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0-31 13:39:16

文档简介

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型:造型表现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学习材料的准备:课前搜集的图片资料、尺子、铅笔和水彩笔。
一、
游戏导入:
以自己的双手为例,可以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然后讨论,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而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这种近大远小现象,就叫做透视现象。
教师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
直观感知:
1、(出示课件)以书中的图片《树》为例让学生观察,提问:看看道路、树木由近至远有什么变化?说一说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树有: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疏远密的透视现象。以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教师并板书)
然后让学生们根据图片资料找一找并说一说身边的透视现象。(出示图片)
2、为了更好的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我来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消失点和视平线小朋友。
接着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小朋友名字的由来
消失点小朋友:随着视线的延伸,身边的景物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叫消失点。
视平线小朋友:因为消失点和视平线是两个关系非常好的小伙伴,所以我们通常沿着这一点(消失点)做一条水平线,这条线就叫视平线。
(出示课件)视平线小朋友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像一个“倒八”。视平线小朋友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像一个“正八”。这四条线就是消失点的孪生妹妹——消失线。
消失点自述:“我可以根据需要换位置”——突出视平线左边、的景物,我就可以向右移,突出右边的景物,我就想左移动。
视平线自述:“我的位置不固定”——想表现视平线以上,视平线可以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可以高一点。(出示自述图片。)
三、深入巩固:
1、欣赏名画,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它的魅力所在,再指出画中的消失点、视平线。
2、游戏:请同学们试着画出书中三幅图片的消失点、视平线。
根据学生所画,找出错误与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强调透视线的作用,加深学生记忆。
四、布置作业:
步骤:
1.先找视平线,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消失线)。
3.按透视现象处理好竖线,斜线。
4.画树、添画环境。
5.线条流畅。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绘画存在的问题,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五、展评作业、课后延伸:
教师提出作业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围绕以上4点学生自评,互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力求完整、生动。并说一说这节课自已的收获。
教学延伸: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进行写生,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共14张PPT)
小游戏
伸出自己的双手,从任意角度对自己的双手进行观察。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在不改变手形状的前提下让自己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学习目标
认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作用。
运用透视基本规律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说一说
看看道路、树木由近至远有什么变化?
我们身边的透视现象


消失线
我叫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
身边景物会逐渐集中到你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我,你能找到我吗?
介绍两个新朋友
我叫视平线,
是与你眼睛
平行的一条
水平线,
平视时我与
地平线重合。
小游戏“找找我在哪里”
视平线
我可以根据需要换位置
想突出左边的景物,
我就往右移。
想突出右边的景物,
我就往左移。
想表现视平线以下
我可以高一点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
我可以低一点
我的位置不固定


视平线
消失点
透视现象能给画面带来美感,增强画面的空间,
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步骤及要求:
1、确定消失点和视平线位置。
2、画出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画树、添画环境。
4、线条流畅。
绘画步骤:
欣赏评价
评价标准:
1、透视现象是否能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4、能否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