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学 习 目 标1.落实“加”“鼓”“直”“王”等文言实词,虚词“之”以及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2.理清文章第五段(王道之始)和第六段(王道之成)之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3.理解文中孟子“仁政”、“民本”的思想,学习孟子论说的艺术及其以天下为己任、经世济民的高尚情操。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儒家 亚圣 孟子 语录 以仁为本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 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 内 动 脑无 毋 不要 颁 斑 斑白 涂 途 道路
二、文题解读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题目是后人所加。“寡人”,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国”,就是国家;于”,介词,对于;“之”,用于主谓短语之间,不译。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四、背景探源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募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贫富悬殊,这些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来到魏国。梁惠王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五、合作讨论
1.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问是如何做的?
我的见解:战国时期,因诸侯国统治者对内残酷剥削,对外相互征伐,造成了国家劳动力不足,兵员缺乏。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的当务之急。所以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2.“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寓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寓意是: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使民加多”。具体做法是什么?
我的见解:“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
4.孟子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我的见解:“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教民、养民的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了“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6.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我的见解:①正反对比。“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②比喻。孟子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了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7.“斯天下之民至焉”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一句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照应了文章的开头。课件36张PPT。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课 前 预 习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尽 胜利 细、密 数字或者数数 种植,动词 常指较高大的林木,名词 可以凭借 表同意认可 课 内 动 脑一、合作讨论
1.由课文第一段的内容可看出梁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见解:梁惠王向孟子问政,其关心的话题是如何能尽快增加本国的人口。其目的只限于更好地扩军备战,而且据其言,他为人口增加尽心尽力了。其“为政之法”归结为逢凶“移民移粟”而已——而这只是国家治理的皮毛策略罢了。由此可见,梁惠王确实是个好大喜功、目光浅陋、愚昧嗜战的战争狂人。孟子向他兜售其治国良方,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也注定了孟子的政治抱负是无法实现的。2.孟子指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与“邻国之政”并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再谈“民之多少”,而是以战争作为切入点?
我的见解: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因为“王好战”,所以如果直接上来就谈“仁政”,对于一国之君的梁惠王来说效果是不会好的。所以,孟子通过设喻设一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孟子投其所好,贴切的本体和喻体,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以战争切入,就设置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这就是孟子辩论的技巧所在。虽然看似偏离了话题,但极强的目的性,使他最后还是能够回到“仁政”上来,也使接受者不感到突兀和难以接受。3.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以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我的见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词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对时世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4.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救灾措施与今天我们的救灾有什么不同?你是怎样看待梁惠王的救灾措施的?
我的见解: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做法,动用大量劳力物力,为饥荒的百姓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他只顾解决眼前问题,没有从全局、长远来规划。百姓基本的养生丧死问题都没根本解决,终究也不能过稳定安宁的生活。今天,我们面对灾荒和贫困,不再只是一味地捐款捐物,而是理性地给予扶助,协助他们自己重建家园,靠自己的努力走出贫困。5.梁惠王向孟子问政,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我的见解:春秋后期,诸侯间战乱频仍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导致人口锐减,兵员和劳动力极度匮乏。为达富国强兵、开疆拓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诸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性。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此外,人口增多亦作为国家稳定国君贤德的显著标志,因而古代几乎所有的国君都将此作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梁惠王也不例外。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给可持续发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因而施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此乃从国情出发做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6.对孟子“仁政”的内容应如何理解?
我的见解:集中在文章的第五、六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认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7.“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我的见解: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今天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①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②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③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④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⑤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前总理朱镕基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到点上,抓准了要害。
二、疑难探究
学习了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你是怎样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请从现代社会的角度谈一下你的观点。
观点一:孟子所说的“王道之始”首先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他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虽然孟子的主张归根到底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在当时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这其实和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只不过古人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状况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是有着重大启示意义的。课 外 认 真
一、满分借鉴
重读长辈留给我们的代际传承
(2017年天津卷)
他们大多时候沉默寡语,但在教育你的时候却严词厉色。他们试图紧跟潮流,但有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他们在新时代里净说些老话,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却觉得这些话越来越有味道。这些长辈,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我成年之后才真正觉得他们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传承,根植于家风又连通着血脉。
时代在发展,每个时代有它自己的呈现形式,而这些呈现形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时代中的每个人。长辈与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经历的岁月与我们如今的经历相去甚远。所谓的家庭关系代沟也就由此产生。但事实证明,长辈们的谆谆教诲无论在什么情境下都可以给我们带来适用于当下的启迪和收获,于你于我都是如此。我的爷爷经历了中国最混乱也是最壮阔的几十年。爷爷经历过什么,我从来没听他说过,他好像也并不愿意提起。自我很小的时候,爷爷便拄上了拐杖,腿脚不便的他不能去很远的地方,但是有时可以看到爷爷远眺的眼神浑浊里充满着沧桑。爷爷很少说话,但爷爷会每天写些东西。爷爷写的具体是什么我也不晓得,那时候的我对此根本提不起一丝兴趣。时至今日心中却有着淡淡的忧伤,我丢失了一个了解爷爷的机会呀!爷爷去世已有三年了,他对我影响至深的是属于他那个时代的平静,这种平静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爷爷这本书,表面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残缺,但是随着岁月的堆叠,我们能切实感受到其内心的丰富,领悟到人生的真味。父母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发展变革最剧烈的时代。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从未主张要把我教成什么模样,他们只是用身教告诉我待人为事要真诚。直到我成年,我从未在父母身上看见过所谓的世俗和复杂,他们只是在这个年代里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真诚。父母这本书,是我人生中的序言和结尾,我人生的初端有他们的参与,我人生的结尾也无疑会有他们的影子。
长辈是一本大书,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我们不停地翻阅这些书,从中汲取养分书写自己的人生之书。我的爷爷与父母、胡适笔下的母亲、汪曾祺梦中的父亲,这些属于我们的长辈,一直陪伴我们到成年、成家。对于每个人来说,传承属于自己家族的血脉记忆和家风沉淀,这应该是长辈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和收获。
时间从来不回答,生命从来不喧哗。
唯愿长辈这本书陪你陪我爬过年幼,跑过童年,走过青春,跨进之后的岁月……【名师点评】本文以成熟的构思,稳健的笔力,从血脉传承出发,书写了作者对爷爷、父母这些长辈的人生的理解,情感诚恳真挚。作者选取平静、真诚这两种最富时代特点的品质,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阅读长辈这部书,能汲取营养和智慧,能以长辈为镜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作者传达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文章构思成熟,行文自然,文笔老练。
二、相关链接
1.孟子民本思想
(1)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仅认同“民贵君轻”的基本思路,而且要求读书做官的人通晓个中道理。要全面地判断“民贵君轻”必须充分注意到“民贵君轻”可以与帝制相匹配这个重大的历史现象。“民贵君轻”体现了国家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的思想,这在当时确是卓见,这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远古“民为邦本”的思想。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孟子对君臣、君民关系的论述中。他认为君有君道,为臣子表率,以仁义、礼节对待臣下;臣有臣道,忠君、敬君,做到不令而行。这样,各尽其道,就是上古圣王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这样说“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由此观之,孟子虽然认为天下的统治者是天子、诸侯和大夫,但是这些统治者的存在,如“周室班爵禄”,他们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完全在于其能“得乎丘民”,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中另一个关注点是富民政策。富民历来是每个统治者所关注的内容,也是民本思想在经济方面的体现,其中提出了很多政策,如:“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同乐的浪漫图景,同时他也鼓励统治者使用西周时期的奴隶制经济制度来实施仁政的思想,如:“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滕文公》上)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孟子君臣观
孟子提出了五伦之说,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而在政治生活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君臣之间的关系,“君臣,人之大伦也。”君臣各司其职,“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君敬臣,臣敬君,君臣之间的任何交往都是以相互的“敬”为原则和前提的。尊敬贤者,要使贤人能尽其才,“幼而学之,壮而欲行,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是不可以的,国君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臣之身。
孟子认为君对臣的态度决定了臣对君的态度,孟子在向齐宣王阐述君臣关系时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可见国君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臣下对于君主的态度,君主尊重臣属,臣属就会为国君尽心尽忠,反之,则可能被臣下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