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0-31 16:0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深深的怀念
课题
课型
教学目标
整合篇目
基本教学流程
教学随记
深深的怀念
预习达标课
1.正确认读本单元生字词,听写过关,同桌纠错,并进行二次听写,直至全部达标。2.交流预习成果,巩固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疑问,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
一、自读导读,明确主题“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第三组课文为我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带我们一起去缅怀革命先辈。今天,让我们走进第三单元,去感受英雄的事迹。二、初读课文,
字词达标
1.请大家浏览一下本组共有哪几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一夜的工作》)2.自由朗读这四篇课文,圈画出生字词。3.字词达标。
(1)熟读下列词语。(自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A.易错字词书籍
抽屉
匪徒
拘留
残暴
憧憬含糊
陈设
点燃
性命
思索
隔壁陷入
魔鬼
尖锐
审阅
哀思
剥削(重点强调多音字剥削)B.ABB句式乱蓬蓬
热腾腾C.四字词语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精兵简政死得其所
千钧一发
满脸横肉(2)指导书写出示难写的字:籍、屉、鼎、舅、峻、炊、啃、刑教师指导写法鼎:重点指导“鼎”的笔顺,了解什么是鼎?(“鼎”是古代人烹煮东西的器物,一般用青铜或铁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 (人声鼎沸、鼎鼎大名、鼎力相助)峻、炊、啃、刑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指导学生观察两部分所占比例。学生先描红再练写。④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生字听写过关。三、熟读课文

初步感受 1.《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按(
)、(
)、(
)、(
)的顺序来叙述的。展示了革命先烈(
)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
)的高贵品质。2.《灯光》通过对一件(
)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
)精神,说明(
)。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样,本文采用(
)的手法
。3.《为人民服务》是(
)于(
)在(
)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是一篇( )稿,是围绕(
)这个中心来写的。4.《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从(
)和(
)两个方面叙述(
)一夜的工作的

四、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就自己最感兴趣、最想要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十六年前的回忆》预设:1.作者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哪四件事?2.“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3.找出课文首尾呼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突出了作者的什么?《灯光》预设:“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相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为人民服务》预设: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说出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讲述了哪些内容?《一夜的工作》预设:1.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2.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从哪些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
《十六年前的回忆》
精读引领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中学习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邓小平巧施葫芦计》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让我们一起走进《10、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师看情况补充)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者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他领导了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反帝反军阀的群众示威运动,被军阀张作霖杀害。牺牲时年仅38岁。二、整体感知,初步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李大钊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2.理清条理,归纳小标题: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1.作者追忆父亲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觉得李大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快速浏览全文,划出有关的句子,边读边做批注。2.汇报交流:(1)被铺前: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 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 这说明了什么 当时是怎样严峻的局势呢 老师这有一些资料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总结:面对局势严峻,形式的险恶,处境的危险。朋友,亲人多次劝他离开北京。李大钊绝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忘我工作。(板书:忘我工作)(2)被捕时(对比):A人的来势汹汹与父亲的不慌不忙形成对比

B来的人“一拥而入”,可见敌人兴师动众,对付的却是我和父亲两个人,形成对比。
C那些便衣侦探的态度也和父亲形成对比。对方是“粗暴的吼声”“满脸横肉冷笑着”,父亲却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精神。(板书:镇定从容)(3)法庭上: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什么描写?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什么?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他始终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板书:坚贞不屈)四、写法指导,首尾呼应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领悟表达手法。1.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和哪一段的意思是一样的?开头结尾什么关系?(首尾呼应)2.在文中有多处前后照应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1)工友闫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深夜还不见回来。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闫振三。(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扔到火炉子里去。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3)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3.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4.总结:
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五、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阅读主题丛书《邓小平巧施葫芦计》。1.快速阅读文章思考问题:(1)文章写了哪个伟人的英雄事迹?什么事迹?你从中体会到了他的什么情怀?(2)“巧”巧在哪里?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有感情的读出来。2.汇报交流。
《为人民服务》
精读引领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清课文层次,初步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结合具体事例,理解重点句的意思。3.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启蒙教育。 
《毛泽东诗词》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1.一九四四年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题目就是《为人民服务》。(板书:12、为人民服务)2.板书课题,齐读。二、预习汇报,初读课文1.这篇课文非常特别,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没有细致的描写,它是一篇议论文,(板书:议论文)2.怎样才能学好这篇议论文呢 规律:议论文、演讲辞,每一段话都有要说的重点、要点,这些重点、要点呢,大多含在每一段话的开头或者结尾。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再难的议论文也会迎刃而解。3.思考:这篇议论文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个观点讲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不仅找到了每一段的重点和要点,而且,还概括了几个关键词。这样的概括和提炼很有意义,简单明了,围绕为人民服务主席讲了: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再长的课文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词,把课文读薄。三、抓住重点,体会方法过渡: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后,又是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呢?我们先来看第二段“死的意义”这个部分,一起研究研究。(一)死的意义1.引经据典。(1)毛主席引用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说明死的不同意义。(板书:引用)(2)毛主席自己就是伟人,就是领袖,为什么还要引用别人的话?(3)指导朗读。(4)读到这儿,你还能想到哪一位先人关于生死的豪言壮语呢?课件出示,学生齐读诗句。(李清照、李商隐、于谦、文天祥、臧克家)(5)小结:这就是经典名言,表达了对死的不同理解,它表达了爱国志士的民族情怀和英雄气概,可歌可泣!可敬可叹!2.对比。过渡:刚才用引用,紧接着又用什么办法呢?(对比)“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板书:对比)(1)这句话讲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死)(2)能给句子中第一个“死”换个词解释吗?(牺牲,献身,就义,捐躯)那第二个“死”可以换成什么词呢?(送命,送死,丧命,命丧黄泉,一命呜呼,一命哀哉)(3)同样一个死,怎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解释呢?同样的死却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那是立场不同、情感不同、态度不同。真可谓:“语言有温度,字字总关情”啊!(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主席遣词造句的生动、在朗读中感受爱憎分明的立场、在朗读中强化对比方法的效果。3.举例。过渡:主席最后还用了什么办法进一步证明观点?(举例)“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板书:举例)(1)张思德是谁 毛主席为什么给张思德这么高的评价?观看剪辑的影片
!(2)谈一谈最喜欢最打动你的是哪个镜头?(谈对张思德的印象,谈感受。)(3)张思德是那么平凡,平凡得像清凉山上的一棵草,但他却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一个个精彩的镜头,就是一个个典型的事例啊,事实胜于雄辩。你们刚才也在用一个个事例来证明什么样的死才有意义。(4)观看张思德牺牲的录像片段。(5)炭窑崩塌了,他牺牲了,牺牲前,他硬是把战友推出洞口,自己却来不及了,可敬可爱的张思德就这样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最朴素的——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最伟大的——再三齐读课题。四、类比阅读
领悟异同过渡:今天我们第一次学习了议论文,知道主席围绕“为人民服务”谈了三个问题――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友爱。文章就是这样层层深入说明问题的。推荐主题丛书《毛泽东诗词》(1)《咏蛙》《采桑子.重阳》《清平乐.六盘山》(2)选择喜欢诗和名言积累并背下来。五、实践体会
学以致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认真读读,它将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习的“引用、对比、举例”这些方法.
《灯光》
略读整合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探究,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3.使学生受到伟人伟大人格的熏陶;理解先列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夜的工作》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爱到天安门广场走走,尤其是晚上。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灯光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试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灯光,会是怎样呢?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王愿坚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了解作者王愿坚生活的年代以及个人简历。)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记词语,熟练掌握词语。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采用了倒叙的方法。课文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写现在的事,其余部分是作者回忆往事。)3.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抓住重点,精读细品
1.默读课文,想一想:“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相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2.学生汇报交流:“多好啊”在文中共出现三次。(1)第一次说这话的人是在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2)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没有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3)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3.重点讨论:“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言)4.革命先烈有着宽广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心只想着让革命胜利,让下一代过上幸福的生活,毫不顾惜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作为革命领导的伟人更是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接下来请同学阅读《一夜的工作》。思考:(1)你觉得周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怎么样?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一个重要句子来回答。(2)课文中用了哪些例子说明周总理工作劳苦?又从哪些方面讲他生活简朴的?(3)看到这么一位好总理,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四、拓展阅读,课外延伸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倍加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生命换来的。像郝副营长、周总理这样的革命伟人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他们身上的品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课后继续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三个橘子”的故事》。
深深的怀念
群文阅读课
1.深入领略伟人风采,感悟生命如歌,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2.训练把握内容,体会表达情感,了解叙述顺序。
主题丛书:《大地之子李四光》《中国飞机的先驱》《湘江惊涛》《红岩》《狱中联欢》《毛泽东诗词节选》
一、单元回顾,导入主题 1.本单元,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感受他们身上伟大的精神与人格魅力,你们能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吗?(根据学生的回顾,教师适机板书: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舍生取义,壮烈牺牲,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爱岗敬业,舍己奉献…… 2.今天我们走进《丛书》,继续去感受伟人的精神与魅力。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大地之子李四光》、《中国飞机的先驱》《湘江惊涛》几篇文章。出示自读要求:自读文章,想一想文章主要内容,围绕人物写了哪些事情,是怎样通过具体事情表达人物品格的?每一部分让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有哪些?你又有哪些感受?2.小组合作交流预习单。预习单课文题目课文内容我的感受《大地之子李四光》《中国飞机的先驱》《湘江惊涛》三、汇报交流,精彩赏析 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请你找出来先给大家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分享。1.读《大地之子李四光》(1)预设1:“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为他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活动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感受李四光的勤奋好学。预设2:“为了指导全国的地震工作,·····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地震预报这项关系亿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工作上。”(2)这些话让你感受到什么?(3)李四光具有什么样的品格?2.读《中国飞机的先驱》(1)文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哪句话给你的教育力量最大?(2)冯如用他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崇高的理想?(3)你样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呢?3.读《湘江惊涛》(1)“他多次渡江河,闯大海,迎风斗浪,搏击江海,在大自然面前显露出英雄本色,证明自己是一个强者。”(2)你从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四、主题拓展,课后延伸1.小结读书方法: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格。2.总结写作方法,围绕中心,用具体事例说明主题。3.拓展阅读:《念女娇.昆仑》

表达运用课
1.通过口语交际,使学生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2.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3.围绕“我的理想”写一篇作文,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口语交际·习作三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生畅谈理想: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俗话说得好:“人无志而不立。”那么,你的理想是什么呢?谁愿意先和我们一起分享你的理想。(自由畅谈理想,尽量多人说。)2.理想是什么?两种释义(1.字典中的2现实中的)随后列举一些关于理想的名言、名人故事(课件出示或者教师口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理想是崇高的,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也是很有意义。3.总结:其实理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比如:鲁迅先生开始他的理想是想当一名医生,远赴日本求医。后来,在一次偶然之中,他发现医术只能救助中国人的身体,而不能医治国人麻木的心灵,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笔杆子唤醒中国人的灵魂。二、多感齐动,感受拟说1.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想,我想,每一个理想背后,也应该有一定的原因或者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们来用心聆听,你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想?
2.班内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表达出自己理想的背后原因或故事,然后每组一名代表向全班说出自己的故事。三、和谐互动,自由表达。1.一个理想,就是一段故事,也就有了一份幸福的期待!有人说:理想是用来追的,不是用来想的。记得作家巴金曾说过: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就终有实现理想的那一天。(课件出示:为了实现理想,很多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终于成功!)2.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么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引导学生说出途径:(1)多读相关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2)现在就好好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桌进行交流。3.孩子们,此刻,你的心中一定涌动着关于理想的种种激情,那就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下你的理想以及理想背后的故事,当然,还有你准备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写的时候,重点要把理想背后的故事和你准备为之付出怎样的努力写清楚,还可以试着运用首尾照应的写法安排自己文章的结构。
4.佳作赏读,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写作提纲:开头:我的理想是什么?中间:理想背后的故事——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原因)
准备怎样实现我的理想?(途径)结尾:期待着理想实现后的心情、感受。(首尾呼应)5.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1.自改自评(1)教师出示下水文,留下修改的痕迹。说一说:老师修改了什么?老师是怎么修改的?(2)细读自己的习作,修改写错的字、用错的词,写得不通顺或不完整的句子、加错的标点等。(3)用符号划出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并向全班展示读,其它同学倾听、评价。  2.交换作文,互评互改(1)用赞赏的符号划出你欣赏的词句,并评评好在哪儿,为什么好? (2)你认为他的作文哪一部分还不够清楚、不够具体,提出中肯的建议。3.再读作文,全面检查与润色。  4.全班交流:(1)指名朗读作文。
(2)
师生评议。
 
复习整理
达标提升课
1.对本单元认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内容牢固掌握。2.掌握运用本组课文教学重难点内容和作者的描写方法。3.熟读并背诵课文,养成积累的习惯。4.读懂诗歌《囚歌》,感受革命家的正义感和挺进的人生观。
本单元课文回顾拓展三丛书:《狱中联欢》
一、复习梳理,强化目标1.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为人民服务》和《一夜的工作》四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对伟人先烈的深深怀念。2.本单元课文在叙述顺序,表达方法有其独到之处,今天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来了解一下。3.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闯闯关,考考大家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二、互动交流,质疑问难(一)字词关1.检查易错字认读,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书籍 含糊 尖锐 抽屉 恐怖 粗暴 魔鬼 肥胖 苦刑 残暴 匪徒 拘留 窝头 剥削 兴旺 解救 哀思 乱蓬蓬
炊事员
战地 突击 陷入
憧憬 阻击 点燃 性命 焦急 审阅 陈设 极其 转椅 隔壁 思索 热腾腾 精兵简政 死得其所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四字词语复习1一拥而入: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来,形容秩序非常混乱。(造句)大门刚打开,记者们就一拥而入,争着采访那个奥运会冠军。 2满脸横肉: 整个脸上都长着带有凶相的肌肉。(造句)《沙家滨》中的伪司令长得满脸横肉,是个大草包。 3震天动地:震撼着天,动摇着地。形容巨响或其势盛大异常。(造句)建路工人开山劈岭的爆破声震天动地。 4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造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他飞身向前,从车轮底下救出了那个被吓呆的小孩。 5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造句)各级机关若要改变人浮于事的状况,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须精兵简政。 6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大地。(造句)这个连队的战士来自五湖四海,但十分团结。(二)课文关1.谁来说一说,本单元四篇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哪篇?简单介绍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用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2.示本组课文重点段落、丛书中典型段落,先小组内展示,再以竞赛形式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3.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同桌或小组合作互背;各小组间比赛背诵;教师抽查背诵情况,重点是平时程度稍差些的同学。(三)阅读关1.朗读《囚歌》,注意读正确,读流利。2.了解叶挺生平及《囚歌》写作背景。3.学生谈读后感受,体会叶挺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4.背诵《囚歌》。三、强化重点,综合训练1.读一读“交流平台”中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回忆录。作者李星华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父亲李大钊被捕前、北部时、法庭上和被害后四个内容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联系是: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匆匆》《顶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都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这样写的好处: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的事情记忆深刻,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怀念。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四、评价反馈,总结提升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学习的热情,也看出你们对本单元内容的掌握很牢固。恭喜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课下大家可以读一读《狱中联欢》,进一步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复习整理
达标提升课
1.对本单元认字写字、朗读课文等内容牢固掌握。2.掌握运用本组课文教学重难点内容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拓展课外,深化对本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本单元课文回顾拓展四
一、引入学习,明确任务在这个单元,我们走进外国名篇名著,认识了追求幸福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渴望亲情的凡卡,坚强乐观的鲁滨孙,勇敢机智的汤姆·索亚,感受到了外国文学的魅力。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闯闯关,考考大家的学习成果怎么样?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与收获。二、全员参与,共享历程(一)字词关1.检查易错字认读。乖巧
围裙
硬币
裂缝
橱窗
饥饿
礼拜
生锈
揉皱昏暗
眯缝
耸肩
一缕
毒打
撇嘴
欺负
抽噎
匣子冻僵
逗笑
窜过
孤儿
打搅
甜蜜
圣诞树
黑糊糊
笑眯眯2.听写本单元重点词语,同位纠错,订正。(二)课文关1.分组交流——阅读本单元几篇文章,哪一篇名著中的人物的命运最牵动你的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班汇报:(1)《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
)作家(
)的一篇著名童话,主要讲了一个(
)的悲惨遭遇,表达了(
)。(2)《凡卡》作者是(
)国作家(
)。著名作品有《
》、《
》、《
》、《
》等。(3)《鲁滨孙漂流记》是(
)作家(
)写的长篇小说,(
)是书中的主人公。(4)《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
)作家(
)的作品。围绕“历险”,书中写了汤姆的(
)次历险:真正的历险是和贝琪(
)。2.第四组课文中我们了解了哪些人物?这些人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哪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比较喜欢欣赏?你打算怎样在习作中运用?4.你觉得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有哪些克服困难的好办法?名字长语言不习惯篇幅长难读懂,读不懂版本太多,不会选择……A.阅读长篇的外国文学作品时,要提高速度。快速阅读要默读,要逐句逐行地阅读,不能逐字逐词地读。B.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可以略读。粗略地快速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和大意,看自己是否有阅读兴趣,来判断是否选择阅读。C.选择后要尽可能读完整作品,可采取见缝插针式的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连续几天读完一部。D.在开始阅读一部作品前,可以先浏览作家生平简介、译者的话、序言、后记和内容简介等,把握主要内容后再开始阅读。E.阅读中可以在书上作一些批注,阅读后通过写阅读卡或读书笔记留下读书思考的轨迹。并可以与读过这本书的同学、家长、老师进行交流。三、回顾拓展,综合训练1.学习“日积月累”(1)读读这些外国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了解句子出自哪个作家的哪部作品。(2)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句子,或对哪些句子有自己的感悟。(3)背诵这些句子。(4)组织学生把阅读中外文学作品积累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老师也可以出示一些作品中的名句让学生读,引导学生在以后的读书中注意积累、感悟。2.学习“趣味语文”。(1)学生读这几个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在熟读的基础上,谈一谈每个故事给自己的感受。(2)引导学生体会《巧问妙答》中作家和出版商利用一个标点问答的巧妙及标点的含义。(3)体会《一个逗号》中作家删添之间表现出来的创作态度的严谨。(4)体会《文豪与蚊子》中作家语言的幽默和幽默语言的神奇效果。(5)教师拓展名人趣事让路德国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二位批评家相遇了。
  “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
  “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趣答问路人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一天遇到一个行人向他问路。
  行人:“我到城里需走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
  行人:“我是得走,我是问走到城里需多长时间。”
  伊索:“你走哇!你走哇!”
  行人想这人真可恶,于是就气愤地走了。
  片刻,伊索向他喊:“两小时——”
  行人问:“为何刚才不告诉我呢?”
  伊索:“不知你走得快慢,怎么知道需多长时间!”四、推荐阅读,激发兴趣课下阅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底两万里》等外国名著,搜集名家的趣味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