课题探究与检测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择第一个事件: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择第二个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课题探究与检测(3)近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请问这三条路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中国历史十五讲》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课题探究与检测(4)“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运动中举起了哪两面大旗? ?
材料四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5)根据材料四,请指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特点: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课题探究与检测课堂检测
( )1. “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对联歌颂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 )2.“‘民国’之取代自秦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CB课题探究与检测( )3.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905年8月,在他的推动下,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华兴会
D.强学会
B课题探究与检测( )4. “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赞颂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是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课题探究与检测
( )5.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突出成就是
A.用暴力方式推翻了清王朝
B.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C.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D.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一、单项选择题
(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 )2.中山陵的平面呈“警钟形”,意在“唤起民众”,孙中山为“唤起民众”制定的革命纲领,其核心是
A.三民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课后作业CC( )3.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 )4.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
A.1895年 B.1898年 C.1911年 D.1949年课后作业DC( )5.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课后作业C( )6.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课后作业C( )7.下列四部反映晚清历史的影视,按历史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末代皇帝》 ②《鸦片战争》
③《甲午风云》 ④《火烧圆明园》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课后作业B
( )8.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课后作业A( )9.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革命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它说明辛亥革命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②使社会习俗发生了极大变化
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④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课后作业A( )10.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课后作业D二、综合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1866年,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后在澳门、广州一带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改良主张,未被采纳。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课后作业1911年武昌起义后, 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课后作业材料二 上海《商报》评价孙中山“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有艰难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
材料三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课后作业材料四 2015年恰逢孙中山逝世90周年,海峡两岸纷纷举行各种活动,隆重纪念孙中山。
课后作业?(1)据材料一,1892年至1894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材料中有关孙中山在1894—1912年期间的具体革命活动。?
?
课后作业变化: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
活动:①组织兴中会;②创立中国同盟会;③提出“三民主义”学说;④建立中华民国;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材料二评价孙中山有五个“不知”,你怎么理解?结合材料三,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
?
课后作业理解:孙中山并非“不知”,而是为了救国,已经将个人利益甚至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精神品质:爱国、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3)今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
?课后作业现实意义: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纪念孙中山,有利于继承和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