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文档属性

名称 3 大自然中的发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1-03 09:10: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大自然中的发现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
2.科学探究
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
4.
STSE
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
教师准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
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课学习
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学习使用放大镜
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
(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
(4)学生观察。
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
(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
(2)自行分类
(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
(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
(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
(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
(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
3.考察交流会
(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
(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