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4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课件(共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4.4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课件(共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7-10-30 15:0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复习: 1.真菌和细菌最大的区别?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细菌根据形态可以分为哪几种?
球菌、杆菌、螺旋菌
3.常见的真菌有那些?
酵母菌、青霉、曲霉、蘑菇等
故事:小猫看到农民伯伯种庄稼,到了秋天收获了很多的粮食。于是它把一条小鱼种进了泥土,希望秋天能够收获很多的鱼。可是秋天到了,小猫扒开泥土,却发现不但没有长出新的小鱼,原来的鱼也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四章 第四节1.举例说明细菌和真菌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能解释共生的概念。
3.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并将重点内容标画在课本上:
1.概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哪些作用?
2.细菌和真菌是怎样参与物质循环的?
3.为什么有一些种类的细菌真菌会引起人和动物患病?
4.什么是共生?举例说明。自主学习腐生的细菌和真菌。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生物的遗体被谁分解了?它们分解后产生了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又被谁吸收利用了?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技能训练】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三种方案的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三: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回答问题:
(1)甲、乙两组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潮湿?
为细菌的生活提供适宜环境
(3)哪种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
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变量只有一个,就是有无细菌
(4)分析方案3,找出每组方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甲组是对照组,乙组是实验组。
有些细菌和真菌营 生活,从 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________,导致动植物和人_____。寄生活营养物质患病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链球菌可以使人患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多种疾病 足癣臂癣真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一些真菌寄生在人体表面,如手癣、足癣就是由真菌引起的。足癣又叫脚湿气,是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表现为奇痒难忍、水疱、糜烂、脱屑等症状。小麦叶锈病、玉米瘤黑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真菌从植物体吸收大量营养,使作物严重减产。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________在一起,__ ___ ,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 _。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生共同生活三、与动植物共生 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________在一起,__ ___ ,____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 _。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共生共同生活三、与动植物共生1、地衣是_____和____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___ __ ;真菌可以供给藻类__ __ 。藻类真菌有机物水和无机盐2、在豆科植物的根瘤中,有能够固氮的______与植物共生,可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________,而植物则为根瘤菌提供_____。根瘤菌含氮物质有机物3、牛、羊等动物肠道内的细菌能够帮动物分解______4、人体大肠中的________能够制造维生素B12 和维生素K 纤维素大肠杆菌与动物共生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寄生)。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腐生)。3.与动植物共生(共生)。巩固练习1、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分解动植物遗体参与物质循环 B、制造有机物
C、消灭多余动植物 D、净化空气2、能够使梨和香蕉腐烂的细菌是( )
A、链球菌 B、枯草杆菌 C、根瘤菌 D、真菌3、有些细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 )
A、寄生 B、共生 C、自养 D、异养ABB4、豆科植物的根瘤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形成的?( )
A.根瘤菌和豆科植物 B.藻类与真菌
C.藻类与细菌 D.原生动物与根瘤菌
5.下列细菌和真菌中,营寄生生活的是( )。营腐生生活的是( )。
①人体中的链球菌 ②人体皮肤中的真菌 ③使玉米得黑粉病的真菌 ④草地上的真菌
⑤大豆根瘤中的根瘤菌 ⑥腐烂香蕉中的枯草杆菌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④⑥
A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