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型:造型表现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提问:看看道路、树木由近至远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为了更好的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来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消失点和视平线小朋友。
接着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小朋友名字的由来
消失点小朋友:随着视线的延伸,身边的景物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视平线小朋友:因为消失点和视平线是两个关系非常好的小伙伴,所以我们通常沿着这一点(消失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叫视平线。
(出示课件)视平线小朋友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视平线小朋友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这四条线就是消失点的孪生妹妹——消失线。
消失点自述:“我可以根据需要换位置”——突出视平线左边、的景物,我就可以向右移,突出右边的景物,我就想左移动。
视平线自述:“我的位置不固定”——想表现视平线以上,视平线可以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可以高一点。(出示自述图片。)
三、深入巩固: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四、布置作业:
步骤:
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消失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画树、添画环境。
5.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学延伸: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共14张PPT)
小游戏
伸出自己的双手,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学习目标
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作用。
运用透视基本规律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说一说
看看道路、树木由近至远有什么变化?
我们身边的透视现象
下
上
消失线
我叫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
身边景物会逐渐集中到你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我,你能找到我吗?
介绍两个新朋友
我叫视平线,
是与你眼睛
平行的一条
水平线,
平视时我与
地平线重合。
小游戏“找找我在哪里”
视平线
我可以根据需要换位置
想突出左边的景物,
我就往右移。
想突出右边的景物,
我就往左移。
想表现视平线以下
我可以高一点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
我可以低一点
我的位置不固定
上
下
视平线
消失点
透视现象能给画面带来美感,增强画面的空间,
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步骤及要求:
1、确定消失点和视平线位置。
2、画出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画树、添画环境。
4、线条流畅。
绘画步骤:
欣赏评价
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