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三单元11.师 说
韩 愈学 习 目 标1.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郡望昌黎 韩吏部 韩文公 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 内 动 脑受 授 传授 不 否 指不从师学习
二、文题解读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四、背景探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五、合作讨论
1.“古之学者必有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如何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的见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3.第2自然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是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了怎样的结局?
我的见解:(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第二段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我的见解: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5.文章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我的见解:以孔子为例可一石三鸟,典型精当。(1)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说明了从师的原则;(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应。
6.作者是怎样论证师和弟子的关系的?
我的见解: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之所以存在师和弟子的关系,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是前文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7.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我的见解: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课件32张PPT。第三单元11.师 说
韩 愈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课 前 预 习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建树和成就 的人 用来……的,……的凭借 表结果 从,随从;而,表承接,可不译 连词,因此就 一般人 众多的人 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 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少年儿童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不一定 不需要 古人的从师之道 古代沿用至今的 道路 课 内 动 脑
一、合作讨论
1.人为什么要从师?
我的见解:(1)“古之学者必有师”,本句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增加了论说力度,且与结尾“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呼应。(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本句指出了教师的重要作用和职责。(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本句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2.第2自然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与总论点有着怎样的关系?
我的见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
在这段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君子”。文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第1段从师学习必要性的论点紧密联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同第1段从师学习的原则的论述前后呼应。3.韩愈所说的教师的职责“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究竟是什么关系?
我的见解:在传道、受(授)业、解惑三者当中,传道是核心。所谓“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在佛教盛行的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表现出反映社会现实的积极进取精神。如果说“传道”是目的,那么“受业”就是手段。“业”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在“受业”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所以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解惑”,而韩愈也正是从这方面申述了从师的必要性。4.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我的见解:课文所指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子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的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文中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5.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我的见解:作者引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之行,述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之语,意在支撑本段的中心句“圣人无常师”,这也正是作者要论述的观点。随后,在此基础上,作者顺理成章,将文意又推进一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紧紧扣住文章第一段阐述从师态度的一句话:“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值得一提的是,韩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看似闲来之笔,实则别有他意。“郯子之徒”中,自然有道家鼻祖老子,而其贤不及儒家宗师孔子,在韩愈眼中,“儒”“道”孰是孰非,孰厚孰薄,便不言而喻了。
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我的见解: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不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7.本文虽然是一篇鼓励人们从师学习的文章,却体现了韩愈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这种深刻认识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的见解:韩愈在《师说》中的对“从师”问题的深刻认识,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学道,唯“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个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二、疑难探究
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
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有年龄、地位、道德等方面限制的。什么人可以为师,标准不清,正是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而这一论点正好切中时弊,树立了正确的择师标准,澄清了人们糊涂的认识,体现了文章的论证结构。课 外 认 真
一、满分借鉴
丝路驼铃 驶向和平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漠北之雪带来朔方的问候,江南的风吹来南方的祝福,这是我站立的黄土,这是我自信的中国。此刻,这个高速发展加速快进的中国,在驼铃的轻响中,在高铁的轰鸣中,载着无数国人的荣光和梦想,驶向和平远方。依我所认识的中国,让我为她赋上21世纪的关键词——一带一路、高铁奔驰!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英国“脱欧”昭示着全球旧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则拉开了新时代不确定性的帷幕。而就在此时,远古的丝绸之路上再次响起清脆的驼铃。中国携手沿线伙伴,为干旱的大漠汇入一缕缕甘泉,各国积水成渊,汇聚成一条和平与发展之河,为热浪侵蚀的沙漠送去清凉。一带一路,是中国21世纪战略中的重要一步,我们背负着“复兴中华”这一沉重却坚定的理想,在国家棋局上走出“新丝路”这至关重要的一子,这体现了中国作为有责任有担当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对“永不扩张”诺言的庄严履行。一带一路,惠及的不仅仅是中国,更多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发展本国,兼顾他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一带一路是中国战略,而高铁则是承载一带一路计划的载体。中国高铁,是“中国创造”技术“走出去”的世界名片。极高的速度、可靠的安全性、尖端的高新技术,都彰显了中国不再受困于“国际流水线”的决心,以及为国攀登“微笑曲线”上游的斗志。一带一路的基本办法是通过扶持周边及沿线国家,大力兴办基础设施来促进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高铁正是兴办基础设施的不二之选!于是,一条条钢铁巨龙在非洲、亚洲的版图中飞驰,在新丝路上行驶……这一条条高铁,带动的不仅是各国经济的飞跃,更是各国文化的交流、政治的互信。一支支铁轨,让远在天边的人们握手拥抱,一个个“子弹头”列车,划过黎明的曙光,为沿线的人们带来新的机遇。新丝路上飞驰的高铁、华夏版图内交错的高铁,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我所认识的中国,是拥有千年文明的华夏古国,而这个古老的国家,正躬逢着属于她的大时代。这是她艰难转型的困难时期,却也是她高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我们为高铁经过的每一段路程而骄傲,为新丝路上每一次中国担当而倍感荣光。这是自信的中国,这是我所认识的中国。
和平高铁,驶向发展未来;丝路驼铃,摇响自信中国。【名师点评】全文语言流畅灵动,结构清晰紧凑。作者以“丝路驼铃”和“和平高铁”统领标题、开头和结尾,同时,又以“我所认识的中国”一句贯穿文章主体,将关键词所体现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形象有机融合,既有个人情感的融入,又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同时兼顾时代特色和科技特征,显示了作者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文学表现力。可以说,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的都是作者的骄傲和自信。诚如文中所言“我所认识的中国,由每一个国民个体所构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必定是由无数个幸福个体构成,个人骄傲和国家自信,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二、相关链接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2.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这一文体。3.驱逐鳄鱼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韩愈摆好祭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