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袁绍
曹操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
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
(2)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1)政治上: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官渡
官 渡 之 战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简单经过
结果
官 渡 之 战
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影响:官渡之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
(1)客观方面:袁绍骄傲轻敌;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2)主观方面: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屯田。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
天下形势示意图
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
1、背景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曹操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讲故事
《三顾茅庐》
赤 壁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曹军(20余万人)和
孙刘联军(约5万人)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208年
孙刘联军针对曹军不习水性——曹军大溃
概况:
影响:
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课后活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议一议,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主要原因在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战术,指挥者心态等方面。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为什么呢?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战术错误;北方士兵水土不服,军中流行疾病,战斗力减弱;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巧妙利用自然环境;当时曹操代表的北方实力不足以统一全国。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他用诗抒发了自已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
曹操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壮心:统一全国
最终没有
因为刘备和孙权势力上升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最终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2)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魏
蜀
吴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220年
221年
222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定都
魏
蜀汉
吴
三国鼎立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翻 车
三国的发展状况
屯 田
吴-青瓷羊
吴国船只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蜀汉的治理与开发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轻松闯三关
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2、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一战(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你能做对吗
比较辩别
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 年。
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一样吗
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哪些
启示?
通过本堂课学习你有哪些启示?
历史使人智慧
寻踪觅影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
—隆中、赤壁,寻觅
历史足迹,开发三国
历史文化。
课外实践活动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
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