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琵琶行(共31张PPT) (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琵琶行(共31张PPT) (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31 21:04: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琵琶行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 ,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明,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如《卖炭翁》;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以通俗易懂著称。
被贬原因 唐宪宗时,宰相武元衡被杀,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遭到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及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于是抓住此把柄,上疏诋毁白居易,这样他就被贬去江州做了司马。实际上是因为他之前上疏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政治的诗歌,得罪了很多权贵。思考:诗前序有些什麽內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诗前小序共138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并奠定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暗示了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文章结构
时间
地点
抒彩很浓的 人物
长篇叙事诗 起: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承:见其人,闻其声
故事 琵琶女自叙身世
转 :作者自叙身世
合:重闻琵琶声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是一种用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 。
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琵琶行》第一段诗:?秋夜作者于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第一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二段:?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第一层:?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第二层:写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
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悄无言” ,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 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第三段诗: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同是天涯沦落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有哪些?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
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凉的寂寞生活。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
结构和主旨琵琶女三次演奏示意图: 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 “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 “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写): 彼此相见,琵琶女演奏《霓裳》《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 “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照应)如何理解琵琶女的形象一个漂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姬,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姬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诗人着意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使人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感。

作者又是如何塑造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回顾全文,拓展主题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封建社会的真正知识分子。虽然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姬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二)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琵琶行》主旨的不同理解。
1.认为这首诗倾诉着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怨愤,诗人与琵琶女之所以能结为知己,就是因为他们相互从对方的身世中看到了各自的不幸,而诗人又领悟到了双方不幸的真正原因。
2.认为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揭露,琵琶女的身世集中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践踏、被侮辱的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作者与之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作者自己的身世的注入,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3.认为这首诗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有力控诉,但也反映了作者的软弱性,在诗中,作者同情琵琶女,又自伤迁谪,基调低沉,伤感味较重,流露了患得患失的思想。
4.认为琵琶女不值得同情,作者宣扬的是宿命论思想,首先,诗中看不出琵琶女有“被压迫”过、“被侮辱”过、“被损害”过的地方,并无值得同情之处,这个形象不过是作者借以寄托“失意情怀”罢了。第二,作者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相同,从而回避了现实中的严峻的政治问题,流露的是颓废伤感的情调,宣扬的是宿命论的思想。
课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