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01 21:5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公式内科大附中 赵慧颖——备战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素材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题型一、分析形象型
二、分析语言型
三、分析技巧型
四、分析内容态度型
一、分析形象型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景象:物象:客体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意 象景物、场面、色彩等咏物诗中带象征义
的具体事物(多出现于叙事诗中)(多出现于抒情诗中)(多个)(单个)意境(一)分析诗歌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请简要的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提问变体:1、诗中塑造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2、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答题公式:(是什么人)(外貌、动作、心理、神态等)例1.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lún,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答案示例: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例2.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à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请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词人在这首词中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憨态可掬、娇美可爱的少女形象(身份)。词的上片用“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娇小可爱、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下片中“和羞走”、“倚门”、“嗅青梅”等几个动作把少女乍见来客而惊诧、含羞、好奇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性格)。 例3.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答案示例: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身份)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性格)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情感)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人物形象。诗人借助该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二)分析诗歌中的物象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事物?请简要叙述。提问变体:1、X联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2、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有何特征?请试着分析。
3、诗中所塑造的事物形象有何意义?请简要分析。答题公式:+物+物的特征+ +寓意 表达诗人……情感(追求、理想) 表明了……生活哲理 象征了……人物或精神物象鉴赏答题套路?归纳答题步骤:诗人笔下物+特征+结合诗句+诗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什么感情(表明了什么哲理/象征怎样的精神)例1.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 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刺出坚强不屈目光短浅例2.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前者的态度是_____,后者的态度是______ 。
2. 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
喜悦、赞赏贬斥、嘲讽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姻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例3.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案示例: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形象特征)。“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具体分析)。作者以梅自喻,展现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情感)。(三)、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X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提问变体: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简要分析本诗(X句)。
2、请简要分析诗人在本诗(X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氛围)的。
3、你从诗(X句)中能领悟(体会、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 答题格式:本诗通过描写……和……(具体景物),表现了诗人因……而……的情感(营造出了……的氛围)。 氛围特点: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例1.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①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②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縠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纹。棹:船桨,此指船
   ②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③肯爱:岂肯吝惜,即不吝惜。一笑:特指美人之笑。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景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答案示例: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光粼粼,如细皱纱纹,绿杨初醒,嫩绿浅翠,遥望一片轻烟薄雾,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画面)
这些景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热爱和珍惜。(特征、情感)例2.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答案示例: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林间栖息。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例3. 村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答案示例: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诗的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练习1.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林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个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答案示例:从诗中我们能读到一个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任西邻”和“转须亲”写出诗人对妇人扑枣一事所持的宽容、怜悯的态度,表现出诗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正思戎马泪盈巾”则写出了诗人内心中对社会现状和国家未来的担忧。从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练习2.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答案示例:此诗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客观景物)。表现出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感)。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练习3.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答案示例:这句通过“白鸟”、“绿水”、“黄花”、“红叶”等描绘了初秋的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二、分析语言型提问方式:X联(X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提问变体:1、请对X联(X句)中的X字进行赏析。
2、X联(X句)中的X字可否换成其他字?为什么?
3、X联(X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一)炼字型在句中的含义放回原句描绘景象答题公式:诗人感受 例1.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有写成“洞庭波”。
   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答案示例: “老”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湖水被西风吹起的波纹比作老人的皱纹,生动传神 (字义) ,不仅是洞庭湖波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白发(景象) ,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感受) 。例2. 端 居 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诗中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案示例:不可以。“敌”字意为“抵御、抵挡” (字义) ,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寞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景象) , 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感受)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例3.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
西山②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 ,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蓬。
【注】①潘大临:字邠(bīn)老,黄州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示例:“拳”和“退”用的传神。“拳”字意为“蜷缩”;“退”字意为“向后移动” (字义) ,白鹭蜷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退去(景象) ,“拳”字形象的表现出白鹭在沙滩上栖息时安然恬静的神态;“退”字别致生动的表现出鸿雁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画面 (感受) 。例4.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案示例:“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单、形单影只”的意思(字义)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的望着暮色中归来的宿鸟(景象) ,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却无结果的孤寂、惆怅之情(感受) 。例5.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余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答案示例:“穿”字在文中有“穿行”之意;“数”即是“数数” (字义)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的数起了流萤(景象) ,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数”字传神的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感受) 。(二)一词(句)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提问变体:
1、请简要分析X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从全诗看,X词(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公式:例1.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 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随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示例: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词义),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承上启下(结构上的作用)。
例2. 秋思 【张籍(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示例:同意。“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词义)。“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引起“意万重”,而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所以说它是关键(作用)。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诗人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答案示例:“乱”不仅写出蝉鸣之“乱”,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乱(词义)。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鸣蝉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作用)。例4.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进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有人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示例:同意。“秋风”是诗人吟咏之物,由秋风的到来引出“雁群”,由“雁群”引出“庭树”,由秋风中的“雁群”引起诗人“孤客最先闻”的共鸣。整首诗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在秋风中展开的,所以说,“秋风”是理解本诗的关键(作用)。(三)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
1、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2、请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答题公式:总体概括具体举例例1.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答案示例: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点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
例2.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答案示例: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点明特色)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景物,还有“马策”、“刀环”等与征人戍边密切相关的事物(具体分析) ,这些足以使读者体会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辛苦,征人的怨情也就跃然纸上(情感)。
例3. 横江词(其一)【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答案示例:这首诗多用口语,自然流畅,朴实无华(点明特色) 。一二句“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三四句用语夸张,想象奇特,描写出横江的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具体分析)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平实自然的语言,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 (情感)。例4: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比较两首词在风格上的差异。答案示例:李词婉约动人(特色)。“离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却把它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悲苦滋味。“无言”又加“独上”,仿佛使人看到一个憔悴孤独的身影。淡淡清光透过斑驳的树枝,凌乱而冷寂地洒在地上,孤影徘徊,不能入睡,浓重的愁绪跃然纸上(分析及情感)。朱词豪放苍凉(特色)。苍茫大地,滚滚长江是壮阔的,但夕阳已经垂地,大江无奈也无情地东流,一切都要淹没在苍茫之中。词人通过“夕阳”、“大江”、“悲风”等意象寄托了自己的国破之痛和对故土的深切怀念(分析及情感)。常用答题词清新自然、平实质朴、
委婉含蓄、简练生动、
明白晓畅、辞藻华丽、
雄浑奔放、慷慨悲凉、
沉郁、豪放、飘逸、
幽默、多用口语等。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b.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d.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e.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f.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g.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h.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清新自然雄浑奔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平实质朴明白晓畅慷慨悲凉三、分析技巧型最突出、明显的解释词语、诗句提问方式:这首诗(某句)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手
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提问变体:1、请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
法的角度,对本诗(某句)作简要赏析。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简要分析。答题公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 、 、 、 。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 、 。 抒情手法 . . . . . . . 、 、 、 。 . . . .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记叙、议论。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比、
比兴、用典、双关等。衬 托正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白描、象征、抑扬、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答案示例:作者用了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点明技巧),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从对方的角度来表现自己“思家”的(具体分析),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情感)。例1.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例2.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答案示例: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点明技巧)。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拟人化来表现思念之切(具体分析及情感)。答案示例:本诗运用了反衬的表达技巧,以乐景衬哀情(点明技巧)。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后两句抒发诗人思归之哀情(具体分析)。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情感)。试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例3.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例4. 清明① 【黄庭坚】(2011年江西卷)
佳节清明桃李笑, 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② ,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③ ,士④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⑤ ,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蛰,动物冬眠。③ 齐人有一妻一妾的典故。
④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
隐居绵山被烧死。 ⑤是:正确。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答案示例:本诗的首联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点明技巧)。用“笑”和“愁”给“桃李”和“荒垅”赋予了人的情绪,并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 (具体分析),借此流露出世事无情、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请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在情感抒发上的特点。答案示例:诗人不直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运用拟人手法,想象故乡之水一路上对自己殷勤呵护,万里护送;同时,这种用想象手法,从对方角度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例5.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四、分析内容及态度提问方式: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提问变体: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X联(X句)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诗歌类型分析诗句答题公式:诗人感受例1.(12年安徽卷)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示例: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情感)。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分析内容)。例2:(13年新课标卷Ⅱ)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示例: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情感)。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分析)。 例3:(14年四川卷)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示例: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情感)。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分析)。(二)评价观点态度提问方式:有人说……?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分析。提问变体:1、诗人对……的评价是否客观?你如何理解?
2、这首诗体现了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题公式:例1: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雪堂迁客:即苏轼。
有人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可以说大致相同(明确观点),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具体分析)。例2: 次石湖①书扇韵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示例:①同意,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明确观点)。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仕到出世 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具体分析),表达了诗人对范成大的崇仰、敬佩与赞美(情感)。例3:(14江西卷)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yú]③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
②翁,苏轼自称。 ③古代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示例: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分析),因此表现出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观点)。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分析),因此仍然向往儒家所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观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