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六國論蘇洵海口一中袁玉蓉教學目標1、瞭解時代背景,明確本文寫作目的。
2、文言字词句的知識積累。
3、整體感知,掌握文章內容和論證方法。
兩副對聯: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簡介作者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據說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
蘇洵精於古文寫作,尤長於策论,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闢,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辙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後人有詩稱讚:“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權書》。《權書》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當年蘇老泉,年已二十七。方知需用功,發奮讀書籍。並同兒與女,思究聖人語。寒窗多少年,青絲根根白。父子同進京,三人皆中舉。皇城鹹震驚,爭誦蘇洵名。讀書從不晚,辛勤為第一。
2、文體: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一種是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一種是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本文屬于?3.題解:? “六國論”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上應是“六國破滅之論”,“六國論”是倒裝省略句,是“論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時代背景 北宋建國後,鑒於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軍人亂政,實行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造成了軍事上的衰勢。北宋建國往後一百年間,與契丹、西夏作戰60餘次,敗多勝少,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寫這篇文章借古諷今,向北宋統治者敲起警鐘,指出對敵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結果必然招致滅亡。思考:蘇洵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麼?注意以下字音
六國互喪sàng
暴pù霜露洎jì
草芥jiè與嬴yǔ
下咽 yàn
勝負之數shù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亏,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課文譯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的滅亡,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於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一概都是因為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作者在文章開頭提出了怎樣
的論點? 又分了幾種情況展開論述?分論點:(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不賂者以賂者喪文章第一段四句的關係怎樣?六國破滅,
弊在賂秦(1)賂秦而力虧(2)不賂者以賂者喪總 分故曰:
弊在賂秦
總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实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之)以予人,如棄草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既然這樣,那麼“而”,才從道理上說省略句適宜,得當課文譯文(2)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草,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秦國在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方面就獲得邑鎮,大的方面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比戰勝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不在於戰爭。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象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課文譯文(2)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棄。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草,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分得清清楚楚了。一直發展到滅亡,按道理講本來應該是這樣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對了。第二段哂昧耸颤N論證方法?本段最好可分幾層?
論證的是什麼?對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數量上得難獻易有限無厭奉繁侵急程度上不盡不滅道理上賂秦力虧,破滅之道 二、這一層論證的內容是什麼?得出了什麼樣的結論?兩者土地消長
的鮮明對比固不在戰矣反襯賂秦
的弊端 三、請概括這段文字列舉了那些歷史事實?祖先創業的艱難
子孫割地之輕易
“一夕安寢”與“秦兵又至”的鮮明對比繼續揭示賂秦
政策的失敗 四、接著作者講道理進行論證,
請概括其主要內容。地有限,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至於顛覆 五、第二段是從哪個方面採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來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⑴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⑵採用了事實論證、道理論證 、對比
論證、比喻論證,引證等論證方法,有理
有據,確鑿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趙尝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连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郸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詹坏靡选?钫Z後置堅持正義,名詞作狀堅持到底,古今異義詞將要用使…退卻兩次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愛惜假使“倘”,如果或許輕易課文譯文(3)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詹坏靡选O蚴谷龂?鲪燮渌??R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齊國並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於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他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後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課文譯文(3)趙國曾經對秦國五次作戰。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趾土α慷己軉伪。瑧饠×硕?鰢??_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的命撸?嫱龅牡览恚?偃襞c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課文第3段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主要採用了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秦而破滅的情況進行論證。共分兩層論證。第一層論齊国,雖“未嘗賂秦”,但它親近秦國而不聯合五國,所以,五國一旦破滅,它就必然要被無厭的暴秦所殲滅。第二層分別論證“燕趙之君”的“義不賂秦”。這兩國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國家,但由於燕丹“以荊卿為計”,因而“始速禍焉”,導致滅亡;同樣,由於趙國李牧被誅,用武不終,因而“邯鄲為郡”,結果也是國家滅亡。不僅如此,而且燕趙兩國“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沒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戰敗而亡”的。作者層層推進地從齊、燕、趙三國破滅的結果推論其破滅的原因,有力地證明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分論點,否定了“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疑問,從反面論證了中心論點的正确,避免了邏輯上的漏洞,使論證完備周密,無懈可擊。最後從“向使三國”到“或未易量”幾句,以假設的原因得出假設的結果,歸納了第2、3段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照應了開頭。第三段:齊、燕、趙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論證什麼道理?
不賂者齊與嬴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洎牧以讒誅不賂者以賂者
喪。
蓋失強援,
不能獨完分觀點(二)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殖迹?允虑刂?模?Y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被動句被動句天天,月月,名作狀用封賞禮遇能夠向下,名作狀課文譯文(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殖迹?允虑刂?模?Y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殖迹?檬谭钋貒?男膩矶Y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真可悲歎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
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
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的標誌課文譯文(5)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用不賂秦的手段戰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第四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意在闡述什麼
主張?
第五段得出了什麼結論?第四段------第五段------引古(六國破亡)------諷今(在六國下)結論: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結構:承上啟下。闡述:為國者無使
為積威之所劫哉!
八、作者為什麼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做對比? 作者借評價六國的滅亡,
意在諷諫北宋統治者要以六國
為借鑒,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積
威之所劫,一味地賄賂,以求苟
安。要奮起抵禦,積極智蟛毁T而
勝之道。
弊 在 賂 秦賂 秦 力 虧不賂者以賂者喪數量上程度上道理上齊亡之事實燕亡之教訓趙亡之悲劇(總 )(第一段)(分)(第二段)(分)(第三段)(過渡)(總)
為國者無
使為積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遞 進)
毋從六國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諷今)(並 列)六國破滅
弊在賂秦賂秦力虧
破滅之道失去強援
不能獨完韓、魏、楚齊、燕、趙封殖级Y奇才並力西向諷諫朝廷(借古諷今)背景材料:
宋杯酒釋兵權,蓋防患於未然,以免藩鎮之亂
也。有宋一代,國卟??姳?酰?c遼、夏戰,敗
多勝少,歲幣之貢足而邊患不止矣。此其老蘇之論
歟?通假字
1.暴霜露(“暴”通“曝”,冒著)
2.暴秦之欲无厭(“厭”通“饜”,滿足)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
(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以地事秦
(名詞作動詞,侍奉)
3.義不賂秦
(名詞用作狀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名詞用作動詞,禮遇)
5.不能獨完
(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连卻之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古今異義舉例①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古義,那實際上;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承上文轉折)。
②思厥先祖父:
古義,泛指祖輩、父輩;今義,父親的父親。
③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古義,至,動詞“到”;“於”介詞“到”;表示由於上文說的情況,引出下文的結果,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以致”“以致於”。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
④後秦擊趙者再:
古義:兩次;今義,表示又一次。
⑤而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古義,智帧??Γ唤窳x,智慧。
⑥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舊事、前例;今義,真實的或虛構的用作講述對象的事情,有連續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一詞多義(1)亡 丟掉 諸侯之所亡
滅亡 燕雖小國而後亡
(2)惜 吝惜 子孫視之不甚惜
惋惜 惜其用武之終也
(3)猶 如同 猶抱薪救火
仍然 良將猶在
(4)終 終於 終繼五國遷滅
到終結 惜其用武之不終也
(5)始 起初初 始有遠略
才 始速禍焉
特殊句式舉例①判斷句:
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C.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D.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E.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②介詞結構後置句
A.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
B.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
③被動句
A.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B.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C.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④定語後置句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積累與訓練課外閱讀:
1.上(唐太宗)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達到天下大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貶低)一世之人!”(選自《資治通鑒》)
2.漢宣帝時,江淮饑饉,人相食。天雨穀三日。尋魏地奏,亡穀二千頃(百畝為一頃)。(選自《太平廣記》)寫作特色1.借古諷今。
文章依據史實,分析六國滅亡的原因,文末巧妙聯繫北宋現實,點出全文主旨:雖為論史,實為鑒今。
2.觀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開篇即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圍繞這一點層層深入,反復論證。全文綱目分明,結構嚴整,不僅段與段之間有密切的內在聯繫,論證過程還能前後照應,使論證嚴密,無懈可擊。
3.語言生動形象,感情強烈。
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論說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外,還有其獨到之處。一是生動形象。在論述中穿插描寫,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二是字裡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歎,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等,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語言特點?
本文雖是議論文,但語言鮮明、形象。使文章又具有感染力。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生動地描繪六國祖先創業的艱辛。而“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又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和創業進行對比,突出子孫不能守業,以地賂秦的錯誤。又如用“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形象地形容如果六國協力抗秦,秦國統治者就會惶恐不安。從另一方面說明賂秦之弊。
本文的另一特點是哂昧伺季渖⒕浣Y合的方式。行文富於變化。特別是偶句用相對或相反的對照形式如“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刺客不行,良將猶在”等都從不同角度論述賂秦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