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第8课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知道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知道武昌起义;理解武昌起义后各省的纷纷独立和清王朝的土崩瓦解;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通过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学
法】阅读、观察、讨论法与合作探究法。
【课
时】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
生:交流、回答。
师:1911
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一举推翻清王朝,创建民国。共和政治取代君主专制,民主、平等观念开始传播,社会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是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重大改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板书)
【2.讲授新课】
●
孙中山与革命风潮的兴起
1、产生背景: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就是革命的先行者。
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展示:
师: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
生:小组分享课前收集的孙中山的资料,推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孙中山。
师: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不少,那我们教材上是怎么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这位国父呢?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去寻访先生的足迹。并强调: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但没有回音,而朝廷在甲午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使他彻底打消了对清政府的最后幻想,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2、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多媒体展示:
生:完成表格一
名称
时间
地点
性质
目标
兴中会
1894年
檀香山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确立了推翻清朝的政治目标
师:继兴中会后,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的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一个由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新时期已经到来了。
多媒体展示:
生:交流、回答。
师:(归纳)(1)、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3)、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同盟会的建立
多媒体展示:
生:完成表格二
名称
时间
地点
革命纲领
性质
历史作用
同盟会
1905年
日本东京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式日益高涨
师: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我们怎么样来评价三民主义呢?(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分组讨论)
生:派代表回答,明确: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师: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号召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体,由国民选举总统和议员;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不使少数人垄断国民财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满”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的走狗清王朝,“创立民国”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就是要改革土地制度。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适应当时历史的发展,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着眼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师: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革命党人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武装起义(边讲边展示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领导的斗争)虽然屡战屡败,但是他们毫不气馁,1911年10月10日,一场声势浩大的,波澜壮阔的革命爆发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生: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师:1911
年4
月,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黄花岗起义爆发。黄兴带领敢死队员100
多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直扑两广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被打断右手两根手指,依然以断指继续射击。喻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一边冲锋一边投掷。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人们收殓到72
具烈士遗骸,合葬在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
武昌首义
1、背景:
思想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校,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革命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多媒体展示:播放《武昌起义》视频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生: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师:
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
生:因为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师:多媒体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生: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师:(归纳)(1)、从客观上来看,武昌起义在准备过程中因事机泄漏而使一些组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被捕杀害或逃离武昌,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导人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致使起义成功后起义军中无声望极之人可推选。
(2)、从主观上来看,起义军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来组织政府,于是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这样,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
清王朝土崩瓦解
1、经过: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师: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
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统治中国长达200
余年的清王朝已难逃覆亡的命运。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的影响?
生:旧官僚和立宪派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站到了革命阵营的一边,这加速了清朝的覆灭。但旧官僚阶层动摇不定,一旦形势有变,很容易成为革命的阻力,也给此后的政权建设埋下了隐患。
师:(强调)(1)、有利影响: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站到了革命阵营的一边,加速了清朝的覆灭。(2)、不利影响:旧官僚阶层动摇不定,一旦形势有变,很容易成为革命的阻力,给此后的政权建设埋下隐患。
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2000
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
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师:强调在课本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3.课堂小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4.板书设计】
【5.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
1、广东省中山市,湖北武汉中山大道都是为纪念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陈独秀
2、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
)
A、《南风报》
B、《民报》
C、《同盟会革命纲领》
D、《中外纪闻》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中国同盟会
C、建立民国政府
D、三民主义
4、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
)
A、强学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民国
D、兴中会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
(2)、
这一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3)、
根据材料说个革命团体的性质。
【6.教学反思】(共22张PPT)
情
境
导
入
每逢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都会摆放孙中山巨幅画像。这是为什么呢?
第二单元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新
课
讲
授
1、背景: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的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就是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1866年出生于广东香山。早年学医,后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重要,开始寻求救国的道路。1894年曾上书李鸿章要求变法,但没有回音,而朝廷在甲午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使他彻底打消了对清政府的最后幻想,从此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确立了推翻清朝的政治目标
团体
2、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
创办兴中会
时间:
地点:
性质: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兴中会成立
华兴会
光复会
共进会
日知会
文学会
兴中会总会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中国同盟会陕甘支部在日本东京成立,闫士磷(陇西县人),范振绪和党松平等人在东京创办《秦陇报》,大声疾呼救国存亡,反对立宪,指斥地方政治舞弊,号召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而进行斗争。为唤醒陕甘人民,扩大革命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
善
思
孙中山追忆说,1895
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而1900
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语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人们对起义评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1)、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壮大。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清政府统治日益腐朽,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同盟会的建立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革命纲领
(指导思想)
组织性质
历史作用
1905年
日本东京
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式日益高涨
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主张,即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核心
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民主政治
消灭贫富差距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和旗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前提)
(发展)
(核心)
民族革命
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着眼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镇南关起义
萍浏醴起义
浙皖起义
黄花岗起义
1911
年4
月,在同盟会的领导下,黄花岗起义
爆发。黄兴带领敢死队员100
多人,臂缠白巾,手
执枪械炸弹,直扑两广总督衙门。战斗中,黄兴
被打断右手两根手指,依然以断指继续射击。喻
培伦胸前挂着满满一筐炸弹,一边冲锋一边投
掷。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人们收殓到72
具
烈士遗骸,合葬在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
岗七十二烈士”。
秋瑾
1875—1907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1、背景:
思想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校,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
武昌首义
革命准备: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过程:
1911年9月
革命党人准备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9日
起义计划泄露,总部被包围
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人被处决,形势紧张,当晚,武昌起义爆发
经过一夜激战
革命首先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911年10月17日
黎元洪宣布就职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
因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
善思
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1)、从客观上来看,武昌起义在准备过程中因事机泄漏而使一些组织起义的主要领导人被捕杀害或逃离武昌,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孙中山远在国外,黄兴和其他同盟会的领导人也分别在香港、上海等地,致使起义成功后起义军中无声望极之人可推选。
(2)、从主观上来看,起义军经验不足,没有认识到掌握政权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让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出来组织政府,于是拱手将军政府都督的位置送给黎元洪,这样,使革命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武昌
1、经过:
北京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不到一个月,十几个省份相继宣布独立。统治中国长达200余年的清王朝已难逃覆亡的命运。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2、旧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的影响
(1)、有利影响:面对势如破竹的革命形势,站到了革命阵营的一边,加速了清朝的覆灭。
(2)、不利影响:旧官僚阶层动摇不定,一旦形势有变,很容易成为革命的阻力,给此后的政权建设埋下隐患。
历史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性质:
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
兴中会的成立
同盟会
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政治纲领
三民主义
武昌首义
清王朝的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课
堂
小
结
课
后
练
习
1、广东省中山市,湖北武汉中山大道都是为纪念
(
)
A、康有为
B、谭嗣同
C、孙中山
D、陈独秀
C
2、中国同盟会创办的机关刊物是
(
)
A、《南风报》
B、《民报》
C、《同盟会革命纲领》
D、《中外纪闻》
B
3、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
)
A、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B、中国同盟会
C、建立民国政府
D、三民主义
D
4、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是
(
)
A、强学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华民国
D、兴中会
B
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革命团体的政治纲领?
(2)
这一政治纲领后来被阐发为哪三大主义?
(3)
根据材料说个革命团体的性质。
中国同盟会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2)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
你认为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
(4)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起义——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革命形势在全国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