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阿福的新衣---厘米、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是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过接触。对长度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长度上的不同,能够比较直观比较某些物体在成度上的差异。本单元的内容包括:认识统一测量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米,体验厘米、米的实际意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估测和测量一些简单物体的长度。本单元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它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单位长度的基础。
本单元安排了大量的测量活动,让学会多方面理解和体验长度单位。教材首先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都是3拃,做出来的衣服却不符合要求?让学生从中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厘米。
“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是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容易忽视的内容。同一单位的重要性不仅仅反应数学的发展,,实际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进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编写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选取有趣的故事为素材,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材以有趣的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设计了两个信息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探索活动中。
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建构结构,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体验。
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选择测量工具和估计物体长度的练习,培养学生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计意识。
运用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和1米的表象,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的表象。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2、要重视实际测量,使学生充分感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4、把握线段的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3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认识厘米
1
认识米
1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3
认识厘米
课题:阿福的新衣--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教材93—96页,信息窗1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提示:以故事“阿福的新衣”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寻找1厘米物体的活动中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对物体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测量。初步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正确建立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长短不同的小棒,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长短不同的小棒,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可要认真听呀,听听故事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课件播放《阿福的新衣》故事。学生认真听。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
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是啊,大家听到了阿福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谁来说一说?
学生同桌讨论,发表看法。
同学们想的真不错!师父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如果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长度单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板书:认识厘米)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对,尺子上有1厘米,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用他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这种尺子叫刻度尺。请同学们说一说刻度尺上都有什么?
让学生认识刻度尺上的长刻度线: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长刻度线的下面有数字,咱们就把这些长刻度线分别叫做刻度0、刻度1、刻度2、刻度3……刻度0也表示尺子的起点指出0刻度在哪儿?刻度5在哪儿?
2.认识1厘米
(1)刻度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谁知道在刻度尺上还有哪一段长是1厘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比方说刻度1到刻度2之间,刻度3到刻度4之间……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对照着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大拇指和食指比划)
②为了让同学们比的更准确一些,拿出准备的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轻轻地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好,现在你能用手势直接比划1厘米的长了吗?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比较短,所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③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1厘米的长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有利于学生简历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3.画1厘米
怎样画1厘米长的线?
学生说完后教师示范画:直尺放平,在刻度0上面点个点,一直画到刻度1就停下,在刻度1上面也点个点。这就是1厘米长的线,在线的上方标上1厘米。
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4.认识几厘米画几厘米
(1)你知道刻度0到刻度3之间的这段有多长吗?刻度0到刻度4之间的一段呢?刻度1到刻度6之间的一段呢?7到11呢?
小结:有几个1厘米(大格)就是几厘米。
(2)怎样画4厘米长的线?
学生汇报画法教师示范:从刻度0画到刻度4,就是4厘米长的线,在上面标上4厘米。
学生画教师巡视。学生再画6厘米长的线。强调从刻度0开始画。
5.认识线段
刚才咱们画的1厘米、4厘米、6厘米的线都是线段:线段都有端点,直直的,可以测量长度。(连结两个点的直直的线就是线段)
6.测量线段的长度
(1)出示:课本95页小电脑博士提出的问题:这几条画的都是线段你能量出他们的长度吗?
学生说,教师注意纠正,并示范测量方法: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段,直尺紧紧挨着线段,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然后在线段上方标上几厘米。
学生比着老师的方法量第一条线段。再量剩下的两条线段。教师边巡视边强调:刻度0对准一段,量完后别忘了在线段上面标上几厘米。
(三)、巩固新知:
一、方法应用
(1)先估一估一拃多长?再测量一拃的长度。
(2)量一量,大拇指的的宽大约是1厘米。
(3)估一估,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几厘米。
二、自主练习:
1、第1题、在正确的下面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测量方法的不同之处:第一幅图是把直尺的一端与字典左端对齐,第二幅图是直尺的0刻度线与字典的左端对齐。所以,第一种测量的方法是错误的。
2、第2题、量一量自己的文具盒、数学课本、长方体(正方体),先说一说物体的长、宽、高,再让学生测量说一说自己测量的方法。(注:粉笔盒可以用长方体或正方体代替。)
3、(1)火眼金睛辨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2)
4、
第3题:量一量,让学生自主动手量一量,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展示测量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教师需要注意三角形两条斜边的测量方法)
5、第4题:填一填:小昆虫跳远。
蛐蛐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它们跳了多远。小蛐蛐是从0刻度线开始跳的,跳到刻度线11,它就跳了11厘米。
小蚂蚱跳了多远?
方法一:可以从刻度线7往后1厘米1厘米的数。是9厘米。
方法二: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从刻度7跳到了刻度16,用16-7=9厘米。
这两种方法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教师再说一组不是从0刻度线测量的物体。如2到14厘米。
6、第5题:量一量线段,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测量的方法,再交流汇报。然后分别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7厘米和10厘米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测量。
7、第6题:比一比,注意观察,在填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支铅笔尖,红色的铅笔比9厘米短一些,绿色的铅笔比9厘米长一些,所以两支铅笔的长大约都是9厘米。多让学生说一说这句话,加深对“大约”的认识,体会估测的方法。
8、第7题:量一量你的手:先估一估,再一量。可以先找一名学生示范然后再让学生完成。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缩小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距,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9、第8题:量一量你的课桌。同桌之间合作,先估一估,然后用你的一拃量一量,最后用尺子量一量。
(四)达标反馈
一、【基础平台】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表示。
二、【能力检测】
三、【拓展应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
六、布置作业:
(一)我会填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
)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
)表示。
(二)我会画
画出两条线段长度分别是4厘米、8厘米。
(三)我会量:量出下列线段的长度。
七、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刻度0到刻度1之间是1厘米:从刻度0开始画
1cm
连结两点的直直的线叫线段。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端。
教学反思:
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因而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了解尺子的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课时认识尺子重点是让学生人死0刻度线和尺子上的一个大格是1厘米。0刻度线的认识为学生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奠定基础;认识1大格是1厘米,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是学生测量后准确读取长度的基础,也为学生利用断尺测量物体长度奠定了基础。
认识米
课题:阿福做长袍---认识米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第97-98页,认识米信息窗2
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提示:继续创设阿福做新衣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出米和厘米的关系;通过实际测量1米有多长和寻找长度是1米的物体,建立1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体会1米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量一量将1米转化为具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米,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简单的换算,进一步体会测量的不同方式
教学难点:体会1米的实际意义、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课件
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上次阿福去裁缝店做了一件新上衣,结果满意吗?为什么?这次阿福又来做长袍了,请看.(出示阿福做长袍的情境图)师傅吸取了教训,买了一把尺子,师傅用尺子给阿福量完说:“长1米。”可徒弟连忙说:“不对,不对,长100厘米。”如果你是阿福,现在你会有什么样的疑问?
1米=1oo厘米吗?
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连续的的情境,以出现分歧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米的长度。
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那到底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请看,这就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师画线段)比划一下。想不想亲身体验一下米究竟有多长?
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1)
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看像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
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质疑:为什么都是1米的高度,都是从脚底量起,到老师的腰这里的高度是1米,而到这位同学下巴的高度是1米?
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天天带着米尺,如果身边没有米尺,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呢?
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有数字0-100,有刻度。
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
……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设计意图:利用两个裁缝的分歧引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
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
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
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
28米
铅笔的长
10厘米
教室的长
1米30厘米
(三)、巩固新知:
1.自主练习1
(1)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重点强化学生测量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
(2)用直尺连一连。
(3)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2
结合实际的物体,展开想象。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再集体纠正答案。
3.自主练习3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然后说一说理由。
4.自主练习4
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这道题的意思,明确题意。 让学生明白可以在蚂蚁的左右画一棵树。
(四)达标反馈
一、【基础平台】
1、填一填.
1米=(
)厘米
(
)米=100厘米
1m=(
)cm
(
)m=(
)cm
2、能选用正确的单位吗?
教室的高度约是3(
),门的高度是2(
),课桌高大约80(
),铅笔长大约18(
),一块橡皮约是1(
)厚.
二、【能力检测】
1、比一比.
20cm○30cm
1m○100cm
9m○10cm
12m-7m○6m
8m+9m○10m+7m
2、你能把下面的数量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
65cm
1m
20cm
83cm
74cm
(
)<(
)<(
)<(
)<(
)
三、【拓展应用】估一估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1、想一想,填一填。
一张床长2( )
一枝冰糕长12( )
小明的鞋子长23( )
一棵大树高5( )
一列火车长75( )
一座楼高20( )
一本练习本大约长( )厘米
教室的门高大约是( )米
2、你知道黑板的长吗?先估计一下,再量出来。
黑板的长是( )米( )厘米
教室的高大约有( )米
教室的长大约有( )米
教室的宽大约有( )米
七、板书设计:
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课中出现了用多种形式或多种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在运用这些测量方法之前,让学生学会熟练、准确的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步子的大小要均匀,借助铅笔或文具盒测量时一定要做好记号等,另外在计算时注意准确。用步拃或借助其他物体测量物体的长度很可能不准确,但这里结果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说呢过体会了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会说呢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本课内容很多,实际教学中可以分为2课时完成。
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比以前有没有进步?
我们身上的小尺子
教学内容:
教材100—101页
教学提示:让学生课前测量身上不同部位的长度,加深谜语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合作测量身体上一些不部位长度的活动过程,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在活动中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应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
难点:运用身上的小尺子进行测量,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出问题
师:当你需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的时候,你的身边没有现成的测量工具,你准备怎么办呢?你知不知道在你的身上也藏有许多这样的工具呢?它们虽然没有尺子测量得准确,但是在很多时候也能帮我们的忙呢!
生:我知道,我们前天学习的时候知道了,我的小手指的宽大约是1cm,要是没有尺子,我可以用我的小手指来量。
生:我还知道,我的两手平伸,稍微向里面一点,就是一米。
师:你身上还有别的尺子吗?刚才那个同学用小指的宽度来测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其实,你自己的身高也是一个很好的尺子呀!下面,我们就来找一找我们自己身上的尺子好吗?
师:现在我来布置任务,请你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拳头一周的长度、一拃长和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可以自己量,也可以找同学合作。
(二)探究新知
活动二:分组测量,做好记录。
学生按照表格要求分组活动。
单位:厘米
1号同学
2号同学
3号同学
4号同学
拳头一周的长度
脚长
一庹长(两臂伸开)
一拃长
身高
学生在测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及方法,如:在测量伸开手臂的长度时,被测量的学生的双臂要伸直,十指要伸开;测量身高时,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太低;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拉直等。
(三)、巩固新知:
活动三:用拃、庹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分组活动测量教室内物体的长度。并汇报交流。
如: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长度、同学的身高等。
学生交流:
1、黑板的长度是4米80厘米,我量了4庹,一庹是1米20厘米,4庹就是4米80厘米,大约5米。
2: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30cm,因为我刚才量的我的身高是1m20cm,他比我高一些,我觉得他应该是1m30cm。
3:我估计××同学的身高是1m28cm,因为我刚才量我自己的身高就是这个,我觉得我们两个一样高。......
4:我估计××同学的腰围是50cm,因为我刚才量了我双手平伸时两指尖的距离和我的身高差不多,是1m20cm,现在,我一只胳膊就能将他的腰围住,说明他的腰围跟我的胳膊的长短差不多,我看最多也就50cm吧。等等
5、我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室长度大约是10米。我先测量出我的一步大约是50厘米,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我走了20步。等等
活动四:活动小结,学生谈感受。
师:通过这些活动,使你想到了什么?你会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正确的估计吗?
生:老师,我发现我的估计能力越来越高了,我估计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了,我看,要想估计准确就需要多练习。
生:我觉得记住几个标准很重要,比如我记住我的身高,我在估计的时候就和自己的身高相比,估计得就比较准确了。
师小结: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知识和能力就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练习积累起来的。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多做练习,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达标反馈
?
2.达标测试题。
(1)选一选。
拃
步
①教室的长度用(
)估测比较合适。
②课桌的长用(
)估测比较合适。
③文具盒的长用(
)估测比较合适。
(2)填一填
床长约2( ) 跳绳长约200( ) 楼房高15( )
(3)帮小明改日记。
今天,我在参加200厘米的赛跑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老师奖给我一本长20米,宽16厘米的硬皮本。我高兴地向前一下蹦了100米,不料撞到一棵高5厘米的树上。
五、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略
七板书设计略
《认
识
厘
米》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一年级第八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
。
一、说教材
通过一上“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尽量使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精神。寻找有关与生活实际的物体进行测量。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可以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教学过程中应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
3、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引导学生进行互评等活动来巩固新知,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看、量、比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动手操作,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长度单位:新学期我们要买书皮包书,要知道数学书两条边的长短,怎么办?先来研究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给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的学具(橡皮、回形针、一角的硬币、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在测量观察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提出质疑: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从而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引出测量工具尺子。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量数学书短边,学生发现用不同的工具量得的数量不同,从而引出需要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二)引导探究,训练技能
1、认识尺子。
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认识1厘米。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活动:
(1)看一看: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2)指一指
:在尺上指出1厘米。
(3)说一说:尺上多长的距离是1厘米。
(4)比一比:借助边长1厘米的小方块用手比画1厘米,然后脱离小方块比画1厘米有多长。反复几次,让学生记住1厘米的长度。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细致、到位的操作中感知、领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认识几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尺上指2厘米、5厘米和其他的几厘米。
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4、用厘米量。
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汇报量法(学生可能有以下量法)
第一种:从尺的0刻度开始量。
第二种:从尺的顶端开始量。
第三种:从尺的其他刻度开始量。
比较择优,从而明确:尺上有0刻度,就从刻度0开始量,如果尺断了没有刻度0,可以从其他刻度开始量。不同的情况要采用不同的方法。
第二步:请你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厘米的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
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升华知识
第一步1、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
第二步:2、拓展提高: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腰围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课件欣赏),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板书设计如下:
认识厘米
测量工具----尺子
长度单位:厘米
认识厘米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心愿!请看大屏幕。(播放动画: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上衣,于是,来到一家裁缝店。师傅说:“欢迎,欢迎,我来给你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
量完之后,师傅有事要出门,就让徒弟来做。徒弟边做边量:身长三拃,一拃、
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高兴兴地来取新上衣,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连忙走过来,量了量阿福的新上衣,然后对徒弟说:“告诉你身长三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徒弟怎么也想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呢?)
师:是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把你想的说给同桌听。
生1:徒弟没有认真做。
生2:徒弟没有用尺子量。
生3: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我们看书上的同学是怎么说的。
出示女孩说的话:他俩的拃不一样长。(生齐读)
师:看来她和我们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看小男孩是怎么说的。一起读男孩的话(用同一个人的拃量就好了)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用师傅的拃量师傅做,用徒弟的拃量徒弟做,就好了。
师:是呀,这样做阿福就能穿上合适的新衣服了。
[反思:本环节利用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导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紧接着引导他们在对故事的思考,并从中体会到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小博士又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看:
(出示小博士的图案和文字: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一起读!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测量物体的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这儿就有一幅放大的尺子图,(出示尺子图)
师:认真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
师:有哪些数?一起读。
生一起读:0、1、2、3、4、5、6、7、8、……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对!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都是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表示什么?
生3:表示0厘米
生4: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5: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师:请继续看大屏幕。
师:一起读。
师: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生6: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说的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反思:认识尺子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的观察和阅读完成,少了一些老师教的痕迹,多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除了cm两个字母学生不认识,其余内容一气呵成。]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认识1厘米。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
(出示下图)
师: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师:下面请你从学具盒里拿出一把尺子,边指边说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3:从2到3是1厘米。
生4:从10到11是1厘米。
生5:从7到8是1厘米。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说给老师听!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A、从小棒中找1厘米。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这根小棒的长度是几厘米?(一起说)
生:1厘米。
师:看来大家都找对了,那就伸出一个胜利的手势,向自己表示祝贺吧!(生欢呼)
B、用自己的方法表示1厘米。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吗?试一试!举起来让老师看。请放下!
师:同学们真能干!表示得都很接近!
C、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小电脑又给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呢?齐读。
师:小电脑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让我们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师:真是会审题的孩子!我们先看小明有什么发现?一起读。
师:小明发现了什么?
生: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认真观察这幅图,(出示小明在尺子上比的图)小明是怎样知道他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的?
生:他是在尺子上比的。
师:谁还有补充吗?
生:他食指的宽度在0和1之间。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把掌声送给他!
师:你食指的宽度大约是几厘米呢?请在尺子上比比看!
生齐说:1厘米。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同桌先互相说一说。
生1:钉子长1厘米。
师: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学生说的不一定是图钉,当时应该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吗?”给发言学生一个补充完善的机会。)
生2: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小蚂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师:把你找到的一起大声说给老师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请看:(出示图片,老师解说:透明胶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计算器上按键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反思: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重点环节,我安排了六次活动:找大屏幕尺子上的1厘米、找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找出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用手势比出1厘米、找生活中的1厘米、欣赏生活中的1厘米。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了活动的重点。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1厘米概念的建立是比较准确的。]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
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5到7是2厘米
生3:从8到10是1厘米。
师:同学们找的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
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生:我找到了4厘米,从0到4是4厘米。
生:我找了5厘米,从0到5是5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古时候,我国是用市尺作为长度单位,英国用英尺作为长度单位。长度单位不一样,买卖物品时就出现不同的意见,造成了交易的不方便。为了便于交流,世界上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并且做成了米尺。因此,世界各国统一用米尺来量物体的长度。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就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我们用的直尺是什么尺子的一部分?
生:米尺。
[反思:通过认识几厘米,使学生对厘米这一常见的长度单位有了更进一步认识。“米尺的由来”这一小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再次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生对这一内容很感兴趣。]
4、用尺子量。
(1)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子量物品的长度。(板书:测量)
师:齐读要求。
师:这道题要让我们干什么?
生1:让我们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纸条在哪儿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指名一生上台指)
师:怎样量呢?我们看老师是怎么说的?一起读。
(出示老师说的话: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老师说了什么?(小组互相说一说。)
师:想一想,测量纸条的长度时,要先干什么?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说的真完整!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遍?
生:要把纸条的左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
师:(指着)请看: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了吗?
生齐:对准了。
师:再干什么呢?
生: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师:请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知道纸条有多长了吗?
生:5厘米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反思:这首儿歌既让学生巩固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又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对测量方法理解。同时还起到了课中操的作用,让学生放松身心,活跃气氛。]
(3)动手测量:
师:现在你想不想量一量?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根小棒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5厘米。
师:他选的是绿色的小棒,也是选绿色的举手。你们量的是几厘米?
生:5厘米。
师:谁和他选的不一样?
生:我量的是8厘米。
师:他选的是蓝色的小棒。也是选蓝色的举手。你们量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谁和他俩选的都不一样?
生:我选的是红色的小棒,长1厘米。
师:和她选的一样量的结果也一样的举手。
师:同学们真能干!量的都很准!
[反思: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测量方法,再学儿歌促理解,最后让学生动手测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起说。
生:厘米的认识
师:你都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生2: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3:我知道了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还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你认为自
己学的怎么样啊?(生纷纷举手)
师:一起大声说!
生:非常好!
师:老师相信大家都是最棒的!
[反思:学生的总结虽然不是很全面,但在这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总结的机会,教给他们及时梳理所学内容的方法。]
第八单元测试题
一
、
看
图
填
空
。
1、
铅
笔
长
(
)
厘
米
2、
比
短
(
)
厘
米
比
长
(
)
厘
米
二
、
判
断
。
(
谁
量
的
对
?
对
的
画
“
√”
,
错
的
画
“
×”
)
三
、
判
断
。
(
对
的
在
括
号
里
打
“
√”
,
错
的
打
“×
”
)
1、
一
张
单
人
床
长
2
米
。
(
)
2、
一
支
自
动
水
笔
的
长
是
16
厘
米
。
(
)
3、
小
红
爸
爸
的
身
高
有
170
米
。
(
)
4、
1
米
=100
厘
米
(
)
5、
5
厘
米
比
2
米
长
。
(
)
四
、
量
一
量
。
(
下
面
图
形
的
边
长
分
别
是
多
少
?
量
一
量
,
填
写
在
括号
中
)
五
、
选
择
。
(
把
正
确
答
案
的
序
号
填
在
括
号
里
)
1、
下
面
两
条
线
中
,
(
)
是
线
段
。
A
B、
2、
你
的
椅
子
大
约
高
(
)
。
A、45
厘
米
B、
45
米
3、一
棵
树
的
高
度
大
约
是
3(
)
。
A、厘
米
B、
米
六、
计
算
。
30m
-8m
=
(
)
m
12cm
-7cm
=
(
)
cm
27cm
+6cm
=
(
)
cm
54m
-4m
=
(
)
m
七
、
比
较
。
(
在
○里
填
上
“
>
”
“
<
”
或
“
=
”
)
32cm
-7cm○26cm
58cm
+4cm○
54cm
20cm
+67cm○
90cm
45cm
+26cm
○70cm
54m○
28m
+16m
86m
-5m○
80m
37m
+31m
○70m
43m○
80m
-37m
个人评价:
小组评价:
家长签字: