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甲午战争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甲午战争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08:52:18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第5课
甲午战争
第一单元
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1894
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战争。这一年为农历甲午年,史称“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原因):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清政府:避战求和,不做战备。
(3)、朝鲜:农民(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
19
世纪下半期,日本确立了对外扩张的国策,狂妄宣称要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扩张的计划。
2、过程:
(1)、开始标志:朝鲜丰岛战役(1894年),日本不宣而战。
(2)黄海海战(9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避战保船: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山东威海卫,日军得到黄海制海权。此后日军相继贡献大连、旅顺,占领辽东半岛。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1895年),丁汝昌、刘步蟾等“以死报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黄海海战
丰岛
平壤
旅顺
威海卫
想一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清朝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源;一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武器装备落后等。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势力雄厚等。
中国:
日本:
2、甲午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顽强抗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1、原因:
2、概况:
(清政府)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北洋海军覆没后,清政府无心再
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895
年3
月,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谈判中,李鸿章再三恳求减少战争赔偿,均被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强硬驳回。4
月,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危害
割三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
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二亿——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开四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更严重破坏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清财政不堪重负,更加重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中国经济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资本输出,加深掠夺,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汉口
上海
宁波
福州
厦门
广州
重庆
沙市
苏州
杭州
日军进军路线
基隆
台北
新竹
大甲溪
彰化
澎湖
嘉义
台南
枋寮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爱国志士徐骧等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
1、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俄国的盟国
德国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法国
(1)原因:
2.瓜分中国的狂潮
(2)表现:
甲午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
俄、德、法向清政府提出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列强群起效尤,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租借地: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
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
势力范围:
租借地: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用强迫定期租
借的方式占有的他国领土。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实力所控
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在这领土上,该国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时局图》是1898年谢缵[zuǎn]泰先生创制的一幅反映当时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漫画。原图上有黄遵宪的题诗。现在原件藏于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
熊—俄国:
长城以北和新疆
太阳—日本:福建
肠(蛇)—德国:山东
虎—英国:长江流域
鹰—美国:迟到者
蛙—法国:
两广、云南
1894年11月底,日军占领旅顺口,将清军北洋水师封锁在威海卫内,日本明治政府确信对清一战胜券在握,先行秘密窃取了钓鱼列岛。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不等战争结束,便通过“内阁决议”,将钓鱼列岛划归冲绳所辖,建立标桩。
钓鱼岛被窃取




甲午战争
直接原因:
过程:
结果:
1894年到1895年初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
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时间:
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中英《南京条约》
①割让香港岛;
②赔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定关税。
中日《马关条约》
①割让辽东半岛、
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银二亿两;
③增开口岸
(重庆、沙市、苏州、杭州)
④在华设厂。
④经济侵略加剧;
⑤受控制程度加深。
①割地面积增加;
②赔款数额倍增;
③侵略深入内地;
半殖民地性质大大加深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系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1.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A.黄海战役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之战
C




2.和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中国代表是?
李鸿章
3.材料分析题
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指谁?他的官职?
(2)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3)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壮海军威”是指的什么事?
(5)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6)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1)邓世昌,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
(2)1894年的黄海战役。
(3)北洋舰队。
(4)是称赞邓世昌。因为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激战,在弹药将尽时,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撞日舰吉野号,不幸中鱼雷,全舰将士壮烈牺牲。
(5)就义,为国捐躯,死如泰山之重;求生,留得青山在,再抗日寇。
(6)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第5课
甲午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2)、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2、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方法】视频展播、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七子之歌.台湾》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母亲的眷恋和强烈要求回归祖国的愿望。在近代,台湾是如何同祖国母亲分离的?这又给台湾人民带来了哪些深重的灾难?
【2.讲授新课】

海战与陆战
1、背景(原因):
(1)、日本:侵华蓄谋已久。19
世纪下半期,日本确立了对外扩张的国策,狂妄宣称要以
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制定了以朝鲜为跳板向中国扩张的计划。
(2)、清政府:避战求和,不做战备。
(3)、朝鲜:农民(东学党)起义提供契机。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一次反对本国腐朽封建统治和日本侵略者而进行的农民起义,作为友好邻邦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邀请派援兵前往朝鲜镇压这场起义,日本也趁机出兵朝鲜实现它“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当清政府派兵前往朝鲜时,日本也趁机派军队开进朝鲜,为它实施第二步计划创造了条件。当起义平息后,中日本应同时撤兵,但日本置之不理,并且还大派援兵,准备发动战争。
2、过程:
(1)、时间、
战役
时间:1894年7月 1894年7月~1894年9月
1894年10月~1895年4月
战役:丰岛战役
平壤战役 辽东战役 黄海战役 威海战役
(2)、结果:战争的结局是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3、想一想
(1)、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2)、甲午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
生:
讨论后发表看法。
师:归纳:中国:清朝的腐败是失败的根源;一部分清军将领贪生怕死;武器装备落后等。
日本: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始殖民扩张;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势力雄厚等。
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顽强抗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马关条约》
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因:
北洋海军覆没后,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2、概况:
1895
年3
月,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谈判中,李鸿章再三恳求减少战争赔偿,均被日本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强硬驳回。4
月,双方在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1)、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3)、增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4、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斗争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纷纷表示“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坚决反对
割让台湾。1895
年5
月,日军在台湾岛登陆,由北向南进犯,爱国志士徐骧(xiāng)

人组织义军,与刘永福等人领导的清军协同作战,在新竹、大甲溪、嘉义等地阻击敌人。在
嘉义之战中,义军巧设埋伏,诱敌深入,用地雷炸死日军700
余人。在5
个月的时间里,台
湾军民共打死、打伤日军32000
多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抗敌御侮的斗志。此后,在
日本占领台湾的半个世纪中,台湾人民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日本殖民统治和争取回归祖国的
斗争。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瓜分危机
教师指出,自《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1、三国干涉还辽
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日本欲独占辽东半岛,让俄国感到势力范围受到威胁,就与法、德一起进行强力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因此向日本多支付了3000
万两白银的“赎辽款”。
2、瓜分中国的狂潮
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1)原因:甲午战争暴露了中国的虚弱,《马关条约》的签订又极大地刺激了列强的贪欲。
(2)表现:俄、德、法以干涉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提出建立“租借地”①、划分势力范围的要求。列强群起效尤,瓜分危机迫在眉睫,中国陷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3、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1)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2)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3)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结论: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3.课堂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4.板书设计】
【5.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事件是(

A.黄海战役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之战
2、和日本签定《马关条约》的中国代表是?
3、材料分析题
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公”指谁?他的官职?
(2)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3)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壮海军威”是指的什么事?
(5)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
(6)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6.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