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31 11:4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维新变法运动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严复的主要思想,知道其对近代思想发展的积极影响。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变法对中国社会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阅读、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变法兴起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之时,旨在救亡图存,是一场爱国的、进步的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重难点
重点: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严复的主要思想,认识变法的影响。
难点:如何认识变法的社会影响和认识变法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背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时间:1895年春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维新派人士的活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变法思想
严复介绍进化论学说:严复译述《天演论》,认为只有实行维新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严复思想的影响: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他是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起因: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
时间: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失败: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新政诏令逮捕维新人士,杀害谭嗣同等六人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没有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三、新课导引
你了解右图中的两位历史人物吗 他们就是赫赫有名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马关条约》签订后到19世纪末期,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毅然领导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
【思考讨论】康有为、梁启超为什么要掀起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受到哪些阶层的拥护和反对 这场变法的最终结果如何
四、教材精华
(一)知识链接
1.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2.严复翻译《天演论》,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
3.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戊戌变法持续103天,最终失败,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二)互动探究
【探究一】[想一想]光绪帝的变法措施为什么会在官员中引起极大震动 (课本第37页)
【探究二】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课本第37页)
【探究三】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课本第38页)
(三)思维拓展
1.为什么把“公车上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序幕
2.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
五、课堂检测
1.(2009·南充)“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其导火线是哪个条约的签订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2009·南京)下列关于戊戌变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出现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
B.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2009·湘潭)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C.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4.(2009·临汾)《马关条约》签订后,为警醒世人,严复译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书中宣传的进步观点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C.学习西方技术,力行实业救国
D.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
5.近代史上哪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
(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6.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梁启超
D.严复
7.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公车上书”为维新变法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
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
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六、中考体验
1.(2009·宜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5年,《马关条约》签署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子在京会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赶写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材料二
(1898年)光绪下旨:“商务为富强要图……著各省督抚,督率员绅,认真讲求,妥速筹办。”“振
兴庶务,首在鼓励人才。各省士民著有新书,及创新法,成新器,堪资实用者,宜悬赏以劝。或试之实职……并照军功例赏励之。”
材料三
见下图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其中的万言书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所反映的戊戌新政的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是谁英勇就义的情境 为什么他说自己“死得其所”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2.(2009·泰安)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先进分子发展近代工业、学习西方民主政治、传播西
方科技文化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开启中国经济近代化探索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请概括指出它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中国近代前期,在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三次重要的运动。请你写出
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并说明其积极作用。
(3)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中国近代前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贡献
主持设计和施工京张铁路
侯德榜
译著《天演论》,传播西方进步观点
(4)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最终未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你认为其根源是什么
七、学后反思
我小结:
参考答案:
四、教材精华
(二)互动探究
【探究一】答案
变法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参与政事,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变法同时又极大地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利益,“废除八股取士”会损害一些死读书的“守旧愚昧之人”,堵住他们的入仕之道;“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将使一部分旧官僚失去官职,另一部分没定官职的旧官僚也会产生反应。因此,变法措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探究二】答案
(1)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采取的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探究三】答案
谭嗣同认为自己是为变法图强、挽救国家民族命运而献出生命,是光荣的、值得的。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正反映了其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对国家摆脱危亡现状的不懈追求,希望用自己的鲜血唤醒更多的国人。
(三)思维拓展
1.
答案
把“公车上书”当做维新变法的开端,是因为各省的举人大多接受康有为的主张,并将其主张带回家乡广泛传播,在全国引起轰动。“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和梁启超还为变法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因此变法运动蓬勃开展起来了。
2.答案
从变法目的看,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不做“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力。从光绪帝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维新诏书看,他虽然采纳了维新派提出的官民上书言事、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张,对旧制度进行了不少改革,但根本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变官制这一要害问题。因此可以说光绪帝的变法并非在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光绪帝也不是什么维新派的皇帝。他虽然借助维新派同慈禧对抗,但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阶级本质决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五、课堂检测
1.
分析
1895年,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是因为同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故选C。
2.分析
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C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只有B项是戊戌变法的影响,故选B。
3.分析
把握关键词“最深远”。马克思主义传播与维新变法运动无关,民主共和思想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D项叙述不正确。故选C。
4.分析
严复接受了《天演论》中“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故选B。
5.
分析
光绪帝接受了维新人士的变法思想。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变法。故正确答案为C。
6.分析
谭嗣同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他在就义前慷慨言道“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故正确答案为B。
7.分析
戊戌变法并没有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没有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排除④。故正确答案为A。
8.分析
由已学历史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D项则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正确答案为D。
六、中考体验
1.(1)公车上书。主张:拒和、迁都、变法。(2)兴办商务;重用人才;鼓励创造发明。(3)谭嗣同。他为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希望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所以他说自己“死得其所”。我们应该学习他为了民族振兴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2.(1)洋务运动。探索: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2)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
人物
贡献
詹天佑
发明“侯氏制碱法”
严复
(4)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
维新变法运动
警世洪钟
《天演论》
维新变法运动
短暂的“百
日维新”
主要内容
结果
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