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五中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会宁县五中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30 09: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会宁五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三10月份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70分)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
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3、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候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

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
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5、“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7、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9、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1、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12、“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4、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15、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1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7、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18、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19、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20、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23、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平假名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2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25、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26、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27、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28、“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

A.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
B.学校教育不能以词章为主
C.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感
D.学习与修养要循序渐进
29、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30、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中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31、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3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3、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34、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35、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
36、(16分)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6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6分)
37、(14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材料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请回答:
(1)材料中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8分)
会宁五中2018届高三级10月份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总共70分)
1、“夏启篡位,从制度上确认了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王位私有制度合法化了”。材料中的“合法化”是指


A.启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国家制度
B.王位世袭成为了国家法定制度
C.古代中国从此确立了皇帝专制
D.中国古代财产私有制自此确立
解析:材料中“世代垄断首领职位”和“王位私有制度”等信息,说明了夏启破坏禅让制,继承其父王位,开始王位世袭制,从此该制度成为了国家法定的制度,故选B项。材料中的王位私有制度不是国家制度,也不是皇帝专制和财产私有,其他三项表述错误。
2、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解析:选B。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特征。从材料中“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可判断出青铜器为周朝的文物,由“青铜重器”可推断出土地点应是都城所在地,因为只有王室才有资格使用如此多的青铜重器。因此B项最符合题意。夏朝、秦朝不符合“诸侯战争”的要求,据此可排除A、C,汉初青铜器已不再大规模使用,同时汉初封国之间并未发生大规模战争,据此可排除D项。
3、西周时,在都城建制上规定: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候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可见,都城建制体现了西周B
A、严密的地方管理体制
B、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
C、完善的血缘宗法制度
D、各国经济实力不平衡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周代的等级制度。西周时都城修建的周长由天子到子男是递减的趋势,反映了政治地位高低下的严格的等级性,体现了森严的政治等级体制,故选B项。
4、“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选D。传说夏禹“铸九鼎,象九州”,鼎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三国”指的是夏、商、周。材料的含义是九鼎铸成之后,曾经流传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夏、商、周三个朝代对“九鼎”的重视,关键在于“九鼎”代表着国家权力,是王权至高无上和国家统一的象征。A、B、C三项显然不是主要原因。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墨家思想内涵的认识。材料的含义是对待别的国、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人一样,体现出一种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这是墨家的“兼爱”思想,B正确,D错误。儒家的“仁爱”“礼治”思想体现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C两项错误。
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B。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春秋战国时代,法家主张厉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因此最受统治者推崇。由此可知B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仁政”,道家讲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均不符合题干“专替君主打算”的要求,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解析:选D。
A项是墨家;B项是儒家;C项是法家;D项是道家老子的话。
8、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解析:选D。《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者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地反映平民生活。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
9、史学家白寿彝考证后指出:“晋的原县,第一个县大夫为赵衰,称为原季,而继任者为赵衰之子赵同,亦称原同。”《左传》记载赵简子在作战时宣誓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这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
C.县的面积比郡大
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
答案
D
解析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主要反映出当时出现郡县行政组织,A、C不能从材料反映,分封等级消失,说法错误,故B有误。
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选C。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暴政,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11、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下图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解析:选C。图片中既有“郡”又有“国”,说明实行郡国并行制,由此判断是汉朝。
12、“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解析:选C。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
B解析
秦朝时期,为巩固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内容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其突出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君权至上、以国为家。
14、对外交流是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解析:选A。丝绸之路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今西安),经陇西,然后通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后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开始,经楼兰(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于阗(今和田市)、莎车,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至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内),安息(今伊朗)和条支(今伊拉克),直达大秦(古罗马帝国)。北路从敦煌起,经吐鲁番、龟兹(今库车县)、疏勒(今喀什市),越过葱岭,一直往西,直抵地中海沿岸诸国,就是现今的希腊。故图中所示的位置是葱岭。
15、据大臣汲黯揭露,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他重用酷吏和财利之臣,以致不久后有人评论“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但汉王朝没有重蹈秦的覆辙,主要原因是(  )
A.汉初法律制定趋向成熟
B.酷法罩上了儒家思想外衣
C.“文景之治”缓和了社会矛盾
D.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解析 本题共有三个重要信息:汉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汉武帝重用酷吏,统治也很残暴;汉没有重蹈秦的覆辙。本题实际上是考查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的特点(即外儒内法且剂之以道)。答案B
1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文字说明了孔子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曲折沉浮,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中寻求合理的理论和史实依据,从这一角度出发“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D
项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B项强调历史的客观性,C项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7、为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两汉时期中央政府作出了多种努力,其中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
A.张骞“凿空”
B.卫青远征
C.昭君出塞
D.甘英出使
解析:选A。张骞“凿空”,建立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卫青远征和昭君出塞都是反映汉与匈奴的关系,都未到达西域地区,排除B、C两项。甘英出使大秦是为了建立与大秦的直接联系,不是为了解决与匈奴之间的长期冲突,排除D项。
18、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以事件为中心
B.以人物为中心
C.以年代为中心
D.以制度为中心
解析:选B。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征是以人物为中心。
19、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解析:选A。此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即五行的相生相克,材料体现的是五行的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然后循环。
20、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选C。从材料信息看,左思认为,有些人世代占据高位,导致英雄俊才得不到重用,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制度因素是九品中正制。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2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突出三省“精细分工”所体现的思想,这与削弱相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三省的职权分别是: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各省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封建统治机构日益完善。三省都是在皇帝一人独裁前提下的具体执行部门,三省六部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强化皇权,弱化相权。因此排除A、D两项。
2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唐代货币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材料运用能力。圆形方孔钱始于秦,A项错;“开元通宝”钱和五铢钱都是铜钱,B项错;五铢钱和此前的秦半两钱是以重量为单位作为币值,“开元通宝”钱打破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C项符合题意;钱币的铸造技术没有发生质的变化,D项错误。
23、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
平假名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解析:选D。日本平假名是仿照中国草书偏旁而形成的,唐朝草书的大家是怀素。
24、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信息。
25、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解析:选B。附益之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成自己的小集团参与政事;转运使的设立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募兵制是一种军事措施;行省制是一种行政措施。
26、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
A.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解析 戏曲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但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A、C两项都不全面,B与史实不符。答案 D
27、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B.李清照
C.陆游
D.辛弃疾
解析:选D。题干中的“学士”是指苏东坡,“学士词”即豪放风格。李煜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其风格委婉含蓄,陆游侧重于现实主义,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28、“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从根本上讲朱熹在强调
A.教育旨在“明人伦,正纲常”
B.学校教育不能以词章为主
C.学校教育要体现社会责任感
D.学习与修养要循序渐进
答案
A解析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根本上反映了朱熹强调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正纲常”,B是表面现象,C、D不能从材料反映出来。
29、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市民阶层广告意识的增强
答案
B解析
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根本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商业贸易的兴盛。A、C、D不是主要原因。
30、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据钱穆《国史大纲》
影响表中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解析:选D。分析的是对南北方户数变化的影响。从表中的数据来看,南北方户数变化的总的趋势是南方逐渐超过北方。但从A、B、C三项上看,宋王朝力量弱、面积小,宋朝持续的时间远逊于唐朝而与西汉相当,而南方户数却远超北方,所以A、B、C三项从朝代因素分析对南北户数变化的影响是不正确的。西汉到宋朝,南方逐步得到开发,至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赶上北方,到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南北经济格局的易位,导致了南北户数的变化。
31、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④②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①③②④
解析:选A。图①由图中的中书省、江浙行省等可判断为元朝;图②由图中的河南道等判断为唐朝,“道”是唐朝的行政机构;图③由图中的鲁、宋、吴等可判断为春秋时期;图④由图中郡的广泛设置可判断是秦朝。
32、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选D。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之一就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秦朝初创皇帝制度、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等都反映了这一特点。但是清初实行的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的制度,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题干所说的特殊情况。
33、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答案
D解析
明清时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时期,大力进行海外殖民活动,而这时中国的海禁政策,是中国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同时亦形成落后的海洋观念。
34、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
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答案
D解析
“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反映的是清代的军机处,军机处上传下达,跪受笔录。A是秦朝丞相,B是唐代三省六部制,C是明代内阁制,D是军机处。
35、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它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
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答案
D解析
“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商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这涉及到的是商品的流通领域,而商品的流通需要的是商品生产的支持,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商帮发展缺少根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0分)
36、(16分)君权与相权矛盾是中国古代政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朝把中央官员分为三个台阶,其中第一台阶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即所谓的三公。……三者互不隶属,各自开府,三公在分工上各有所侧,互相牵制……这种三权分立结构主要是考虑到分工基础上的行政效率问题而设计的,同时也是有意对相权加以限制。
——徐晓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及其对制度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
——袁建强《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冲突》
材料三
从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利益和目标出发,从君权的绝对性和排他性出发,客观上就必然会把君主及其家族置于和一切人对立的地位,使一切人、一切社会集团都成为专制君主的潜在对手和敌人,成为猜疑和防范的对象。……以宰相为代表的官僚组织必然会在运行中发育出某种不受君主意志所左右、自行其是的“自主性”倾向,使官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相对独立的力量。……这就势必和君主专制制度所要求于它的从属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狭隘目标发生错位与冲突。
——
张星久《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机构设立“三公”考虑的主要问题和设立的主要特点。(4分)
问题:既要提高行政效率,又要限制相权过大。(2分)
特点:“三公”各司其职,权力相互制约。(2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以唐、宋和明朝为例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是如何在制度规定层面上进行加强的。(6分)
唐代通过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来加强皇权专制;(2分)宋代通过设立参知政事、单独掌管军事的疏密院和国家财政的三司使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明代通过完全废除丞相来强化皇权专制。(2分)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冲突的原因。(6分)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君权具有绝对性和排他性;相权的“自主性”倾向易成为异化于君主意志的独立力量;相权与君主专制目标发生错位。(6分)
37、(14分)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是反腐倡廉、预防犯罪的有效手段。
材料
英国是最早对官员财产公示进行立法的国家,1883年,议会通过《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1978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1989年,又修订为《道德改革法》。它规定: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以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刘植荣《外国公务员如何公示财产》
请回答:
(1)材料中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原则?(6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财产公示制度能成功推行的原因。(8分)
答案(1)
原则: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主权在民。(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共6分)
(2)原因:1787年宪法提供了有力的宪法保障;两党制下政党相互制衡;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官员自上而下带头执行;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民众积极参与监督。(每点2分,答出其中4点得8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中各国立法及“必须如实填写财产,由新成立的道德署收存,总审计长负责审查。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财产报告向全社会公开,任何人都可以查阅。”信息并结合启蒙思想的主张概括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信息及美国1787年宪法及政党政治的史实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