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27 08:52:43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一单元
列强侵华与晚清时期的救亡图存




2、维新派的出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日渐高涨。
1、产生背景:
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凭技术的变革无法救亡,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士仁人,形成了“维新派”。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主张:
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②、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③、实行君主立宪。
1895
年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发动正在
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
“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因汉代用公家车马送
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公车”就作为举人入京应试
的代名词,故这一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
4、“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1)、兴起:
1895年成立北京强学会,吸引了部分开明官员加入。
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
5、维新运动
(2)、目的:
救亡图存
(3)、作用:启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后建立的“纪念碑”
1、背景: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年轻的光绪帝在危局的刺激和康有为等人的感召下,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开始
光绪帝
“明定国是”诏令
3、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设矿物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触犯守旧贵族的利益。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伤害守旧的封建文人。
增强军事实力,挽救民族危亡。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4、戊戌政变
(1)、原因:
①、变法求速求全,改革措施匆忙推出,激化了各种矛盾,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因而遭到抵制和反对。
②、实际掌控权力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她个人的权力和满洲亲贵权益受损,开始反对变法,多方阻挠,局面变得紧张起来。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慈禧免去翁同龢的职务,任命荣禄统率北洋军队。
孤立无助的光绪帝赶紧密诏谭嗣同等,要他们火速筹划对策。
光绪帝没有实权,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又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他们找到表面支持维新的新军督办袁世凯,希望他能率兵围攻颐和园,禁锢慈禧太后,挽救变法。但袁世凯并没有这样做。
袁世凯
光绪帝
慈禧太后
中南海瀛台
(2)、经过:9
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听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六君子赴难图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读一读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1、"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2、为什么“无力回天”
3、”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贼指以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的列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
弱和没有发动群众。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思考探究
戊戌变法为什么失败?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
挠;
(3)、主观原因:没有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等。
戊戌变法历史意义是么?给后人留下了什么教训?
(1)、历史意义:
(2)、教训: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远超过了变法本身,它所开启的制度改革以及思想启蒙并未中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
开办时间:
1898年底
办学方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
课程:
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经过10余年,有了经科、文科、法政科、商科、格致科、农科、工科等7个专科。
影响:
许多省份也积极筹办设置新式学堂,变法失败后虽明令禁止各省学堂,然而新式学堂的兴起成为大势所趋。




第6课
戊戌变法
背景
高潮:
结果:
公车上书
创办学会和报刊,宣传变法思想。
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兴起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B




2.康有为等“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德国强占胶州湾
C
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

A.商鞅变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光绪维新
C
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A
5.“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C
6.戊戌变法法令与洋务运动措施相似的是(

A.改革政府机构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兴办新式学堂
D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重点的突破
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意义
难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哪些?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生:交流、回答。
师: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我国一部分先进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改革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6课
戊戌变法。(板书)
师:何为维新变法运动呢?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展开的一系列改良活动。那么,维新运动为什么会兴起呢?请让我们带着设问进入下一个问题。
【2.讲授新课】

维新派
1、产生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日渐高涨。
2、维新派的出现:
甲午战争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仅凭技术的变革无法救亡,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在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的周围,聚集了一批志士仁人,形成了“维新派”。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2)、主张:
①、模仿西方的政治制度,开民智,兴民权,建设一个富强的近代国家。
②、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③、实行君主立宪。
4、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板书)
师:同学们认识康有为和梁启超吗?老师为你们讲解一下关于他们的资料。课本第29页图片。
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具有初步资本主义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然而,当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公车上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9页,并把公车上书的时间、地点、发动者、内容和意义划出来。老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变法维新运动拉开序幕。随后设问:同学们结合教材卡片内容及所学知识想一想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总结:课本29页小字部分:
1895
年4
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群情激愤。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发动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000
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因汉代用公家车马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公车”就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名词,故这一事件被称为“公车上书”。
过渡:老师提问公车上书这件事反应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什么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后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
5、维新运动(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为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进行了哪些活动。请同学们看课本29页最后一段至30页第二段。
老师总结:维新派为了扩大政治影响和舆论宣传,先后创办了多份报刊和政治团体。其中最著名的是《时务报》和强学会,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时务报》是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维新运动在全国迅速兴起,启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觉悟,形成一种新的时代气象。
师:那同学们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又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揭晓吧。

百日维新
师提问: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
1、背景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瓜分大祸迫在眉睫。年轻的光绪帝在危局的刺激和康有
为等人的感召下,表示不愿做亡国之君,下令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
2、光绪帝下诏变法(板书)
教师指出,1898
年6
月11
日,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的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也就是接下来我们接下来学习变法的内容。请同学们看课文P30页。
3、变法的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变法的内容,然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变法内容的理解:
(1)、变法中那些措施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经济方面)
(2)、“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民”指的是什么人?反映了哪些人的愿望?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3)、文化方面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4)、哪些内容对封建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大?
(裁撤机构、取消旗人特权、废八股、裁汰旧军等)
(5)、那些人会拥护和支持变法?
(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
(6)、那些人会强烈发对?
顽固派
(7)、想一想:当时社会各界对变法有什么样不同的反应?
(顽固派、民族资产阶级、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地主、普通老百姓等)
学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变法的进步性在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两大方面,局限性表现在:“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张”
4、维新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
31页的内容(关于袁世凯的介绍)及小字部分,了解政变的过程,体会维新志士的英雄气慨。
(1)、原因:
①、变法求速求全,改革措施匆忙推出,激化了各种矛盾,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激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因而遭到抵制和反对。
②、实际掌控权力的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她个人的权力和满洲亲贵权益受损,开始反对变法,多方阻挠,局面变得紧张起来。
(2)、经过:9
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宣布临朝听政,下令搜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参与变法的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以及康广仁被捕杀,史称“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仅仅持续了103
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然后让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得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3)、主观原因:没有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等。
随后再设问,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从充分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关于谭嗣同就义到底值不值得?可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跳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本课达到高潮。
戊戌变法历史意义是么?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远超过了变法本身,它所开启的制度改革以及思想启蒙并未中断。

京师大学堂
政变发生后,除京师大学堂外,各项变法措施随之被取缔。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对晚清新式学堂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它的课程分成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大类。京师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新式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且是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
在京师大学堂的带动下,许多省份也积极筹办设置新式学堂,如湖南、湖北、广东等。变法失败以后,清廷虽明令废止各省学堂,然而新式学堂的兴起成为大势所趋。
【3.课堂小结】
我们本课的重点就是维新变法的意义及影响。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而且维新派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王帝,反之,顽固派实力较强,又拥有军权所以失败是必然的。变法虽然失败,但它是一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进步的、爱国的。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谭嗣同等人的血没有白流,他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为后来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清政府统治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4.板书设计】
【5.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运动标志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天演论》的发表
D.“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2.康有为等“公车上书”的直接起因是(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德国强占胶州湾
3.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

A.商鞅变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光绪维新
4.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5.“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出于一位甘为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6.列举戊戌六君子。
【6.教学反思】
经济上
设铁路矿务局、农工商总局和邮电局,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等。
政治上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机构,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
文化上
改科举,废八股,各地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军事上
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