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来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 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惠来一中2017-2018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 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0-31 20:5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惠来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
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商朝时(

A.
祭祀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B.
对外战争是唯一的政治活动
C.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
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政治地位最高
2.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拥有自己的武装,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地扩充实力向周边的蛮、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控制其人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受封的偏远诸侯国也逐步接受了中原先进文化。这主要表明分封制(

A.
诸侯国与中央是松散的联盟关系,中央王朝尚未实行权力高度集中
B.
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C.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建立国家大一统局面
D.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
3.在传统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这一建筑特点主要反映了
A.
天人合一的思想
B.
长尊幼卑的观念
C.
敬天法祖的传统
D.
阴阳流转的理念
4.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白痴、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
)
A.
分封制
B.
皇权至上
C.
郡县制
D.
中央集权制
5.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有人说,权力一旦失去了监督就会泛滥成灾。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也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
A.
太尉
B.
御史大夫
C.
锦衣卫
D.
刺史
7.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

A.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
“以至万世而为君”
C.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D.
“功过五帝,地广三王”
8.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9.宋太宗(939一997)诏:“国家若无外优,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亊,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灌此”。宋代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

A.
重文轻武积弱不振
B.内乱頻仍国势衰弱
C.
外戚宦官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10.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形成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确定行省区划。元朝这样做的目的是(

A.犬牙交错,便于中央集权
B.打破传统,创新政治制度
C.管辖边疆,提高行政效率
D.州县合并,减少财政开支
11.《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2.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4.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1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
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17.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18.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19.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20.“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适当的法律和由法律治国比依赖专制者的智慧或公众分裂且飘忽不定的意愿都更公正,更稳定。多数人的意志并不必然有益于多数人,而且操纵多数人的意志比操纵少数人的意志还容易。”符合上述材料观点的说法是
A.直接民主有效地保障了公民的利益
B.凌驾于法治之上的民治非最佳选择
C.平民政治虽有缺陷但远胜专制政体
D.只有民主没有法律不符合民众心理
21.
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利益漠不关心,不允许哲人和学者遁入山野,必须参加公民大会,不允许公民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同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受到惩罚。据此可见,古代雅典
A.
重视民主平等
B.
必须人人参政
C.
强调法律至上
D.
公民个人自由受到限制
22.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
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
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C.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D.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23.《十二铜表法》规定了“同态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遭到外来伤害时,受害者给对方以同样的方式,按受伤害的程度实施正当的复仇,即“以眼抵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齿抵齿、以命抵命”。它的出现(

A.保护了奴隶的权益
B.限制了奴隶主权利
C.保护了财产的私有
D.限制了复仇的范围
24.“在传统中国,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宗法因素决定的,而在传统欧洲,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主要是由契约规定的。”能够得出与此观点史论一致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政治
B.
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C.
古罗马的法律原则
D.
卢梭的政治学说
25.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这表明罗马法
A.
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
B.
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
C.
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
D.
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
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18分,28题16分,共50分)
26.(16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注:沿黄河流域的山西、山东是当时的主要农业区
材料二
《荀子》记载西周初年7l国中姬姓诸侯国比例
(1)依据材料一、二,描述西周分封制的特点。(4分)
(2)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分封治国吗 并结合后代史实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3)材料三中作者对郡县制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4分)
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日: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4)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 (4分)
27.(20分)从秦到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代虽然确立了郡县制这一具有进步意义的制度,但是由于他的残暴统治,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四: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3分)根据材料一说明他采用这一体制的原因。(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看法?(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2分),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3分)
(4)根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这一说法?(3分)
28.
(14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毛衣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4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2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2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2分)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4分)
惠来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5
CDBBD
6-10
BABAA
11-15
BCDDB
16-20
CDCCB
21-25
DCDCA
二、材料分析题
26.(16分)
(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4分)
(2)不能仿效,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稳定。理由:如西汉初年,刘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兼用的政策导致“七国之乱”发生。(4分)
(3)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得失。(4分)
(4)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还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4分)
27.(18分)
(1)混合体:郡国并行制;{3分}
原因:郡县制的优越性尚未得以体现;刘邦不愿意重蹈秦短命的覆辙。{3分}
(2)问题:藩镇割据;{2分}
看法: 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4分)
(3)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即中书省辖地、宣政院辖地)。{2分}
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3分)
(4)理解:从秦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根本目的,外在形式变化,但根本性质不变。(3分)
28.(14分)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分)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任答两点2分)。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2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任答两点2分)。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削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任答一点一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